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8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灣產天胡荽屬之分類研究(2005) 黃韋嘉本研究利用外部形態、花粉形態、細胞學及生態與地理分布等資料,針對臺灣產繖形科 (Apiaceae)天胡荽屬 (Hydrocotyle)植物進行分類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外部形態上,葉片形態、葉表面被毛形態、葉柄被毛形態、花序生長形式、花序總柄長短、花序中小花數目、果實表面微細形態是種間區別的重要特徵。生長形式、葉片微細形態、葉片大小、地理分布亦可作為分類依據的參考。花粉形態方面,花粉表面紋飾在種間具有差異,亦可作為分類依據的佐證。 細胞學研究方面,本研究共檢視了6個類群的染色體數目。其中,H. javanica (2n=ca. 66)與H. ramiflora (2n=ca. 84)兩個類群檢視結果與前人 (Liu et al., 1961)研究結果不同。阿里山天胡荽 (H. ramiflora)之染色體數目 2n=ca. 84為首度報導。 根據研究結果,將臺灣產天胡荽屬處理為8個種2個變種,共10個分類群。發現一個新的變種大屯山天胡荽 (H. dichondroides var. tatunensis)以及訂正兩個被鑑定錯誤的種類姬天胡荽 (H. delicata)及毛茛葉天胡荽 (H. ×ranunculifolia),並且依據形態中間型和花粉可染率偏低,推測毛茛葉天胡荽為臺灣天胡荽 (H. batrachium)與大屯山天胡荽 (H. dichondroides var. tatunensis)之天然雜交。發現長期被忽略的兩個類群爪哇天胡荽 (H. javanica)和毛天胡荽 (H. dichondroides var. dichondroides)。確認長期沒有採集記錄的基隆天胡荽 (H. keelungensis)之存在,並將其處理為天胡荽的變種階級H. sibthorpioides var. tuberifera。Item 台灣產當歸屬植物之分類研究(2007) 陳宏信; Hung-Hsin Chen本研究利用外部形態、花粉形態、細胞學及地理分佈等資料,針對臺灣產繖形科(Apiaceae)當歸屬(Angelica L.)植物進行分類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外部形態上植株毛被物類型、小苞片形狀、花藥顏色及果實形態是種間較重要的區別特徵,而小葉形態、小葉質地、小葉葉脈及萼齒形狀也可提供部份分類之參考。此外,各分類群在地理及海拔分佈上的差異,亦可作為分類的參考。 根據研究結果,將臺灣產當歸屬植物處理為七個分類群,包括一新種阿禮當歸(A. aleensis)及一新紀錄種毛當歸(A. pubescens)。此外,將原先根據小葉大小及其上被毛程度區分之南湖當歸(A. morrisonicola var. nanhutashanensis)併入玉山當歸(A. morrisonicola);臺灣當歸(A. taiwaniana)與森氏當歸(A. morii)僅在小葉形態上有差異,而將其合併。Item 台灣產附地草屬之親緣關係與分類研究(2006) 曾柏彰; Po-Chang Tseng本研究利用形質分析及分子資料探討台灣產附地草屬 (Trigonotis Steven) 的親緣關係並作為分類之參考。首先利用形態特徵之系統發育分析建構台灣及大陸產附地草屬倒稜錐果組之譜系,結果顯示倒稜錐果組屬於單系群,台灣所產特有類群 [台灣附地草 (T. formosana var. formosana)、台北附地草 (T. formosana var. elevatovenosa) 及南湖附地草 (T. nankotaizanensis)] 則為倒稜錐果組中的一個分支群 (clade)。進一步以形質分析及nrITS分子資料建構台灣產特有類群的親緣關係。形質分析的結果顯示台灣附地草與台北附地草具有連續性變異,二者與南湖附地草具有區隔,此與前人根據外部形態及小堅果形態所得結果一致。分子資料則顯示台灣附地草與台北附地草的親緣關係與類群無關,反而與地理分佈有密切的相關。綜合形質分析與分子親緣的結果,支持將此二分類群處理為同種下之不同變種。此外,南湖附地草的族群有兩種形態。根據形質分析結果顯示此兩型有明顯的分化趨勢,而分子資料顯示此兩型的變異不大,推論其分化時間不夠久,因此未累積足夠變異。Item 臺灣產鷲蛛科之分類研究(2005) 楊雅菁中文摘要 本論文對台灣產鷲蛛科蜘蛛進行分類研究,主要到全省各地採集活體標本,並檢視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館藏標本,以形態學方法於解剖顯微鏡下觀察雌、雄蜘蛛的生殖構造及其他外部特徵,並重新繪圖與測量。雄蛛觸肢器及雌蛛外雌器以細剪剪下,詳細觀察其構造,外雌器以10%KOH溶液加熱處理,觀察內部構造。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標本皆以70%酒精溶液保存,並存放於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NTNUB-Ar)。 本研究結果將台灣產鷲蛛科處理為8屬16種及1個排除種,新增6屬13種。其中掠蛛屬(Drassodes)、希托蛛屬(Hitobia)、齒蛛屬(Odontodrassus)、近狂蛛屬(Drassyllus)、旋管狂蛛屬(Setaphis)與枝疣蛛屬(Cladothela)為新紀錄屬;鋸齒掠蛛(Drassodes serratidens)、單帶希托蛛(Hitobia unifascigera)、波氏狂蛛(Zelotes potanini)、本渡齒蛛(Odontodrassus hondoensis)、小狂蛛(Zelotes exiguus)、小枝疣蛛(Cladothela parva)、沙勞越狂蛛(Zelotes sarawakensis)、和八木沼氏希托蛛(Hitobia yaginumai)等八種為新紀錄種。台北近狂蛛(Drassyllus taipeiensis sp. nov.)、台灣旋管狂蛛(Setaphis formosanus sp. nov.)、南化狂蛛(Zelotes nanhuaensis sp. nov.)、台東狂蛛(Zelotes taitungensis sp. nov.),及台灣狂蛛(Zelotes taiwanensis sp. nov.)等五種為新種。疑問種為西表狂蛛(Zelotes iriomotensis Hayashi, 1994)和白環鷲蛛(Kishidaia albimaculata Saito, 1934)還需更進一步的鑑定。武昌狂蛛(Zelotes wuchangensis Schenkel, 1963)為排除種。 本研究結果不僅可增進我們對台灣鷲蛛科蜘蛛資源及物種多樣性的了解,並可作為未來鷲蛛科生活史、行為與系統演化等領域研究之基礎。Item 台灣產袋蛛科(蛛形綱:蜘蛛目)之分類研究(2005) 黃文俊本論文對台灣產袋蛛科蜘蛛行分類研究,主要至全省各地採集活體標本,並檢視師大生命科學系收藏之標本,以形態學方法於解剖顯微鏡(Leica Wild M3Z)下觀察雌、雄蜘蛛之生殖構造,並根據台灣的標本進行繪圖與測量。雌蛛外雌器以細剪剪下,並以10%KOH溶液加熱處理,以觀察內部的生殖構造。 研究結果將台灣產袋蛛科處理為3屬29種,新增1屬15種。其中馬蒂蛛屬(Matidia)為新紀錄屬;褶袋蛛(Clubiona corrugata Bsenberg et Strand, 1906)、千島袋蛛(C. kurilensis Bsenberg et Strand, 1906)、齒袋蛛(C. moralis Song et Zhu, 1991)、草綠袋蛛(C. viridula Ono, 1989)、長腿紅螯蛛(Cheiracanthium eutittha Bsenberg et Strand, 1906 )與摩紅螯蛛(C. mordax L. Koch, 1866)等六種為新紀錄種;短棘袋蛛(Clubiona brevispina sp.nov.)、扇棘袋蛛(C. expansa sp. nov.)、腿距袋蛛(C. femorocalcarata sp. nov.)、鏟形馬蒂蛛(Matidia spatulata sp. nov.)、安通紅螯蛛(Cheiracanthium antungensis sp. nov.)、鐮形紅螯蛛(C. falcatum sp. nov.)、絲距紅螯蛛(C. filiapophysis sp. nov.)、台灣紅螯蛛(C. taiwanicum sp. nov.)與旋距紅螯蛛(C. torsivum sp. nov.)等九種為新種。台灣袋蛛(Clubiona taiwanica Ono, 1994)、高山袋蛛(C. bonicula Ono, 1994)與關山袋蛛(C. kuanshanensis Ono, 1994)處理為同種,以台灣袋蛛(C. taiwanica Ono, 1994)為有效名。另外,將日本袋蛛(Clubiona japonica L. Koch, 1878)與活潑紅螯蛛(Cheiracanthium lascivum Karsch, 1879)處理為疑問種。 本研究結果,除可增進對台灣袋蛛科蜘蛛資源和物種多樣性的瞭解外,並可作為將來袋蛛科之生活史、行為與系統演化等領域研究之基礎。Item 以形態及分子證據探討玉山蠅子草種複合群的分類問題(2006) 林雅芳; Ya-fang Lin玉山蠅子草種複合群 (Silene morrisonmontana species complex) 包含玉山蠅子草 (Silene morrisonmontana)、禿玉山蠅子草 (S. morrisonmontana var. glabella) 及蓬萊蠅子草 (S. nubigena) 等三個類群,皆為臺灣特有,分布於三千公尺左右的高山地區。本研究以形質分析及分子標記對此一種複合群進行深入研究,形質分析採用12個形態特徵及2個形態比例,對123標本進行形態量化,藉由多變量分析結果推論雪山圈谷之疑問種應歸入蓬萊蠅子草。此種複合群內以植株的被毛程度、萼筒長及雌雄蕊柄長為主要的區分特徵。而分子資料則顯示此種複合群其nrDNA的ITS序列完全一致,兩葉綠體基因片段 (psbA-trnH、rps16) 累積的變異僅10個位點,各類群間基因分化的程度遠少於形態資料所預期,此種複合群應屬形態變異較為快速的物種。因在不同的類群間發現相同的基因型,推論此種複合群應為近年才開始產生基因型分化的物種。Item 台灣產蜘蛛抱蛋屬植物之分類研究(2004) 王朝鍵本論文利用外部形態、花粉形態、生殖生物學、生態與地理分布及分子等方法針對台灣產蜘蛛抱蛋屬植物(Aspidistra Ker-Gawl.)進行分類研究,結果將本屬植物處理為3個分類群:薄葉蜘蛛抱蛋(A. attenuata)、大武蜘蛛抱蛋(A. daibuensis)及霧社蜘蛛抱蛋(A. mushaensis)。 台灣產蜘蛛抱蛋屬植物的外部形態以花的形狀、花冠筒長寬比值、柱頭形態、花被裂片厚度及萼裂片附屬物為最重要的分類特徵;葉子形態具有變異,不過仍可以作為分類上參考。花粉形態方面,所有種類皆為無溝孔型與疣狀突起的外壁紋飾(verrucate exine)。生殖生物學方面,台灣產蜘蛛抱蛋屬植物有兩個主要花期,四至六月與十至十二月;傳粉者則為生活於落葉中的小型節肢動物。生態及地理分布方面,台灣產蜘蛛抱蛋屬植物所有物種皆有明顯區隔的分布區域。分子資料部分,在初步篩選的DNA片段中皆未發現可供進一步分析的marker,其中核基因組之ITS片段擁有多個copies,且copies間具有高度變異,葉綠體基因組trnL-trnF及psbA-trnH兩個spacer各只擁有1個變異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