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握持球棒位置對打擊運動學之影響
    (2023) 陳毅; Chen, Yi
    緒論:當前的棒球打者會採用不同握棒位置來執行特定打擊策略。然而目前仍缺乏研究調查這些握棒方式對於全身性的運動學、擊球速度、擊球角度以及擊球負荷之影響。方法:18 位臺灣大專棒球聯賽公開一級組球員參與本研究。所有受試者皆為右打,並以標準握棒、握短棒與握長棒進行5公尺拋打實驗。每個握棒方式各打擊 10 次,共收集 540 筆有效數據。使用 Vicon三維動作分析系統搭配Visual 3D,捕捉與分析人體運動學數據、使用Rapsodo Hitting 2.0 用於判斷擊球速度與擊球角度。結果:在腳觸地階段,手臂外展角度隨著握棒長度而顯著減少 (短棒>標準>長棒),而骨盆角度則是隨著握棒長度而減少 (短棒<標準<長棒);擊球瞬間時,握短棒的後手手肘屈曲角度是最小的,而標準握棒又顯著小於握長棒。握短棒的骨盆旋轉角速度峰值顯著小於標準握棒和握長棒,但握短棒的右手肘伸展角速度峰值以及棒頭線性速度在擊球瞬間顯著大於其他兩種握棒方式。握短棒擊球速度顯著小於標準握棒和握長棒。擊球角度方面,握長棒的擊球角度顯著大於其他兩種握棒方式。計算站立、重心轉移和腳觸地發生的時間點,站立和重心轉移沒有發現顯著差異,但握短棒的腳觸地時間點顯著早於標準握棒和握長棒。結論:握短棒可提高後手肘伸展速度上,產生較高的棒頭速度,但因為球棒的有效質量 (effective mass) 的影響,擊球速度方面最慢,而握長棒需要相對較高的骨盆旋轉速度帶動,並且有較高的擊球角度,較容易形成高飛球。
  • Item
    不同步態速度下剪力避震效果之量化與下肢動力學分析
    (2013) 謝振芳; Hsieh, Chen Fang
    目的:以移動平台量化剪力避震效果,探討不同剪力避震勁度條件 對地面反作用力與下肢動力學的影響,進一步找出最合適的剪力避震勁 度,評估最佳化剪力避震模式,以達到最佳剪力避震效果。實驗方法: 以十二位健康大專男性為受試者(身高:173.3±2.5 公分,體重:67.1±7.2 公斤,年齡:23.2±1.3 歲),實驗控制三種步態速度與五種移動平台狀況 來進行實驗,探討水平地面反作用力與下肢動力學相關參數。第二階段 實驗利用改良式鞋底的方式,仿造移動平台勁度條件,相同進行水平地 面反作用力與下肢動力學相關參數的分析。統計方式以二因子混合設計 變異數分析,比較不同速度與不同平台組合之間的差異,各顯著水準均 定為 α=.05。結果:適當的勁度條件能延遲水平剪力的第一力量峰值發生 時間,能降低負荷率的大小。適當範圍的移動量不會影響下肢角度的變 化,而隨著增加移動量,能夠減小最大關節力矩,但過多移動量也會增 加關節的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