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年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1 - 5 of 577
-
Item司馬光早年仕履及《古文孝經指解》初進時間考疑(國文系, 2012-09-??)司馬光是宋代名臣,前人多注意他的政治影響及其史學鉅著《資治通鑑》。有關他的早年仕履,尚存疑點。司馬光將《古文孝經指解》獻給仁宗的時間,更是眾說紛紜。其實,《古文孝經指解》的書序結銜與進書表,均為後人留下關鍵線索。本文先釐清司馬光早年仕履的疑點,包括召試館閣校勘的時間,出任史館檢討、集賢校理的問題,以及赴任鄆州通判的時間。其次,本文將回顧前人對司馬光初進《古文孝經指解》的見解,探討各種說法的得失。最後,本文會以上述討論為基礎,利用書序結銜與進書表的內容,論證《古文孝經指解》初進於皇祐五年。
-
Item辨體到涵濡:沈德潛格調說的理想與實踐(國文系, 2012-09-??)沈德潛雖未以格調論者自居,然學界多將他畫入「格調派」之畛域,然歷來學人對其詩學主張雖有不少精闢析論,但對「格調」之定義及所指並無統一。本文欲從當時詩學背景考量沈德潛教人為詩的企圖與手段,並推測沈德潛「格調」說之作用與內涵。並透過沈德潛之詩歌創作的觀察,進一步探求沈氏之用心與侷限。是知「格調論」在創作上固然主張摹擬前賢之格調,但主要理想是希望學詩人能藉此辨體之高下,進而從摹體之神髓而契合前賢,進而提升自我藝境,終能突破窠臼而獨自成體。沈德潛論詩最高陳義在於對第一等襟抱之完成,也可以說是向儒家傳統詩教回歸之詩論。然當時根柢不深又急求速成的學詩者,多只能達於摹體之階段,於變體、成體一無所識;因此「格調說」終不免流於優孟衣冠、畫虎類狗之譏。然其欲掙脫傳統的內省歷程,許多論詩意見深切獨到,對傳統詩學提供了反省的契機。
-
Item張嗣成《道德真經章句訓頌》詮解的義理向度(國文系, 2021-09-??)張嗣成,元朝著名的龍虎山正一道天師,元成宗四年(西元1316 年)受封「正一教主」,襲領江南道教,主領三山符籙,在道教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元朝時期,一方面因為新儒家心性學說的成熟與漫衍,另一方面復因道教內丹學性命理論開展的要求之故,遂使道教人物在疏解《老子》時,熱衷於將「性命(心性)」這一重大命題與老子思想綰合,並進一步將「性命(心性)」理論與「精」、「氣」、「神」的修煉加以繫連。然而,《老子》五千言中不言「性」,言「心」、「命」僅有數處,言「精」、「氣」、「神」也僅數處,張嗣成如何透過詮解《老子》建構「性」、「命」、「心」的思想內涵,並闡發「精」、「氣」、「神」的養煉工夫,是值得深入釐析的議題。此文的研究成果對於道教老子學與理學發展史等方面的研究者,或能提供正面的助益。
-
Item西夏《易》學初探(國文系, 2021-09-??)易學在西夏(党項)帝國的傳播與影響至今仍未被整理。隨著黑水城西夏文獻的出土,研究西夏易學的初步條件已經形成。本文為首個有系統地探討西夏易學史的研究,重點是易學的符號及占卜如何融入西夏文化。它顯示易學的理論及實踐滲透醫學、建築、藝術、軍事、政治詞彙、曆法、占卜及世界觀等不同文化層面。西夏人按自己的文化需要及偏好吸納易學。跟不少非漢族群相似,西夏人選擇性採納易學,對占卜、風水、醫學、軍事等實用領域特別感興趣。他們偏重占卜,對《易經》的義理及象數似乎漠不關心。從易學亦可窺見西夏文化的多元化與混種性。此開拓性研究有助加深瞭解中國與西夏的文化交流及易學如何在中國周邊與當地非漢族宗教、文化融合。
-
Item劉勰《文心雕龍》對二陸兄弟文論的參酌與開創(國文系, 2022-03-??)本論文探討西晉二陸兄弟文論為梁劉勰所參酌並進一步開創的真相。針對六個層面:綜論文章風格與體勢、探討靈感及構思狀況、關注為文宜養神衛氣、強調立意與先情後采、講究謀篇與安章造句、重視多樣化修辭技巧。綜合以上六者,可見劉勰《文心雕龍》大量參酌陸機〈文賦〉和陸雲〈與兄平原書〉的觀點,反覆辯證;取捨之間,不避雷同,不為苟異,所以能廣納魏晉以前文論的精華,推陳出新。清章學誠稱《文心雕龍》「體大而慮周」、「籠罩群言」,洵非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