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年刊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20 of 577
  • Item
    司馬光早年仕履及《古文孝經指解》初進時間考疑
    (國文系, 2012-09-??) 梁思樂; Leung, Sze-lok
    司馬光是宋代名臣,前人多注意他的政治影響及其史學鉅著《資治通鑑》。有關他的早年仕履,尚存疑點。司馬光將《古文孝經指解》獻給仁宗的時間,更是眾說紛紜。其實,《古文孝經指解》的書序結銜與進書表,均為後人留下關鍵線索。本文先釐清司馬光早年仕履的疑點,包括召試館閣校勘的時間,出任史館檢討、集賢校理的問題,以及赴任鄆州通判的時間。其次,本文將回顧前人對司馬光初進《古文孝經指解》的見解,探討各種說法的得失。最後,本文會以上述討論為基礎,利用書序結銜與進書表的內容,論證《古文孝經指解》初進於皇祐五年。
  • Item
    辨體到涵濡:沈德潛格調說的理想與實踐
    (國文系, 2012-09-??) 徐國能; Xu, Guo-neng
    沈德潛雖未以格調論者自居,然學界多將他畫入「格調派」之畛域,然歷來學人對其詩學主張雖有不少精闢析論,但對「格調」之定義及所指並無統一。本文欲從當時詩學背景考量沈德潛教人為詩的企圖與手段,並推測沈德潛「格調」說之作用與內涵。並透過沈德潛之詩歌創作的觀察,進一步探求沈氏之用心與侷限。是知「格調論」在創作上固然主張摹擬前賢之格調,但主要理想是希望學詩人能藉此辨體之高下,進而從摹體之神髓而契合前賢,進而提升自我藝境,終能突破窠臼而獨自成體。沈德潛論詩最高陳義在於對第一等襟抱之完成,也可以說是向儒家傳統詩教回歸之詩論。然當時根柢不深又急求速成的學詩者,多只能達於摹體之階段,於變體、成體一無所識;因此「格調說」終不免流於優孟衣冠、畫虎類狗之譏。然其欲掙脫傳統的內省歷程,許多論詩意見深切獨到,對傳統詩學提供了反省的契機。
  • Item
    西夏《易》學初探
    (國文系, 2021-09-??) 吳偉明; Ng Wai-Ming
    易學在西夏(党項)帝國的傳播與影響至今仍未被整理。隨著黑水城西夏文獻的出土,研究西夏易學的初步條件已經形成。本文為首個有系統地探討西夏易學史的研究,重點是易學的符號及占卜如何融入西夏文化。它顯示易學的理論及實踐滲透醫學、建築、藝術、軍事、政治詞彙、曆法、占卜及世界觀等不同文化層面。西夏人按自己的文化需要及偏好吸納易學。跟不少非漢族群相似,西夏人選擇性採納易學,對占卜、風水、醫學、軍事等實用領域特別感興趣。他們偏重占卜,對《易經》的義理及象數似乎漠不關心。從易學亦可窺見西夏文化的多元化與混種性。此開拓性研究有助加深瞭解中國與西夏的文化交流及易學如何在中國周邊與當地非漢族宗教、文化融合。
  • Item
    劉勰《文心雕龍》對二陸兄弟文論的參酌與開創
    (國文系, 2022-03-??) 呂武志; Lyu, Wu-Jyh
    本論文探討西晉二陸兄弟文論為梁劉勰所參酌並進一步開創的真相。針對六個層面:綜論文章風格與體勢、探討靈感及構思狀況、關注為文宜養神衛氣、強調立意與先情後采、講究謀篇與安章造句、重視多樣化修辭技巧。綜合以上六者,可見劉勰《文心雕龍》大量參酌陸機〈文賦〉和陸雲〈與兄平原書〉的觀點,反覆辯證;取捨之間,不避雷同,不為苟異,所以能廣納魏晉以前文論的精華,推陳出新。清章學誠稱《文心雕龍》「體大而慮周」、「籠罩群言」,洵非虛譽。
  • Item
    張嗣成《道德真經章句訓頌》詮解的義理向度
    (國文系, 2021-09-??) 劉怡君; Liu, Yi-Chun
    張嗣成,元朝著名的龍虎山正一道天師,元成宗四年(西元1316 年)受封「正一教主」,襲領江南道教,主領三山符籙,在道教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元朝時期,一方面因為新儒家心性學說的成熟與漫衍,另一方面復因道教內丹學性命理論開展的要求之故,遂使道教人物在疏解《老子》時,熱衷於將「性命(心性)」這一重大命題與老子思想綰合,並進一步將「性命(心性)」理論與「精」、「氣」、「神」的修煉加以繫連。然而,《老子》五千言中不言「性」,言「心」、「命」僅有數處,言「精」、「氣」、「神」也僅數處,張嗣成如何透過詮解《老子》建構「性」、「命」、「心」的思想內涵,並闡發「精」、「氣」、「神」的養煉工夫,是值得深入釐析的議題。此文的研究成果對於道教老子學與理學發展史等方面的研究者,或能提供正面的助益。
  • Item
    明代熊過《周易象旨決錄》之象學觀析論
    (國文系, 2022-03-??) 楊自平; Yang, Tzu-Ping
    熊過為明代中葉的《易》學家,著有《周易象旨決錄》。熊過承繼並開展元代黃澤的象學觀,將整部《易》視為「象」,關注經文的「象旨」。熊過提出「因辭求象」的主張,強調整體性釋《易》,將卦畫與卦爻辭、《易傳》綰合為一。此外,熊過亦主張結合考據與釋象、通貫釋象與義理來掌握「象旨」。綜觀熊過《易》學,與一般認識的象數《易》學不同,異於虞翻、吳澄等著重解釋卦爻辭取象之由,熊過承繼黃澤獨特的象學主張,將考據、釋象、義理通貫為一,為後世釋《易》提供不同進路。
  • Item
    陳子展研究《詩經》方法述評
    (國文系, 2012-09-??) 史甄陶; Shih, Chen-tao
    本文探討陳子展研究《詩經》的方法。陳子展重視歷代《詩經》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漢代學者及清代漢學家的說法。但是他不贊成《詩經》的教化作用,僅將此書視為文學和歷史的著作。由於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他反省「詩教」被建立的過程,也試圖了解不同解說者的論證方式和階級立場,藉以解消《詩經》教化功能的神聖性。
  • Item
    論戴震《考工記圖》的明堂形制及其意義
    (國文系, 2012-09-??) 沈信甫; Shen, Hsin-fu
    戴震(1723-1777)字東原,安徽休寧隆阜人,為乾嘉學術皖派的代表人物。戴震的學問涉獵甚廣,其治學方法主張「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極深研幾,闡明經義。戴震對於名物度數的精核考訂,尤其以《考工記圖》一篇為時人所推重。戴震作《考工記圖》之目的是為了補足東漢•鄭玄(127-200)注的缺失,他在補注中逐一繪製圖象以作解說,於是古人制作的原意便昭然呈現。而《考工記》是因《周禮》中亡佚〈冬官〉一篇,乃補入之,於是《經》與《記》合為一書而得名。該書對古代社會裡諸多器物的種類、形制、構造、功用等均予以記錄,被視為一部古代工藝技術知識的彙編。對清儒而言,他們研治經學的方向不是從心性理氣作一形上思辨的論述,而是在經驗世界中關懷各種典章制度問題,並藉由考證方法的展開,重新安頓經驗世界的一切秩序。筆者發現自漢代以降的儒者對明堂制度的討論各有見地,聚訟不決,莫衷一是。是故本文擬以戴震《考工記圖》的明堂形制作為討論的中心。分為三個部分作說明:其一是論述《考工記》的明堂形制,其二是說明戴震對明堂形制的考證過程,其三是探討戴震考證明堂形制的意義。本文的論述欲以戴震作為個案研究,探討其研治禮學所運用嚴謹的考證方法,以彰顯出典章制度研究的思想活力。
  • Item
    〈隆中對〉缺失評議
    (國文系, 2012-09-??) 潘柏年; 林曉筠; Pan, Po-nien; Lin, Hsiao-yun
    〈隆中對〉之得失,海峽兩岸均有論文探究,臺灣學者主要把蜀漢不能復興漢室的責任,歸諸於關羽大意失荊州,此說過於直觀單一,難免忽略其他因素;大陸一些學者已注意到〈隆中對〉本身的缺失,唯諸說各有焦點,未能全面性探究此一問題。故本文主旨,乃全面性檢討〈隆中對〉之缺失。本文主張〈隆中對〉先天存在五大無解之難題,故雖有三分之功,卻無定鼎之業。知其得,則知其失;知其失,則益知其得。經由檢討〈隆中對〉之缺失,則更能體認諸葛亮卓越的眼光與智慧,能為當時尚無根據地的劉備,規劃一確實可行的建國藍圖,並導演半世紀餘的歷史走向。但由於外在環境限制,興復漢室本就是在不可能中尋求一絲機會,斷不可以成敗論英雄也。
  • Item
    唐翼明《魏晉清談》析評
    (國文系, 2012-09-??) 王妙純; Wang, Maio-shun
    「清談」是中古時期的一種特殊風尚,同時也是魏晉名士才情最集中的表現。「清談」不僅是名士的標誌,也是士人求官進身的敲門磚。「清談」影響了當代的哲學、文學、史學與美學;「清談」也是魏晉風度具體而微的展現。唐翼明先生所著《魏晉清談》,是一本獨立而全面地介紹魏晉清談的專書。之所以「獨立」,乃是因前人往往將清談現象混合著魏晉思潮、玄學、以至政治和社會等等來談論,而作者卻能當做一個獨立的歷史現象來處理。之所以「全面」,則是因為從來沒有人將清談做縱向、橫向全面式的處理,而本書不僅縱向地探討清談的起源、發展與演變,又能橫向地探討清談的內容與形式。《魏晉清談》可謂是研究魏晉學術、思想與文化者,不可不讀的一部書。本論文共分成如下章節:一、前言。二、《魏晉清談》之創見。三、對《魏晉清談》之建議。四、結論。
  • Item
    異族傳說的圖文流傳:「恆與鶴戰」的小人國故事
    (國文系, 2022-03-??) 劉亞惟; Liu, Ya-Wei
    小人神話自先秦已有流傳。晚明時,日用類書「諸夷門」與傳教士製《坤輿萬國全圖》中,皆含相似「恆與鶴戰」的小人故事,此前研究多以中西二者的影響關係討論。不過,若將跨時代、文化的相似傳說納入比較,可發現這種傳播關係複雜、長期、多次、多元。古埃及遺跡、古希臘-羅馬神話與地理記載及古阿拉伯文獻中均記有此情節,小人的「居住地」亦有非洲、印度、歐亞大陸北部甚至中國、北美等不同說法,中文古籍中的小人國故事也存在不同類型。本文通過耙梳多文化圖文中「恒與鶴戰」的小人國神話,嘗試分辨脈絡以探討異族傳說的流傳。此外,不同時代對小人傳說的定位與解讀,反映了傳說異族從古代神話地理知識進入近代自然科學考察視野,又回歸神話學範疇的認知脈絡。
  • Item
    《授經圖》抑或《授經圖義例》? ――文淵、文津二閣一本經學源流考的傳抄差異
    (國文系, 2022-03-??) 黃明理; Huang, Ming-Li
    《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收有明朱睦㮮(1552-1587)所撰《授經圖》二十卷。此書作者雖標示朱睦㮮,然而曾經黃虞稷(1629-1691)、龔翔麟(1658-1733)大量增補,內容已非朱著之舊。由於對五經傳承源流的釐析具開創意義,四庫館臣仍對此書相當肯定。但書籍內容與「授經圖」之名未盡吻合,又因手抄數份,是以同此一書,前後閣本編纂者認知有異,今見此書的文淵閣本、文津閣本,書名不同,各卷內容也錯綜不一。本文重點不在比較兩閣本是非優劣,而是思考編纂傳抄過程為何產生「同書異貌」的瑕疵?進而反思:為何作者不計較著作的命名?為何改動甚鉅的著作,標示原作者舊書名而不以為怪?另外,抄本未經精校,訛誤難免,《授經圖》中的焦點「傳授圖」,兩閣本正誤參差,除批評其謄錄品質外,還可如何正向看待?諸多問題,本文認為「讀者本位」的讀書態度實為關鍵,那存在於手抄傳播年代的習慣,視勘誤增補為讀者參與書籍的完成。如今倘能理解,並以此態度面對訛誤未淨的《四庫》抄本,則即使只利用複製影本,也能提供美好的閱讀經驗。
  • Item
    沒有政治的政治——中古之後儒家「政治無意識」的來源、結構與符碼
    (國文系, 2021-09-??) 曾暐傑; Tseng,Wei-Chieh
    儒家經典雖然不乏政治論的系統與論述,但這樣的論述與當代西方脈絡下的「政治學」之內涵與定義具有不同的典範——尤其是做為主流意識型態的儒學,其以重建政治秩序為標的之原初型態,卻以一種「非政治」的意識型態或者說沒有政治的政治論來建構。也就是說,儒家經典中沒有純粹「政治人」的論述系統與人格典範,而僅有以「道德人」為判準進而過度到政治場域的「政治道德人」的思維——亦即或以「聖人」的道德人格極致作為政治人格與實踐的保證、或以「聖王」的盡倫盡制為典範的完美結構論述。對儒家而言,一切的問題都應該回歸道德與人格結構來討論,同樣地政治也唯有從道德主體的修養與成聖的目標來實踐——道德人格的極致即是政治人的典範、道德的實踐便是政治的實踐。這樣的意識型態可追溯於孔子在歷史上的「政治人」失落,進而在文化場域中形成的權力陰影——對於政治權力與政治人之貶抑與焦慮。或許可說儒家政治場域有著「政治昇華現象」——一種汽化的政治學,雖存在而不可見,是為不存在的存在。漢語經典中看似道德的論述,事實上就是政治的方法與實踐,而這樣道德昇華的結構,也成為政治集體無意識,以許由洗耳、孔顏樂處等符碼呈顯。
  • Item
    蔣士銓《忠雅堂評選四六法海》 對徐庾駢文的傳承
    (國文系, 2019-09-??) 鄭宇辰; CHENG, YU-CHEN
    蔣士銓《忠雅堂評選四六法海》在清付駢文選本中最有特色,他在卷首〈總論〉中的論述文字簡約扼要,留有許多進一步的詮釋空間,而他在全書的評點標準與用語也與〈總論〉相呼應。從中可以探析蔣士銓的駢文理論,補充清付駢文批評史的研究資料,本文還進一步探討蔣士銓為何特別提倡徐庾駢文,考察他如何以徐庾駢文為美學指標,並由此開展其評點,建構其駢文理論。本文的研究結果,認為蔣士銓對徐庾駢文的評點用語,有建立徐庾為駢文典範與推展駢文理論的作用,他確立了徐庾風格論,並明指其駢文筆法,其後凡是接受徐庾駢文的文人學者,其觀點都在蔣士銓的理論範疇內。對徐庾駢文的傳承來說,蔣士銓《忠雅堂評選四六法海》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 Item
    般若之洞見︰劉勰對於「論」的審諦
    (國文系, 2020-03-??) 劉凱玲; LIU, KAI-LING
    劉勰《文心雕龍•論說》對「論」的文體發展流變作歷時性的觀察比較;談到論的起源、傳世的典範,劉勰以「述聖通經」作為取捨的標準。然而,在歷時性的觀察過程,論到了魏晉時期的「崇有」、「貴無」之爭,劉勰的表現,就與先前的立場有了差距;提出「般若之絕境」作為超越「有」、「無」之爭的理論。「般若」一詞來自佛經,乃身為佛教徒的劉勰,於《文心雕龍》全書唯一指出佛典或與佛理相關的名理,但是劉勰並未具體說明其指涉之篇目與作者。本文擬從《文心雕龍•論說》所論述關於「論」的發展與流變,耙梳劉勰個人對於佛教之論與文章體裁探索之方向,探討「般若」與「論」二者之關聯;嘗試分析劉勰對於「般若」論高度評價的原因。
  • Item
    日本漢文小說《賢乎己》一書及其創作意旨研究
    (國文系, 2020-03-??) 盧秀滿; LU, HSIU-MAN
    《賢乎己》一書,是成書於日本幕末時期的一本漢文小說集,其所載內容由書前之自序可知,主要是作者「漫記所聞見」而來,顯見其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江戶晚期日本社會的一些事件、價值觀與文化側面。 然而,或許是因為作者井元行之生平不詳,歷來有關此書之相關研究甚少,令人頗覺遺憾。若細覽其文,即可感受到作者深厚之漢文底蘊,以及隱含在內容中的撰文意圖;透過對此書內容之探討,不僅可以讓人一窺幕末時期日本士庶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與文化的某些側面外,更能從中發現到中國文學、思想等在書中的反映,以及中日文化交融後所產生的結果。 基於上述,本文擬從:《賢乎己》之書名釋疑及作者井元行其人,書中對漢籍的仿寫、化用與引用之模式,以及《賢乎己》之取材內容與撰寫意旨等三方面,進行深入之考察,試圖從中發掘此書所成就的文本價值。
  • Item
    從莊子「無用之用」察其「用」之蘊義
    (國文系, 2019-09-??) 鄭栢彰; ZHENG, BO-ZHANG
    本文從字義上探討莊子「無用之用」的真正意義,得知其並非否定「用」之價值功效,而是從「本顯價值」的向度肯定對象之實用性,藉此有別於常人經由「他賦價值」的考量來忖度對象之實用觀,讓對象顯發多元價值之「大通為用」。莊子透過「無用」開顯「心氣之用」的認知意旨,將「用」之主導權轉移至對象本身,適性而用以達全己益人之效;惠子則以「心符之用」為認知意旨,將「用」之主導權建立在使用者主觀意識上,致使窘於其用。莊子以「心氣之用」應世之目的,在消解常人(或惠子)因「智」而起分別心之成見,讓用之價值不落小大對立差別,並拈出「處於材與不材之間」隨機顯用要領,使個己免受執用自限之累,進而處身通達其用以合於道之逍遙化境。
  • Item
    「述祖德」詩賦之重述與挪借 ──以謝靈運〈述祖德〉二首與〈山居賦〉 對讀為中心
    (國文系, 2020-03-??) 沈芳如; SHEN, FANG-JU
    「述祖德」主題,於《詩經》已存在,並對後世述祖德主題之確立,形成影響。不同於紹述先祖功業之傳統,謝靈運〈述祖德〉二首與〈山居賦〉之寫作意圖,乃在「重述祖德」與「挪借賦體」。本文擬先梳理先秦至魏晉述祖德諸作,掌握此一傳統。其後,以謝靈運作品對讀為主,一者完整闡述謝靈運憬慕先祖之情,二者一窺謝靈運應對不遇之態。同時,揀擇魏晉時期述祖德代表作品,如陸機〈祖德賦〉、〈述先賦〉,及陶淵明〈命子〉等,與謝靈運相互對照。期望於彼此同異之間,勾勒文人於先祖榮光之下,如何尋思自我。最後,突顯謝靈運託言紹述,實則透過重述與挪借,彌縫主觀企望之功業。
  • Item
    詩與史的重影──論宋詩所見孟郊的歷史影像
    (國文系, 2020-03-??) 黃培青; HUANG, PEI-CHING
    中唐詵人孟郊以清奇瘦硬的詵風,開啟「仍和」新體的嶄新面貌,博得時人韓愈、賈島及後世追隨者的尊敬與推崇。然自宋代歐公「秋蟲吟草」、東坡「郊寒島瘦」、蘇轍「陋於聞道」……等批評後,將孟郊的形象導向貶抑、譏斥的彼端。孟郊一生,身分卑微、官秩塵下,史籍載記的資料並不豐富。但從《全宋詵》中卻可蒐羅出為數不少篇章,或直截、或間接的論及孟郊其人。是以筆者擬尌相關詵章篇什,別類分門,以詵見史、因事知人,透過具體詵作的討論,還原宋代詵人創作視域裡的孟郊身影,完成詵、史重合的歷史影像。
  • Item
    考古視野下的春秋宋文公葬禮現象考察
    (國文系, 2020-03-??) 陳炫瑋; CHEN, HSUAN-WEI
    本文主要是利用考古材料來重新檢視春秋時代的宋文公葬禮。經與考古材料比對,筆者認為宋文公的墓葬真正逾越王禮的大概只有「益車馬」及「重器備」二項可談。惟《左傳》對這二項並無明確的記載,或因此墓已遭盜擾,故《左傳》只能用「益、重」來強調宋文公墓葬的奢華。至於積炭墓流行於晉國的墓葬中,此因宋國與晉國往來密切,故宋國墓葬文化也受其影響。「槨有四阿」在春秋時代的墓葬中屬較特殊的喪葬制度,為當時少見,故《左傳》特別記載。「棺有翰繪」,杒預將之解為棺飾是合理的,不過棺有紋飾在春秋各國的貴族階級中已相當流行。以上這三項經師或將之視為王禮,但以考古學的視野來看,皆不符合實情。至於殉人制度,春秋時代也並非完全沒有,只是數量上少了許多,宋文公的葬禮遭受批判,除了人殉不合人道之外,可能也與人殉數量不少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