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7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齡者穩定就業之經驗初探(2019) 王俐甯; Wang, Li-Ning本研究係由六位「六十五歲以上且達穩定就業達三個月以上之高齡受雇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為三位男性、三位女性,進行深度訪談,瞭解高齡者穩定就業者之經驗,以及探討其經濟安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網絡、困境與建議這五層面的情形,研究發現如下: 壹、高齡者的穩定就業經驗過程 一、職業情形:高齡者從事的職業內容與過去大致相同,並且擁有專業相比非專業者在薪資與升遷上較佳。 二、就業情形:高齡者的就業原因涉及個人(生理、心理、經濟)與制度層面,職務再設計與在職訓練對於高齡者能夠穩定就業有所幫助。 三、退休情形:優退制度方案會吸引提早退休,且退休後再就業的年齡以 65歲之前居多,而擁有專業相比非專業者於退休後更容易轉換工作,目前高齡者會依體能狀況來評估將來要退休的年齡。 貳、高齡穩定就業者各層面的情形 一、經濟安全:固定的工作收入對家庭有經濟需求、退休金為一次給付性的高齡穩定就業者來說,比較有保障和經濟安全感。 二、生理健康:高齡穩定就業者皆有良好的健康狀態,並且可以藉由工作來保持身體的活動。 三、心理健康:高齡穩定就業者偶爾會因家庭、工作、政治的事情而有一些負面情緒,但他們會透過正向態度、休閒娛樂、工作活動、人際互動來保持心情愉快,並且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面對工作上的困境。 四、社會網絡:高齡穩定就業者尋職的人脈多來自職場,並且可自職場上得到工具性、情緒性、資訊性的支持,至於下班後也會參加其它的活動,並且女性多於男性。 五、困境與建議:高齡者有求職困難、勞動條件不佳、任用年齡限制的問題,建議高齡就業者要先自我評估身體狀況、培養多方面的知識專長、評估勞動條件是否合宜;建議雇主要與高齡就業者建立良好溝通、消除年齡歧視、安排合適工作;建議政府放寬年齡限制、創造友善老人的職場環境。Item 孤「新」社工初入職場尋求專業協助之經驗初探(2019) 吳婷雅; Wu, Ting-Ya本研究主旨在理解「孤新社工(無社工督導協助之3年以下新進社工)」於實務上的主觀經驗,探究其所處組織樣態、面臨職場困境時所運用之因應方式及前述經驗對其職涯的影響,期待能針對孤新社工提出更為妥適之協助機制及建議,用以提升其專業能力、社工價值認同、降低職場壓力及職場疲匱之風險,創建正向循環的福利服務環境。此研究使用質性研究,利用深度訪談及利益取樣的方式訪問六位社工年資不滿3年的孤新社工,再依訪談逐字稿做質性資料分析。 研究發現包含:一、「孤」與「新」的特質造成孤新社工的雙重困境,孤新社工同新進社工會遭遇自我效能低、角色壓力高、內外部工作不滿意及工作壓力大等況,然其於職場內因無社工督導協助,又內部直屬主管及同事多非社工背景的狀態下,獨自面對挑戰更顯孤獨與艱難,單位內部無正式化溝通管道及權力位階之不平等,也間接影響孤新社工針對其不合理之勞動條件不敢詢問;二、孤新社工求助管道慣於透過非正式與正式支持系統、自我學習、網際網路搜尋及靈性追尋等四個方向求助;三、面對職涯選擇,壓倒孤新社工的最後一根稻草為勞動條件,薪資過低及始終看不見改善的勞動狀況讓孤新社工最終選擇離開。 最終,依據上述發現,研究者分別針對孤新社工、學校單位、社福機構及專業團體提供建議,並針對未來相關研究提供建議。Item 社區永續發展的新機會?—從社區工作觀點探討社區生態旅遊的推動(2019) 邱子誠; Ciou, Zih-Cheng台灣的社區發展已由最初的硬體工程建設,轉向邁入軟硬兼施的社區營造工作。可隨著經濟開發所伴隨而來的環境惡化議題,國際間已將「永續發展」列為重要討論項目,社區生態旅遊在被大力推廣之下,也成為社區永續發展的重要策略。但究竟社區推動生態旅遊的成果如何?又對當地帶來了何種影響與改變?是否又有助於社區的永續發展?卻仍較少人進行論述。 本研究主要利用深度訪談,透過5位曾參與社區生態旅遊推動的工作者,瞭解推動社區生態旅遊後對在地社區產生之影響。並進一步從工作者身上瞭解其推動動機、歷程、困境與解決策略等,期許能為日後的工作者帶來參考。 而根據本研究發現,目前推動社區生態旅遊之社區,在經濟面上的確可為社區帶來額外收入,並使居民共享經濟利益。但卻仍無法成為穩定獲利的社區產業。在社會面上則可達到增加居民認同與凝聚,提升居民參與並且傳承社區在地文化。而在環境面上,雖可改善社區環境與風景,提升居民對環境意識,但推動過程中也可能會打擾生態。 因此可以看出,雖然社區已逐漸將在地經濟、社會及環境等議題共同納入考量,但由於社區自身在經濟上尚無法達到永續,且尚未能夠影響社區多數人共同參與,在模式上也難達到最初政策之預期,故離社區永續的最終目標,仍有一段道路。Item 收養社工參與媒合配對過程經驗之研究(2019) 楊淨淯; Yang, Jing-Yu臺灣收養服務在法律制度及專業服務上針對兒童權益的保護已有大幅進展,為避免私下收養的弊端,制訂無血緣關係之收養必須透過合法收出養媒合機構提供媒合服務,顯見國內收養機構及社工在媒合服務的重要性;故透過收養社工參與媒合配對過程的經驗,以探討臺灣收養媒合服務的現況與困境,並提供實務及制度面的建議。本究採用質性研究,以立意取樣及滾雪球取樣邀請11位從事4年以上之收養媒合服務的工作者參與深度訪談。 研究結果:一、媒合配對機制:國內收養機構的媒合配對機制主要採取團隊或主管決策的媒合方法,並提供特殊需求的收養兒童有多元的媒合機會,但最終媒合配對的決策權仍在服務對象的收養意願。二、社工在媒合配對的考量:社工會針對收養及出養期待、收養家庭現況、收養人及收養兒童的特質、外貌或主觀偏好進行媒合適配性的評估,再考量機構理念對於媒合配對優先順序做初篩決策;社工為媒合服務的協調者及決策者。三、媒合配對的困境與兩難:社工方面受限於專業服務能力不足及多重角色的衝突;機構方面是因跨機構間服務流程的差異及機構間具競爭關係;制度方面則因收養制度使得機構間及收養人的關係緊張、主管機構支持不足、名不副實的媒合服務平台、收養家庭福利支持不足等等;另外,社工在媒合配對過程的兩難為:等待的停損點沒有標準、華人文化與兒童福利觀點的妥協等等。 研究建議:一、實務層面:提供社工專業評估訓練、提升媒合決策專業性、儘早擴大搜尋收養家庭的機會及製作收養人或收養兒童的個人資料表,增加收養媒合的方法。二、制度層面:促進收養媒合服務平台的使用、改善收養服務費用制度及提供更多收養家庭的福利支持。Item 愛滋助人經驗之初探:綜融實務觀點(2019) 張智皓; Chang, Chih-Hao儘管治療與藥物的革新,愛滋病非絕症,但感染者與疾病共處(PLWHA)的生活仍常受汙名與歧視,故仍有社會適應與功能角色的困境,而有愛滋助人者協助的必要。縱觀當前文獻,少有對愛滋助人經驗的研究情形。據此,本研究以「愛滋助人工作經驗之初探-綜融實務觀點」為題,運用質性訪談法,進行探索性研究,透過愛滋助人社群推薦以滾雪球法立意招募7位受訪者。運用綜融實務觀點的分析,形成本研究結論。 在文獻探討,本論文摘要簡介Kirst-Ashman and Hull (2017)提出的「綜融實務觀點」作為研究論述基礎。回到論文主題,由於1980年代至今愛滋治療由「世紀末黑死病」到「慢性病」下,現今感染者使用助人服務的狀況,從「在醫院老死」到「在社區生活」有截然不同的愛滋助人樣貌。本論文先從「概述我國愛滋助人工作」文獻探討近20年來愛滋助人工作的發展,再以「愛滋助人工作的困境與挑戰」進行文獻探討,最後,為了解當前現有文獻情形,本論文在「愛滋助人工作文獻探討」中共整理4篇與愛滋助人者有關的文獻摘要介紹。 本論文研究結論,分別有「促使成為愛滋助人者的原因」、「愛滋助人工作的實務挑戰」、「愛滋助人實務挑戰的因應策略」、「因應愛滋實務挑戰的考量」、「愛滋助人者的實務建議」。 為與綜融實務觀點進行對話,亦論有「本論文與綜融實務觀點的呼應與啟發」,更周延本論文與理論之間的關係與反思。為提供後續學術研究參考,本論文末以「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作結。Item 我是誰、我在哪:資深醫務社工專業承諾的追尋與堅持(2019) 吳庭葦; Wu, Ting-Wei社會工作是一份以自己為工具,透過互動、經驗與態度來影響服務對象的工作。因此專業承諾便顯得十分重要,這牽涉到社工對於專業價值、倫理的高度認同,進而願意投入心力、發自內心願意繼續留在專業中,共同和服務使用者面對生命的困境,甚至透過自身或社群力量改變整個社會處境。 本研究透過質性深度訪談,了解身處醫務場域的6位資深社會工作者其專業承諾內涵,並探索他們在工作過程中的自我成長及專業生涯發展。其中包含服務過程中的自我定位、專業認同以及受訪者對於專業的投入,進一步看見受訪者們一路上對專業承諾的追尋與堅持,最後透過經驗統整,對新手社工、專業發展提出建議。 研究者依據6位受訪者經歷,發現專業發展歷程分成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皆有其挑戰與成長,並成為了滋養自我的一部分,能在專業中持續學習、嘗試與進步。進一步探究其專業承諾內涵則發現,在醫療環境當中,受訪者們都已有一套應對方法,能夠靈活運用專業、適時展現能力,並受到他人需要。這背後需有深厚基礎去長期經營團隊關係,經由碰撞跟合作重新確認專業價值與目標,最後清楚資源、制度與社工專業之間的關係,在其中力求平衡與折衝。而受訪者都帶著關注專業發展的心情投入公共事務,在心有餘力的時候也會進行教育與研究工作,並把握學習機會、使自己不斷成長。最後與受訪者共同回顧一路上的留任與堅持,可發現他們對於社工是發自內心的熱愛,無論在哪個位置上,都能充分發揮使命,在生命經驗與專業的交織下,這份專業承諾是超越了生存,而能發掘成就感與意義所在。Item 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之文化傾向及精神疾病汙名與復元導向服務知識和態度之相關研究(2019) 賴冠廷; Lai, Kuan-Ting復元導向服務是心理衛生領域的發展趨勢,其跨文化的適用性時常被討論,而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傾向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概念。雖然過去研究並未指出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傾向與復元導向服務知識和態度之中介因素,然而精神疾病汙名一直是心理衛生領域的重要變項,將對服務提供者產生影響,其中包含對於復元導向服務的態度,甚至對於該知識的認同。而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又是其中重要但少被討論的群體,故本研究欲以全臺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為研究對象,透過網路問卷進行調查,探討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之文化傾向、精神疾病污名與復元導向服務知識和態度的關係。問卷包含「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傾向量表」、「精神疾病污名量表」與「復元導向服務知識和態度量表」三部分,並在實際施測之前邀請3位實務工作者針對問卷之用詞提供建議與回饋。針對實際回收到的83份問卷先各自進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結構與過去研究大致相同,唯有「復元導向服務知識和態度量表」差異較大,但該簡化量表與原始完整量表有高度相關,且為了與現有實證研究比較而保留原始因素結構,整體問卷之Cronbach's α分別為.56、.82、.69。 針對研究問題,運用統計軟體SPSS,以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階層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之文化傾向較偏向「水平」特性,其中精神疾病汙名以婚配阻礙最高;復元導向服務知識和態度整體而言則介於「不清楚」和「同意」之間,且較偏向不清楚。 二、 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的文化傾向不會影響其精神疾病污名。 三、 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的垂直個人主義傾向、垂直集體主義傾向越高,其復元導向服務知識和態度越高。 四、 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的精神疾病污名在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傾向與復元導向服務知識和態度間並非扮演中介角色。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可透過介紹精神疾病之課程,提升心理衛生社會工作者對於精神疾病之認識的同時,降低精神疾病污名,並藉由優勢取向的復元相關訓練,提升其復元導向服務知識和態度。Item 兒少目睹家庭暴力經驗與成為助人工作者歷程之研究-以從事保護性工作社工為例(2019) 林容瑋2015年1月「家庭暴力防治法部分條文」修正通過後,除定義目睹家庭暴力兒少及列為保護對象外,也將目睹家暴兒少納入保護令範疇,期待讓目睹家暴兒少不再是隱形的被害人,並透過網絡單位間的合作,提供目睹暴力兒少更多的服務資源。研究者任職於縣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保護性社工,期間帶領實習生的過程中,不乏有來自兒少時期目睹家庭暴力的學生,畢業後成為保護性社工,工作過程中不自覺將關注焦點放在目睹暴力的兒少身上,因此期待探討兒少時期目睹家庭暴力,之後成為保護性社工的工作狀態與歷程,並據以提出相關建議。 本研究採深度訪談法,以立意取樣及滾雪球方式選取訪談對象,本研究共邀請6位兒少時期目睹家庭暴力,之後成為保護性社工的社工人員參與本研究,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兒少時期目睹家庭暴力之經驗與感受 六位受訪者回顧目睹家庭暴力的歷程時,對於施暴者與受暴者有著不同的理解,而在成為一名保護性社工的過程中,經過學習、工作經驗累積之後,慢慢看到施暴者背後的挫折與處境,同樣的,面對受暴者也看見了背後的操控和需要,對於可能引起暴力的責難情緒,更是影響了往後從事保護性工作面對服務對象的認知與態度。 二、從事保護性工作時遇到的阻礙 (一)出現情感反轉移,包括跨越專業關係界線、自身經驗投射於個案服務、引起創傷情緒、忽略個案需求或情緒。 (二)工作價值觀與認知上的阻礙,包括對受暴者的選擇無法接納及有意識逃避不想接觸的服務務對象。 三、從事保護性工作時保護因子 (一)良好的自我內在資源,擁有正向的人格特質與態度。 (二)家庭支持系統與社會系統資源,包括完善的督導機制、非正式的社會支持、有助益的諮商經驗與靈性的力量。 四、成為保護性社工的歷程 受訪者們從選擇就讀社工系到畢業之後從事保護性社工的過程中,經歷求學階段修習的課程與原生家庭產生連結,到進入保護性工作職場,案件的類型再次勾起兒少時期目睹暴力的回憶,受訪者學習面對阻礙與挑戰自我,從保護性工作領域找到工作價值。 五、從事保護性工作的自我調適與自我照顧經驗 (一)面對高壓力與高創傷的保護性工作,保護性社工的自我照顧從自我覺察開始,意識到工作與家庭衝突間的相似議題,能夠尋求支持關懷與照顧。 (二)來自職場對社工的專業自我照顧不足將容易產生專業耗竭,若能主動尋求專業督導與同儕的支持,建立起預防性的自我照顧,於工作環境中創造友善職場。 (三)滋養個人的自我照顧內容有生理上、心理上、關係上、情緒上與靈性上的照顧方式。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社工督導的敏感度 二、機構與主管應建立社工職場專業自我照顧之策略 三、對目睹暴力兒少的保護性社工的建議 四、社會工作教育應發揮協助角色的功能 關鍵字:目睹家庭暴力、保護性社工、復原力、情感反轉移、自我照顧Item 非典型社工所學生的社工職涯與學習之路(2019) 柯玉珊; Ke, Yu-Shan本研究主要探討非典型社工所學生轉換到社工跑道的歷程及就讀社工所的學習經驗。本研究運用質性研究之深度訪談,採用「立意抽樣法」及「滾雪球抽樣法」進行抽樣,分別訪談了八位非典型社工所學生,並運用Miller-Tiedeman與Tiedeman之生涯決定論及Levinson等人之四季週期轉換論作為分析架構。 非典型社工所學生從第一學歷出走,因著不同原因轉換至社會工作,其中較強烈的是價值信念的引導,這些價值觀影響著後續每個決定:其他包括社工興起,社工典範及引路人的影響,工作機會帶領,以及藉由職業、科系及建議排除法來窄化選擇。至於轉換至社會工作的路徑分別為進入社會工作學分班或科系學習、實際進入社福領域工作、及直接就讀社工所。 非典型社工所學生因著在社工所吸收專業知識,皆提升本身對社會工作的認識,也更了解社工的工作機會與勞動條件。基本上,當助人的意念越強時,越能超越一切逆境,堅持在社會工作領域發展,但性別及年齡確實放大對勞動條件的需求。研究者最後建議社工所應發揮教學及行政協助,提供多元訊息,協助非典型社工所學生更確認未來的職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