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1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發展慣性感測器監控跑步下肢勁度的量測方法(2024) 謝曜光; Hsieh, Yao-Kuang前言:下肢勁度對於長距離跑步運動而言是一項重要的生物力學參數。過程中跑者可以透過調整跑姿及步態來改變下肢勁度,若能保持較高的下肢勁度,有利於減少能量消耗。然而目前可穿戴式裝置所量測的跑步力學參數多數無法反映跑步效率。目的:本研究欲透過慣性感測器發展評估跑步下肢勁度的量測方法。方法:招募 20 名業餘跑者,於力板上以固定速度慢跑,並在跑者身上黏貼光點及配戴一顆慣性感測器於骶骨進行資料收集。兩儀器計算結果以皮爾森績差相關檢驗,並以配對t檢定比較差異,後續計算不同速度下的誤差及建立線性迴歸方程式修正偏差。結果:兩儀器間所有參數皆達顯著高度相關,觸地時間 (contact time, CT) r= .908;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 (vertical ground reaction force peak, vGRF peak) r= .953;垂直位移 (Δy) r= .814;腿部壓縮量 (ΔL) r= .804;垂直勁度 (vertical stiffness, Kvert) r= .738;腿部勁度 (leg stiffness, Kleg) r= .732。均方根誤差顯示出小的誤差CT = .016 sec;vGRF peak = 88.960 N;Δy = .006 m;ΔL = .014 m,Kvert = 2.988 N/m;Kleg = 1.312 N/m。並且透過布萊特奧特曼圖發現CT (bias= -.042 sec)、Δy (bias= -.001 m) 及ΔL (bias= -.028 m) 有低估的情形,而vGRF peak (bias= 36.408 N)、Kvert (bias= 1.262 N/m) 及Kleg (bias= 2.845 N/m) 則呈現高估。透過迴歸方程式修正後,CT (bias= 0 sec)、vGRF prak (bias= .071 N)、Δy (bias= 0 m)、ΔL (bias= .001 m)、Kvert (bias= -.083 N/m) 及Kleg (bias= -.022 N/m)。結論:本次研究發現IMU量測結果與實驗室儀器有相似之趨勢,或許可以做為室外量測的替代工具,提供更符合真實情境及豐富的資訊給跑者及教練,作為調整跑步策略及訓練安排的依據。Item 以穿戴式裝置發展網球運動的負荷指標(2023) 吳家豪; Wu, Chia-Hao前言:負荷監控對運動員相當重要,這會影響訓練效果與傷害風險,目前尚未出現結合內外在負荷及網球專項特性的負荷指標。穿戴式裝置常被用於測量網球之擊球負荷,能夠辨別擊球動作及球速,但並沒有研究針對動作強度等擊球負荷指標做探討。目的: 1.探討隨著強度增加或疲勞累積時,外在負荷及運動表現與疲勞特徵的相關性。2.觀察擊球表現隨負荷漸增的變化。方法:十二名受試者配戴心率帶、Zepp2 sensor和IMU進行網球專項耐力測試,每分鐘增加送球頻率並詢問RPE分數,至受試者力竭則停止測試。結果: PlayerLoad與內在負荷指標皆呈現顯著相關,其中HRR%(r = 0.605)、RPE(r = 0.639)、TRIMP值(r = 0.481)、平均HR(r = 0.602),皆呈現中度相關; 擊球負荷(Hitting Load)與內在負荷皆呈現顯著相關,其中RPE(r = 0.508)呈現中度相關,HRR%(r = 0.365)、TRIMP值(r = 0.276)、平均HR(r = 0.367)則呈現弱相關。結論: PlayerLoad和擊球負荷能實際應用在實際網球訓練中,且對比與單一外在負荷指標,運動表現參數以迴歸公式計算後有更佳的相關性,透過這些方法,能提升未來外在負荷指標應用於網球運動上的可能性。Item 慣性阻力訓練對於競技體操選手地板專項運動表現之影響(2023) 唐嘉鴻; Tang, Chia-Hung本研究協助教練和選手訓練,有效率提升專項技能,爭取更優質的運動表現。目的:探討六週漸進式核心慣性阻力訓練對體操選手後空翻轉體720°運動表現、核心與下肢能力之影響。方法:招募10名男子甲組競技體操選手為本研究對象。使用穿戴感測器收集後空翻轉體720°運動表現之軀幹加速度和轉體最大角速度之參數,核心能力及下肢能力利用慣性阻力訓練機收取平均功率、向心功率峰值、離心功率峰值、平均力量之數據。前測結束後,採隨機分配實驗設計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經6週漸進式核心慣性阻力訓練介入後,進行後測與資料收集。研究數據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組內和組間之差異,顯著水準設為α = .05。結果:於後空翻轉體720°運動表現發現,實驗組加速度之上背數值顯著提升 (前測14.591m/s²→後測18.162 m/s²),轉體最大角速度皆未達顯著差異,控制組皆未達顯著差異;於核心能力發現,實驗組於正面之平均功率 (前測42.4W→後測55.5W) 與向心功率峰值 (前測88W→後測105.4W) 達顯著差異,以及背面之平均功率 (前測43.7W→後測61.3W)、離心功率峰值 (前測105.3W→後測135.9W) 以及平均力量 (前測49.5W→後測60.2W) 達顯著差異,而控制組皆未達顯著差異;下肢能力兩組皆未達顯著差異。結論:漸進式核心慣性阻力訓練介入於競技體操選手後發現能有效提升後空翻轉體720°運動表現之加速度以及核心能力之相關功率,而對下肢能力則沒有影響,未來可以結合下肢訓練與核心訓練,探討競技體操選手的黃金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