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45
  • Item
    從藥癮者到同儕支持員的歷程探究
    (2024) 黃姿晴; Huang, Tzu-Cing
    在社區戒癮單位中,進用同儕陪伴、同儕支持人力的服務已經是藥癮復元的趨勢。然而在身為同儕員角色之前,他們都曾經是藥癮者,以及戒癮機構當中的成員。本研究欲探索藥癮同儕員從藥癮者自身復元、進到機構中的處遇和復元模式、受到機構邀請擔任同儕員、經由機構方的培訓或訓練制度、轉化成為同儕員的過程,以及擔任同儕員後所工作的項目、角色定位,最後看到服務至今所面臨到的困境與調適。  為了更加深入探索同儕員的個人轉化經驗,因此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立意取樣選取6位研究對象,使用深度訪談法蒐集同儕員們親身經歷轉化的寶貴歷程,最後以主題分析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根據同儕員所處的機構文化不同,其所提供的服務項目、培訓歷程也會有所不同。目前在臺灣,藥癮同儕員的角色可能有團體領導或記錄者、使能與倡議者、支持與陪伴者、調節與轉介者,以及制度規劃與執行者。在同儕員目前遇到的困境方面,則有渴癮復發的困境、陪伴技巧與知能不足、不打烊的同儕員,以及在機構內和同儕員角色的身分認同。整體而言,本研究發現同儕員在從藥癮者轉化的過程中有許多議題需要探討,包括誰能成為同儕員?如何篩選與評估其條件?要進行哪些培訓?在擔任同儕員的過程中,也因為缺乏實質的同儕員樣貌能夠遵循,因此也對於同儕員角色缺乏想像,僅能依照助人工作者的模樣邊揣測、邊執行同儕員的工作。也期盼臺灣能逐漸開展屬於我們自己在地化、本土化的藥癮同儕員培力制度,完備機構、實務工作者與同儕員的工作環境,協助同儕員意識到提供服務過程中的風險,並能提供支持性的網絡環境,使同儕員在反思與整理自己生命的同時,在具備能力的情況下,能再以自己的生命經驗作為工具,協助和陪伴藥癮服務對象。
  • Item
    社會工作者親職化經驗、共依附特質與工作同盟關係之研究
    (2024) 陳亭安; Chen, Ting-An
    本研究旨在檢驗社會工作者的親職化經驗、共依附特質與工作同盟之間的關聯性。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包含「親職化量表」、「共依附量表」與「工作同盟量表」,分層抽樣全臺灣公私部門的社會福利服務組織的現職社會工作者,實際回收有效問卷共286份,並以描述統計、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社會工作者的親職化經驗和共依附特質表現均略低於中等程度,僅工作同盟表現高於中等程度。 二、社會工作者年齡在46歲以上工作同盟表現高於25歲以下者;婚姻狀況為離異的社會工作者工作同盟表現高於未婚與已婚者;在老人領域服務的社會工作者工作同盟表現高於兒少婦家領域者;服務年資滿9年以上的社會工作者工作同盟表現高於年資未滿3年者。 三、社會工作者的親職化經驗程度越高,共依附特質程度越高。 四、社會工作者的親職化經驗中「不公平性」程度越高,工作同盟整體表現、「目標共識」和「任務共識」表現程度均會越低。 五、社會工作者共依附特質程度越高,整體工作同盟程度越低。「以他人為焦點」和「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程度越高,工作同盟各分量表程度越低。 六、共依附特質中「以他人為焦點」對於工作同盟整體表現和所有分量表表現應具有預測力;「以他人為焦點」會負面影響工作同盟整體和分層面表現。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對實務層面及未來研究的建議,期使社會工作者親職化經驗、共依附特質與工作同盟受到重視,強化其自我覺察與照顧,進而降低負面影響。
  • Item
    伴與絆:思覺失調患者的工作適應經驗
    (2024) 鄭云; Cheng, Yun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思覺失調患者於病後康復、回歸社區工作時所經歷的工作適應經驗,特別是他們在過程中如何獲得來自社區的資源與支持,以及所面臨的挑戰的經驗。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透過立意取樣與滾雪球的方式,邀請8名工作滿3個月以上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為本研究對象。每次訪談為面對面的深度訪談60-90分鐘,針對訪談資料分析結果如下:一、罹病後的就業經歷,說明八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如何在出院後透過不同管道尋找工作的經歷,包括他們如何規劃和實施復健計畫。二、工作上的挑戰,則是探討這群人在職場中所遇到的主要挑戰,包括與疾病、人際以及職業倦怠的影響。三、維持工作的原因,闡述他們如何透過自我支持、親友協助和在友善的工作環境中尋求幫助來應對工作中的挑戰。四、提升就業的建議,提出在職進修訓練和透過媒體進行去污名化等方法來提升精神障礙者就業率。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的建議可以透過就服員服務內容精進以及建立友善職場兩大方向和方法來協助促進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工作適應。
  • Item
    長照2.0之下,居家服務督導員角色與功能轉型之研究
    (2022) 梁若欣; Liang, Jo-Hsin
    長照2.0政策是一個因應高齡化與少子化之政策,推動至今我們看見因為派案窗口與服務流程變動造成居服督導行政負荷加重、讓原本照服員與居服督導人力不足的現象更為雪上加霜;在居家式長照機構倍數成長下,其服務品質又是如何?而推動至今已邁入第六年的長照2.0政策,對於身處第一線的居服督導,其角色功能是如何?過去的角色功能是否適用、有無新增的角色功能?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訪談為資料蒐集方式,立意取樣雙北市六間居家服務單位,包括非營利組織、營利組織與勞動合作社;受訪者有六位居服督導、四位居服主管,共計十位,進行個別深度訪談;並以主題分析方式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發現,有三個主題,第一個主題是政策轉變對於居服督導有微視、中介與巨視面之挑戰,以及相對應的因應之道;第二個主題是居服督導在長照2.0之後有角色功能之轉變,有七個新增的角色功能;第三個主題則是對於中央與地方政府部門與組織之建議。研究者之建議則有四個面向,第一是,個案管理這個角色功能上A個管與居服督導有其需要努力之方向;第二是,居服督導這個專業角色上,從中央、地方至組織與居服督導個人需要努力之面向;第三則是,服務使用者選擇權落實在微視、中介與巨視面的做法,以及第四,發揮以人為本的精神之具體相關建議。
  • Item
    網路成癮傾向、復原力與生活適應之關係探討
    (2020) 吳皓恩; Wu, Hao-En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青少年的網路成癮傾向、復原力與生活適應三者間關係,使用網路問卷調查法進行施測,以年齡介於12歲到23歲,近一年內有網路使用經驗且每週網路使用時間為40小時以上的青少年作為研究對象,共99名。問卷內容包含個人背景變項、網路成癮測驗(IAT)、復原力量表(CD-RISC 10),與生活適應量表。所蒐集的資料將針對研究問題透過SPSS軟體,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與研究假設之驗證。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青少年的網路成癮傾向與復原力間具有顯著的負相關性,且與整體生活適應、心理適應層面、家庭適應層面間亦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性。青少年的復原力與整體生活適應、心理適應層面、家庭適應層面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 二、青少年的網路成癮傾向對其整體生活適應、心理適應層面有顯著負向預測力。青少年的復原力對其整體生活適應、心理適應層面有顯著正向預測力。 三、復原力在不同網路成癮傾向組別青少年的整體生活適應中具有顯著的調節效果。復原力在不同網路成癮傾向組別青少年的生理適應層面中具有顯著的調節效果。 四、青少年之復原力在網路成癮傾向對生活適應的影響中不具有中介效果,且在網路成癮傾向與生理適應層面、心理適應層面、家庭適應層面、社會適應層面的影響中均不具中介效果。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實務與研究建議,供家長、實務工作者,與未來研究參考。
  • Item
    什麼是初級預防?臺北市起步家庭支持輔導方案推動經驗之探討
    (2020) 謝艾霖; Hsieh, Ai-Lin
    「起步家庭支持輔導方案」為臺北市首創的家庭暴力初級預防服務方案,從2013年辦理至2019年,共推行近六年的時間,方案秉持著「預防勝於治療」的理念,為起步家庭提供支持性服務,以預防較嚴重的家庭問題產生。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起步家庭支持輔導方案」的推行歷程與經驗,並從方案的服務經驗出發,討論如何辦理家庭暴力之初級預防工作,以作為未來相關預防性政策及方案之參考。為此,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邀請五位與方案相關的工作者參與訪談。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方案的推行經驗 方案採用跨領域合作的策略,結合社會工作以及家庭教育專業,透過風險篩選、提供情緒支持與家庭教育服務、落實社政轉介的方式推展服務。推行過程中經歷過跨專業理念不同、實際運作上的限制以及成效評估的困難,最終,方案在效益不易評估的情況下予以轉型,將既有服務回歸至社政體系之下,不過,其中的跨領域合作經驗仍備受肯定。 二、針對初級預防工作的看法與建議 以社會工作角度來說,認為資源應優先聚焦於有潛在風險的家庭,因此重視風險篩選制度;以家庭教育角度來說,認為初級預防服務應更為普及。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公部門受訪者重視社會福利服務的建置與推行;第三部門受訪者則建議透過社政、教育、醫療與民間單位間的合作將有助於初級預防服務的推行。 根據研究發現,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在政策制度面上,重視家庭暴力的初級預防工作,釐清初級預防工作的分工,同時加強各部會之間的連結與合作;在相關服務方案上,清楚定位服務方案的目標、發展因地制宜的服務內容,並建立一套初級預防工作的評估模式。
  • Item
    悠遊智在—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運作經驗初探
    (2020) 陳妍珊; Chen, Yan-Shan
    本研究旨在探討雙北市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運作經驗,研究目的主要為瞭解失智症社區服務據點的運作過程、遭遇困難與資源連結情形,並根據研究結果提供服務建議。 本文採質性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共訪談台北市、新北市7處失智社區據點負責人以及2名市政府衛生局承辦人員。 研究結果: 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透過個案管理、非藥物治療活動,「維持」失智者認知及身體機能、「促進」失智者社交活動及「安穩」情緒,重拾自信;辦理家屬支持團體,提升家屬照顧知能及照顧品質,減輕家屬負擔,建構互助系統;在社區方面,據點成為失智照顧服務轉運站,提供社區民眾諮詢,並連結社區資源以建構友善失智環境。失智據點經營過程遭遇困難包含計畫規定限縮據點發展及人力資源不足,據點透過改善工作流程,連結各界資源,加強宣傳及資源連結解決,開辦三年過程中已有初步成效。 研究建議: 一、整合社區資源,建構社區志工人力管理系統,改善資源不足狀況。 二、改善失智症個案管理資訊平台,落實失智症個案管理模式。 三、進行據點分類制度,提供補助彈性或協調場地,貼近各據點運作需求。 四、持續進行失智症公共宣導,針對不同資訊接受者設計宣導內容,有助於失智者家屬接觸長照服務。 五、建議醫事類型據點培植社區人才;長照類型據點增加外展活動;社福或相關團體類型據點使用跨專業合作方式,提供失智者所需課程。
  • Item
    生命與專業的交織─兒少保社工的生命經驗於服務不當管教家庭之碰撞
    (2020) 吳家宜; Wu, Chia-Yi
    不當管教在兒少保護服務中是最大宗的議題,傳統華人社會崇尚嚴厲管教,近代因為社會變遷、知識傳遞,民主式教養已成為現代的管教趨勢。生命經驗與教養觀點會影響實務工作,個人的專業訓練與服務資源也會影響服務的提供,且社會工作者與兒少成長於不同的世代,對於不當管教的看法也會有不同,因此本研究探討兒少保社工對於管教的看法、生命經驗在服務不當管教家庭的作用、服務中的困境與因應策略。 本研究透過立意抽樣與滾雪球抽樣,邀請11位年資3~13年的資深兒少保社工進行深度訪談,針對訪談資料分析結果如下: 一、兒少保社工對於管教的理念會依據家庭經驗、工作經驗、社會背景、文化脈絡不斷互動交織,在不同的階段對於不當管教會有不同的想像。 二、服務的評估標準綜合兒少保社工的生命經驗、社會大眾對管教的認知、主流管教文化、現有資源、評估指標、法律等因素。 三、生命經驗協助兒少保社工更理解服務對象、面對兩難案件成為評估依據、刺激兒少保社工在服務中的學習、與協助在服務中跳脫框架;也可能會影響兒少保社工的服務狀態或是形成評估的盲點,並透過自我覺察與反思協助兒少保社工發現生命經驗對自我的影響,也可以藉此成長與療傷。 四、當兒少保社工遇到困境或是茫然時,督導的提醒與協助、同儕的支持、諮商與外督協助自我探索與整理、網絡間的合作等的支持與協助,幫助兒少保社工面對困境。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可以一、透過教育、多元活動、互動模擬、正向管教經驗分享或是邀請孩子與家長互動,傳遞正向的管教知能;二、增加兒少保服務的宣導,使社會大眾更了解兒少保社工的服務,提高對於兒少保社工專業的尊重度;三、增強管教服務的配套措施,加快邁向零體罰之目標;四、透過定時的個督、同儕督導、外督主題的篩選、與免費心理諮商的方式提供穩定的心理支持;五、增加系統間的合作,提供多元的求助或是介入管道,適時提供家庭管教相關議題的協助。
  • Item
    新北市行動玩具車方案之運作與規劃探討
    (2020) 陳佳琪; Chen, Chia-Chi
    新北市的行動玩具車在新北市為首創,希望藉由多項資源整合及配送,讓市區與偏區都能同享歡樂及幸福。此外,行動玩具車期待以玩具乘載社會福利資源方式深植各區,創造新北市各區更綿密的扶老、攜幼資源,達成促進老幼共融的目標。 本研究想透過方案相關人員的實務經驗,瞭解新北市行動玩具車的服務目標與推動過程,探究服務過程中遭遇之困難及解決策略,並進一步規劃未來的服務方案,結果將有助於提供未來服務的建議,並作為其他縣市發展偏鄉服務的參考。爰此,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藉由團體訪談與焦點座談,針對方案之規劃執行者與執行人員的蒐集資料,並透過玩具銀行方案成果報告書、社工員填寫之社區需求評估紀錄表與成果報表等次級資料進行內容分析。 主要研究發現為:一、新北市行動玩具車突破單一對象族群,以玩具創造服務,讓行動玩具車以此作為外展服務的媒介及素材,服務對象上,從一般兒童及親子、發展遲緩兒逐漸擴展到老人、身心障礙者等族群;二、從服務過程中建構各式對象群的服務模式;三、釐清社工員在外展服務的角色任務與定位及與教保員之工作分工。四、從方案規劃面、推動過程面及服務執行面等三大面向分析方案執行過程中遭遇困難,並從中探討形塑行動玩具車2.0升級服務方案。 根據研究發現,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一、對主管機關之建議:中央機關應思考行動式服務之推動必要性、新北市政府應再思考資源整合與分配之合適性;二、對後續方案推動之建議:社工員角色與功能之強化、高齡長者服務再精進,邁向社區並規劃共融服務、化被動為主動,以擴大行動玩具車與偏區資源連結之效果、服務品質應持續提升。
  • Item
    展開我的認同之路:自我、族群、專業的探索
    (2020) 余曉婷; Yu, Siao-Ting
    我具有女性、原住民、布農族、阿美族、社會工作者等多元身分,各個身份在不同的關係或環境中曾出現矛盾或衝突,並常感到自卑與疑惑,因此「我是誰」的疑問在生命歷程中各個階段持續出現,為了釐清我是誰?於是展開認同之路。 研究方法運用「敘事探究」中的自我民族誌,期望透過探討自身經歷,呈現出在主流文化、部落與都市環境中,各個身份在關係中及體制下的位置與互動,我將自我放在文化與社會脈絡之下書寫,逐一耙梳與形塑自我認同、族群認同與原住民社會工作者的樣貌,此研究將朝四個主軸進行探討:一、生命歷程的不同階段發展。二、故事為主軸的發展。三、認同為主軸的討論。四、回顧/討論與反思。 經歷了茫然、無助、害怕與面臨放棄,最後透過自我敘說、書寫、對話與反思中發現,我已逐步建構出自我並展開認同的旅程,研究最後發現認同伴隨身份、關係、環境場域、社會結構的變化而調整、適應與轉變,經過轉化後,開始覺察自我、詮釋自我與肯定自我,此外,族群認同促發我對族群文化尋根的想法,並增強延續族群文化的使命感,未來,期許自我能盡所能協助或推動原住民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