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3
Browse
Item 促進糖尿病患者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之介入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3-12-??) 賴妙芬; 劉潔心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發展「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教學模組」,並進一步探討教育介入之成效。 本研究採「不等組之實驗前測後測設計」,以臺北市路牌地區吉慶里和石牌里現有的社區糖尿病患共49位為實驗對象。實驗組在教育介入之前一週進行前測,並接 受四週的尿病教育介入計畫,於教育介入之後一週進行後測,以瞭解教育介入的效果。前後測問卷一致者為34人,其中有24人參與完整課程。為考慮研究設計之 嚴謹性,採「對照組後測之設計」,因此於實驗對象實施後測之同時,選取相鄰之奇岩里和東華里現有的糖尿病個案進行後測,作為對照資料,來做進一步的分析比 較。 本研究所得的重要結果如下: 一、 經「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教學模組」介入之後,實驗組的「社會支持」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 二、經「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教學模組」介入之後,實驗組的「充能效果」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同時實驗組「掌控力」、「自我效能」和「自我照顧行 為的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 三、經「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教學模組」介入之後,實驗組之「社會支持」和「充能效果」之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且達顯著差異。 根據本研究結果,結合社會認知理、社會支持、健康信念模式、行為改變階段模式與充能理念於「社會支持與充能效果教學模組」之教學,能有效的提升糖尿病患者 的「社會支持」和「充能效果」,可見於以「全人」的充能觀點來教育,增進患者對社區生活資源的利用,且此具理論背景和策略之介入計畫,是具有效果的。建議 在未來相關研究的推動上,考慮病患的心理社會和生活環境層面,有效結合社區中的生活資源和醫療服務,運用行為科學理論和策略於糖尿病教育,值得作進一步的 研究和嘗試。Item 「全校性健康五蔬果」介入計畫對國中學生每日攝取五蔬果及相關因素之影響(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5-06-??) 黃惠斌; 劉潔心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發展一個「全校性健康五蔬果」介入計畫,並進一步探討其介入效果。本研究採「前測-後測不等組」實驗設計,以彰化縣立鹿鳴國中一年級各三 個班級為實驗組一及實驗組二,以彰化彰立和群國中一年級三個班級為對照組。「全校性健康五蔬果」介入計畫,分析班級性教學活動及全校性教學活動,實驗組一 先接受班級性教學活動,再接受全校性教學活動介入,實組二只接受全校性教學活動介入。研究工具為前後測自填式結構性問卷,問卷回收率達98.11%。最後 有效問卷為306份,佔95.92%。研究結果發現「全校性健康五蔬果」介入計畫實施後,實驗組一的每日五蔬果五個變項對照組都達統計上顯著差異;實驗組 二除了每日五蔬果「認知」「自覺障礙」與對照組未達顯二差異其餘變項都和對照組達統計上顯著差異。實驗組一日五蔬果的五個變項前後測都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實驗組二前後測除了「自覺障礙」外,其他四個變項也都達統計顯著差異。若是在控制前測得分下,實驗組一的每日五蔬果「認知」與「自覺障礙」和實驗組二有達 顯著差異,「自覺利益」、「社會支持」和「行為」等變項未達顯著差異。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在發展每日五蔬果教育計畫課程時,應透過全面性整合的教育 方才可增強學生改變的興趣與意願,且對學生每日五蔬果行為亦才能產生顯著提昇的效果。Item 國民中學健康教育教師性教育專業知能與進修需求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1-12-??) 晏涵文; 劉潔心; 劉捷文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健康教育教師性教育專業知能及其影響因素,並調查因應新課程教師之性教育進修需求。以台灣地區目前擔任健康教育之全體合格健教 教師為調查對象,進行郵寄問卷調查。本研究之研究工具經參考國內、外文獻初擬為結構式問卷,後經信、效度測試後定稿。研究結果發現: 1. 國中健康教育教師的性教育專業知能表現中等,其中以教師自覺性健康的程度最好,其次為性教育教學的自我效能、性教育教學法運用的能力、性教育教學目標達成 之困難度,然以性教育評量運用能力和性教育教具及媒體使用能力,表現最差。 2. 教師的教育程度愈高和有參加過性教育研習課程的教師,他們專業知能較好。 3. 學校的教學環境愈配合性教育之進行,教師的性教育專業知能愈好。 4. 約有九成二的教師願意接受性教育的進修訓練,且專業知能較好的教師,也有較高的意願接受在職進修。 未來希望能多提供在職進修或研習活動的機會,以及各學校應該要加緊腳步建立良好的學校教學環境,做好九年一貫課程的準備。Item 大學校院學生環境素養及其相關因素調查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3-06-??) 劉潔心; 邱詩揚; 晏涵文; 潘瓊如; 馮嘉玉; 李恆華本研究為國科會整合型研究計畫「我國環境教育指標建構整合型研究」子計畫「大學校院」中的部分研究成果,主要在探討目前大學校院學生其環境素養之現況及其 相關因素,以作為建構指標之重要參考。本研究從全國141所大學校院中,以分層系統隨機抽樣方式選出13所校院39系所,共計收回1440份有效樣本。分 析問卷結果發現,我國大學校院學生在環境覺知、環境態競與環境價值觀上,月中上程度的表現,但在環境相關知識上仍有待加強,且在實際執行面上欠缺行動的技 巧,以致環境行動表現並不理想。而大學校院學生的性別、學習背景,以及週遭環境相關資源與政策,均為影響大學校院學生環境素養的相關因素。因此未來若欲提 升大學校院學生之環境素養,則可以透過環境教育相關課程之設置,並將教學重點放在環境技能與環境知識之加強,以促進實際環境行動之落實。而環境教育相關課 程及校園環境資源亦可列為重要之指標檢核項目。Item 大學院校環境教育指標系統之發展與建構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4-06-??) 劉潔心; 邱詩揚; 晏涵文; 李恆華; 潘瓊如; 馮嘉玉本研究旨在建構我國大學校院之環境教育指標,第一年已完成之大學校院環境教育指標係統初步架構,本文則主要呈現第二年之研究歷程及成果。第二年乃根據已建 立之大學校院環境教育指標系統初步架構,透過三次專家座談與兩次的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進行各項指標之重要性與適切性的評估,作為發展與選擇指標之參考依據,並藉由描述性統計、逐步迴歸及群聚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專家座 談及德術所得之資料,以驗證其結果具有代表性及充分之解釋力,進而建構能提供重要內涵與資訊之指標系統。 二年之園究結果共發展出現境教育指標系統為3個領域、10個層面、29項指標及86項指標細目。其中環教指標的三個領域包含「輸入」、「過程」及「輸 出」;而領域之下共分10個「層面」,據其重要性及適切性評比排序後,結果依序為1.「環境素養(輸出)」、2.「課程教學(過程)、3.「環境管理(過 程)」、4.「行政政策(輸入)」、5.「教育訓練(過程)」、6.「資源(輸入)」、7.「組織運作(過程)」、8.「背景(輸入)」、9.「推廣活動 (過程)」及10.「具體環境教育成果(輸出)」。在10個層面之下共包含29項「指標」,其中有17項為主要指標,12項為次要指標。主要指標包含: 「教師素養」、「學生素養」、「課程規劃與參與」、「教學資源(教材)」、「教學方法」、「污染防治」、「資源管理」、「景觀規劃」、「政策規劃」、「環 保培訓」、「訓練課程」、「人力資源」、「經費資源」、「工作計畫」、「團體動力」、「系統改造」及「活動規劃與參與」等項;在17項主要指標之下則包含 了22項的主要「指標細目」。 此研究所建構之指標系統,呈現大學校院環境教育之各項主要指標及細目,可作為大學院校及相關單位擬定環教政策計畫、實施環境教育教學、執行環境管理及編列 預算之重要依據,並可進一步提供未來評估大學環境教育品質及建立資料庫之參考。Item 家長預防子女藥物濫用親職教育工作坊介入成效評價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6-12-??) 劉潔心; 鄭其嘉; 陳嘉玲; 林姿伶; 洪惠靖青少年藥物濫用是多因子交互相影響的結果,預防方法除了普遍透過學校教育外,也應重視家庭教育對預防青少年藥物濫用的效果。本研究以「家長成長團體工作 坊」進行預防藥物濫用親職教育,包括課程活動、藥物濫用防製手冊以及媒體的介入,評估家長預防青少年藥物濫用的成效。研究採實驗組、控制組準實驗研究前後 測設計,資料以自編結構式問卷收集。實驗組招募學生家長共33人,對照組學生家長49人。研究結果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藥物濫用知識」、「家庭連結」、「家 庭溝通」、「教導子女拒絕技巧」、「督導子女行為」以及「預防子女藥物濫用自我效能」等變項,均達顯著差異,顯示本研究介入模組對增進父母預防青少年子女 藥物濫用知識和技能,以及增強家庭之保護因子方面,有顯著成效。故建議(1)培養訓練師資推展課程(2)教材製成光碟或置於網站供下載推廣使用(3)建構 學校與社區預防藥物濫用防制網路,以達到預防青少年藥物濫用的目的。(4)積極宣導「藥物教育」理念,避免標籤化。Item 強化社區組織功能之參與式行動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1999-05-??) 邱詩揚; 劉潔心; 晏涵文本研究乃「運用社區組織策略促進社區居民參與環境行為之介入研究」的社區組 織發展部分,係採取參與式行動研究法,並運用社區組織策略來強化社區組織之功能。 期 盼在研究過程中與社區一起工作,能逐步強化社區內之自發力量,使組織化後之社區能發展 出日後自行主導、運作的功能,而持續推動社區中更多、更豐富的居民共同參與的環境行動 。本研究之社區組織為台北市大安區民輝社區發展協會,共有 22 位理監事,其男女,性別 比例約為 3:4,年餘層分布以 41-50 歲居多,職業類別多為中上階層。本研究經過「社區 組織功能診所及需求評估」、「建立社區組織網絡及擬定社區工作計畫」、「整合社區資源 及執行社區工作計畫」、「成果檢討與評價」四個階段的介入過程,研究結果顯示,組織在 研究介入後行動力增加,組織成員對「組織內部運作」及「成員與組織約互動」之評價均為 中上程度。尤其對團體合作及領導者的角色方面給予高度評價。在組織與社區資源聯結方面 ,合作之組織由介入前的 3 個組織擴展為 21 個,比介入前有長足之進步。 約有六成的組 織成員認為協會推動資源回收工作使社區環境更整潔、提升了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與關心。 約五成四的組織成員認為協會推動資源回收工作使居民參與社區的資源回收工作由被動轉為 主動。此外,民輝社區之居民在介入活動後,在「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為主題之環境行動 的參與上,的確達到顯著提升的立即效果(此一部份的詳細內容將另文發表)。Item 「真愛要等待」教學效果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0-12-??) 晏涵文; 劉潔心; 劉貴雲; 蘇鈺婷; 張君涵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符合九年一貫教改理念的教學模式及多元化評量方式,藉由IVAC approach設計「真愛要等待」單元,對國二學生進行教學實驗,並探討教學介入對學生性現況的覺察度、性知識、 拒絕婚前性行為技巧之自我效能、同儕社會支持度、拒絕婚前性行為之行為意向等影響。本研究採不相等實驗對照組設計,立意取樣台北縣丹鳳、積穗、安康、江翠 四所國中二年級某班學生為實驗對象,接受每週1次,每次100分鐘,連續6週共實施6單元之教學介入;期中以觀察法及過程評量進行教學效果之評估,並以四 校二年級之另一班級為對照組,教學結束後進行後測以各項資料的收集,以評估學生之各項改變。 研究結果發現,接受「真愛要等待」教學介入的學生在「性社會現況之覺察程度」、「性知識」、「性態度」、「拒絕婚前性行為技巧之自我效能」「同儕社會支 持」的得分圾顯著優於對照組學生;實驗組學生對此教學之內容與教法大致均「喜歡」,且認為六單元的教學活動均對他們「有幫助」;實驗教學之教師對於其教學 持滿意態度,且認為「真愛要等待」的課程安排具有正面功能;學生學習紀錄簿中之內容分析,可觀察學生「運用科技與資訊」、「主動探索與研究」、「規劃組織 與實踐」、「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尊重」、「關懷」、「了解自我」及「欣賞」及「生涯規劃」之能力。建議相關研究加強教師課程觀察的部份,以增加日後 實施多元評量之能力,且本計劃為求教學品質一致,安排教師工作坊之研習,以提昇教師教學的能力。Item 社區健康媒體之發展與評價(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0-12-??) 劉潔心; 晏涵文; 劉貴雲; 邱詩揚; 廖梨伶; 李佳容; 賴妙芬; 羅逸平本研究旨在運用健康訊息傳播及社會行銷策略發展有效之社區媒體介入策略。本研究設計出三種以「閱聽人興趣為主」的媒體內涵,分別包括(1)社居報紙:針對上班族(2)小冊:針對社區老人(3)單張:針對社區媽媽。研究對象立意選取台北市文山區萬和社區,採系統分層隨機抽樣,共回收有效樣本222份問卷。本研究工具共分為二種(一)社區居民綠色消費媒體訊息成效問卷(二)媒體訊息成效街頭訪視問卷。 本研究透過量性與質性的評價結果發現,三個族群對其綠色消費媒體的整體評價大部分呈現正向滿意的結果,且從教育內涵標準上也能對社區居民的綠色消費覺察 度、知識、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有正向的影響。Item 社區居民綠色消費行為之媒體介入成效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2-06-??) 劉潔心; 邱詩揚; 晏涵文; 劉貴雲; 廖梨伶; 李佳容; 賴妙芬; 羅逸平本研究旨在發展有效的社區媒體策略,並進一步探討社區媒體介入計畫在提升社區居民綠色消費行為的效果及居民對社區媒體的評價。本研究根據第一年的需求調查 研究結果以及運用健康訊息傳播理論及社會行銷策略,設計出以「閱聽人興趣為主」的媒體介入管道及教育內涵,針對社區不同族群的需求發展出三種不同特色的社 區媒體,分別為社區報紙(針對18-55歲的上班族群)、小冊(針對55歲以上的老人)、及教育單張(針對18-55歲的家庭主婦)。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 選擇臺北市文山區萬和社區居民,並以系統分層隨機抽樣方法,抽出符合樣本母群人口特性結構之最少樣本數351人為研究樣本群,經訪員訓練後,前測回收有效 訪視問卷314份(回收率89.5%),後測回收222份(回收率70.7%),前後一致者為176份(回收率50.1%)。研究工具分為二類,分別為自 填的結構式問卷和開放式問卷。開放式問卷為媒體訊息成效之街頭訪視問卷;結構式問卷分為二大部份,一為居民在社區媒體介入前後的綠色消費行為前後測成效問 卷,另一則為居民對媒體訊息內容及成效之意見調查問卷。 本研究重要結果如下: 1.在社區媒體介入後發現居民的綠色消費覺察度、知識、及其自我效能等變項具有顯著的立即性提昇效果。但在綠色消費態度和相關行為上則未達顯著水準。2. 對綠色消費媒體的整體評價上,居民對三種社區媒體(社區報紙、小冊及教育單張)都持正向肯定的看法。分別有八成以上的上班族群、近九成的家庭主婦及社區老 人表示會依報紙、單張及小冊上所教導的環保技巧去做。對應民居之媒體形成性評價結果發現,居民的整體正向評價來自於其對社區媒體設計時所使用的型式(諸如 代言人的選擇、訊息策略、外在誘因、訊息內容、訊息型態)及所傳達的適切教育意涵的高度滿意度上。 因此,本研究建議日後研究,若目的在提昇社區居民的綠色消費共識、增加其對綠色消費的知識,及其自認為有多少把握去做的自信心提昇上,運用設計良好的社區 媒體是一項良好的介入策略。但,若研究目的更進一步要立即看出環境行動上的效果,則最好同時運用社區組織及人際互動的相關策略,或能收更大之介入效果。Item 社區居民綠色消費行為及相關之訊息傳播調查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0-05-??) 劉潔心; 晏涵文; 劉貴雲; 邱詩揚; 李佳容本研究的目的在調查社區居民綠色消費行為現況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並 評估社區中有利的媒體宣傳管道及策略,以作為未來進行緣色消費訊息傳播介入 研究時之參考依據。本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文山區萬和社區 I8歲以上之居民。本 研究以問卷調查法及焦點團體法進行量性及質性資料收集。本研究以系統隨機抽 樣方式,在萬和社區共調查279位社區居民,並訪談了三個社區內現有組織之成 員。 本研究結果發現,社區居民之綠色消費行為以「資源回收」行為的情形最佳,其 次為減量、拒用及重覆使用行為。社區居民的環境價值觀,整體而言已較傾向環 境保護。在緣色消費的障礙因素中,在行銷組合方面,以「缺少綠色產品的使銷 活動」所佔的比例最高,在個人自覺的助力與阻力因素方面,以「從事緣色消費 行為,可以為後代留下美好環境」,為最有力的助力,而以「過簡樸生活節約資 源,會降低生活享受」為最大個人阻力。在緣色消費的參考團體方面,社區居民 綠色消費之重要支持對象前三名依序為子女、配偶及政府的環保單位。「個人自 覺的助力與阻力」、「價值觀」、「年齡」及「參考團體的支持程度」等4個變 項對居民緣色消費行為有顯著的影響力,且其共同的解釋力達16.6。 社區居民認為最有效的訊息傳播宣傳方式為「里長發的適知單」及「社區發的宣 傳單張」。綠色消費訊息代言人以專家或有親和力者為佳;訴求策略應兼具感性 與理性及強調嚴重性:訊息內容應簡單易懂;訊息的結構宜出現正面與負面之訊息 (雙面俱呈);宣傳圖案以「實景照片」為佳;綠色消費宣傳的主題方面,針對家庭 主婦應選擇與日常生活有切身關係的主題,針對老人及意見領袖則應將環保議題 與健康的議題相結合。Item 社區組織間連結及組織結盟之相關因素探討(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5-12-??) 劉潔心; 張麗春; 楊智琳; 林怡君; 陳嘉玲本研究冒的是透過社區營造的運作過程、組織結構、成員態度來瞭解與組織連結與組織結盟間的關係,除了瞭解目前臺灣地區社區的營運狀況,並更深入探討影響國 內社區組織之組織連結與擴大組織結盟的重要影響因素。本研究採橫斷式調查法,研究對象的選取,以北部地區41家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成員為母群體,運用深度 訪談、再以系統分層隨機抽樣法,最後取20家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成員為樣本,進行結構式問卷調查,共發出565份問卷,回收358份有效問卷,有效問卷回收 率為63.4%。 研究結果發現:1.在運作過程的因素方面,「溝通型態」與「社區參與助力」與「組織連結與組織結盟」成正相關。2.在「組織結構」的因素方面,「組織行政 運作」與「組織連結程度」、「擴大組織結盟」均成正相關。3.分析「社區組織連結」的重要預測因子,發現「組織行政運作」、「成員滿意度」、「組織氣 氛」、「成知識與技能」能有效預測組織連結,其共同解釋力為91%,其中又以「組織行政運作」的解釋力為最高,達13%。4.分析「社區組織結盟」的重要 預測因子,發現「組織行政運作」、「成員滿意度、「組織氣氧」、「成員知識與技能」能力效預測組織結盟,其共同解釋力為16%,其中又以「組織行政運作」 的解釋力為最高,達12%。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作為未來衛生機關及相關單位,推動社區組織連結及擴大組織結盟實務時的參考:1.強化社區組織行政運作功能,以促進社 區資源整合;2.強化營造中心的組織分工,並促進營造中心職位功能發揮;3.改善組織內溝通方式;4.適當成員投入時間,營造良好組織氣氛。Item 衛生教育媒體評鑑機制之建構與發展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4-06-??) 劉潔心; 郭鐘隆; 劉貴雲; 廖梨伶; 李恆華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衛生教育媒體之評價機制與建構評價指標,以協助衛生機關及教育部門進行衛生教育宣媒體的衛教成效評估,並進一步達到衛教媒體之資源整合 與管理。本研究主要參酌康傳播相關理論,包括:溝通說服矩陣、廣告內容-符號分析、創新-傳播理論及社會行銷理論等,作為媒體評價指標與評價機制的展基 礎,爾後根據任教國中小學健康相關科目之教師、衛生部門之仁及相關領域之專家所組成之專家顧問團共35位,經專家會議彙整意見修訂完成媒體評價指標,並運 用該指標發展成「媒體初選表」及「媒體複選表」兩種評價工具,並同時建構出媒體評價機制。 本研究將以各級衛生單現有衛教宣導媒體運用於九年一貫新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為例,以增加國中、小學教師進行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教學及配合衛生重要議題推廣 時,可實際運用合適及優質之衛教媒體為主要目的,故在媒體評價機制的實施上,擬由任教國中小學健康相關科目之教師及衛生部門之同仁共30位評審進行媒體評 價,經由描述性統計、肯德爾和諧係數、單因子變異數、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及皮爾森基差相關等統計方式建立本評價工具之信效度,其結果 發現:初複選量表皆有良好信、效度,可篩選出良好媒體,且評分者盼有顯著的一致性,複選和複選在各項議題得皆間有高度相關;故本評價指標與評價機制可推廣 應 用於各衛生圍位,為一用於評價健康傳播媒體效果之客觀方法。Item 衛生教育與行為科學介入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3-12-??) 郭鐘隆; 黃久美; 蘇鳳足; 邱靜如; 劉貴雲; 劉潔心; 張婷婷本研究蒐集臺灣地區1971年至2001年間,衛生教育首行為科學的介入研究之中文文獻,運用統合分析的方法來評定其在健康相關行為上的介入成效。本研究 所選取的介入研究應符合下列原則: 1.測量健康相關行為 2.研究中運用至少一種衛生教育或行為科學的介入方法,3.研究中提供控制組與對照組或前後測結果以供比較,4.研究中提供相關統計數字得以計算成效值, 如頻率、百分比、圖表、t-test、F-test, Chi-Square、皮爾森積差相關、P值或平均值與標準差等。相同主題之介入文獻達三篇以上才納入本研究進行分析,研究樣本共計70萬論文。 本研究由二名研究人員及主持人進行文獻閱讀和譯碼工作,一致性高達0.83。衛生教育和行為科學介入對知識的改變成效最大(d=0.51),為中等的正向 效果,此成效於後後測時仍存在。對目標行為、自我效能和態度有介於弱和中等的正向效果,對於行為意向則只有弱效果,測量行為意向的研究則大多未測量目標行 為,後後測也大致符合此一趨勢。 研究結果發現對知識的介入成效最要佳,行為次之,介入地點為學校或工作場所對知識有較高的成效值,多年期介入、與多元介入策略對目標行為有較高的成效值, 建議以後的研究可以延長介入期程、於有組織的場所如學校、職場進行、使用多種介入策略與教學方法,介入效果會較佳。Item 運用網際網路於青少年戒菸行為之介入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2-06-??) 廖梨伶; 劉潔心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發展一套有效的網路戒菸課程,並進一步探討介入效果。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之『實驗組控制組前測後測設計』,以北市永吉國中與興雅國中二年級各八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接受四週的『網際網路戒菸教育介入計 畫』,而對照組則不接受任何實驗處理。研究工具為自填式結構問卷,經前後測資料比對後,扣除未看過網頁者及無效問卷,最後有效人數416人(實驗組196 人,對照組220人)。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戒菸教育網頁介入後,實驗組學生「菸害認知」、「戒菸態度」、「自我效能」、「戒菸行為」後測得分高於前測且達顯著差異。 二、戒菸教育網頁介入後,在控制前測得分下,實驗且學生「菸害認知」、「戒菸態度」「自我效能」的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且達統計顯著差異。 三、戒菸教育網頁介入後,實驗組學生「戒菸行為」的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未來在發展網路戒菸課程時,應結合衛生教育、電腦工程及美術設計等專業,並根據行為改變階段理論、溝通說服模式及社會認知理論來進行 訊息轉換及發展,透過此互動式的教育方式,將可引發學生之學習動機,對學生戒菸行為必有果效。Item 青少年互動式戒菸自助手冊教材發展及介入效果之初探性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0-05-??) 劉潔心; 劉貴雲; 蔡春美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發展適合青少年使用之戒菸自助手冊,並進一步評 價運用自助手冊的方式在青少年戒菸行為的介入效果。研究過程分兩階段,第一 階段進行自助手冊的發展、設計及製作。此階段運用焦點團體訪談法及問卷調查 法,收集阻礙學生戒菸的情境因素及學生對戒菸手冊的內容需求資料。手冊初稿 完成,進行國中教師及學生預試並修改後,召開專家會議定稿。最後立意取樣143 名國中學生進行手冊滿意度評價,並根據評價結果進行手冊最後修放工作。第二 階段則採取「單組後測實驗」設計,立意取樣69名國中二年級學生,進行一小時 運用此手冊轉換而成的戒菸教學活動,並閱讀完此自助手冊後,評估研究對象在 戒菸的知識、戒菸態度、戒菸自我效能、戒菸行為意向的介入效果。研究結果發 現:運用戒菸自助手冊在介入後確能增加研究對象的菸害認知及戒菸自我效能。Item 青少年同儕愛滋病防治教育推廣效果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0-05-??) 晏涵文; 林燕卿; 劉潔心本研究藉著同儕團體課程訓練青少年,並以其為種子隊做愛滋病防治的 推廣。其研究共分二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進行"同儕教育者"訓練,以台北市某 私立高中64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26位為實驗組,對照組38位。第二階段則是 推廣部份,由"同濟教育者"進行對高一學生進行教導的實驗對象為253位。蒐集 到的資料進行單因子的變異數分析、共變數、t-test與質化的分析,結果發現: 1.愛滋病防治教育的介入確實可有效提昇"同濟教育者"的愛滋病知識、愛滋病 相關態度、愛滋病防治自我效能及愛滋病防治行為意向。 2.大多愛滋同濟教育者"非常同意這課程協助澄清其價值觀,及更了解人類的性 與生殖健康,及如何與他人溝通,並認為這計畫對青少年是非常有用的。 3.愛滋同儕教育者'對同校高一同學的推廣介入在愛滋病防治的推廣上得到很好 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