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1
Browse
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面向: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之實作與研究(2005) 蘇意雯摘要 在數學教學上輔以歷史取向,自從1970 年代初創立的數學史與數學教學的 關聯之國際研究群(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HPM),就是以此為首要目標。如何讓數學史可以 在數學的「教學」和「學習」中,扮演更有效的角色,是有心從事HPM 教學的 教師相當關心的課題。本研究是以學校為中心,由同校教師組成實踐社群,讓學 校不只是學生們的學習環境,同時也成為教師們在職教育的場所,並透過協同行 動研究的方式,觀察參與教師在學習HPM 教學中,如何調融數學史與數學知識, 經由自我詮釋進行教學的轉變歷程。具體而言,我們企圖解答如下兩個問題: 1. 以學校為中心,甚麼是HPM 為進路的教師專業發展之策略? 2. 以學校為中心,HPM 為進路的專業成長策略下,參與之數學教師有了什 麼轉變? 在本研究進行過程中,參與教師(連同研究者共有四位) 經歷了直觀期、面向擴 張期、適性期三個階段。這其中所發展出的策略有: ‧ 廣泛閱讀數學史及數學教學相關書籍 ‧ 利用認知三面向的學習工作單之設計,引動教師融入數學史於數學教學 ‧ 藉由教學後實作心得促成反思 ‧ 多方面參與和數學教育/ HPM 有關之座談與研討 ‧ 定期專家諮詢 ‧ 以學校為中心之實踐社群方式帶動共同成長 其中涵蓋邏輯、歷史、學生認知三面向的HPM 學習工作單,連結了參與教師對 於HPM 理論的了解與實作。根據參與教師學習HPM 的教學過程,研究者仿造 詮釋學理論,提出「HPM 教師專業發展模型」,從中顯示參與教師如何在HPM 學習工作單的設計過程中,體會C1 (由教科書編者、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內容所組 成之循環),以及C2 (由古代數學家、數學物元、數學理論所組成之循環) 之精神, 經過自我詮釋之後進行教學。此外,我們也利用外顯的教學行為觀察,將參與教 師在數學課堂上對於HPM 教學的概念化後的實作表現,刻劃成為「分離」、「外 加」、「引介」、「執行」、「和諧整合」、「決策」幾種狀態。最後,並提出「優選」 狀態,作為教師專業發展未來所努力的理想境界之一。 最後,本論文闡明上述所發展的策略可以促成參與教師如下的轉變: ‧ HPM 教學者身分的轉變 ‧ 科普寫作的參與 ‧ 反思、批判性能力增強 ‧ 引動數學知識的統整 ‧ 導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 有關本研究之結論如何推廣至在職教師訓練課程,以及對於有心想要自我充實或 學習HPM 教學的教師,研究者也提出具體建議,從而證成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 的發展與實踐,可以成為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進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