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臺灣社會設計之執行策略研究
    (2024) 戚羽絲; Qi, Yu-Si
    社會設計作為一種新興的設計思維,已經成為促進國家及地區發展的驅動力。社會設計在不斷變革的脉络下,不僅需要思考如何透過設計解決問題,還需重視推動社會的持續發展。自2012年起,「社會設計」的意識在臺灣興起,本研究藉由文獻探討、案例分析和專家訪談,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探討社會設計的定義以及臺灣社會設計的溯源發展,經由多項具有社會設計意涵的案例分析並與相關執行人進行訪談,深入剖析不同專案計畫執行方向上所具備的特色和困難點。擬定適合臺灣發展的各個面向的社會設計執行模式及必備條件,以此建構由具體產出(Realization)、影響力(Externality)、設計性(Design)、持續性(Continuous)、文化性(Cultural)以及約束(Constrain)六大要素構成的社會設計執行動態檢視構面,簡稱RED3C。研究發現成效較好的社會設計專案計畫除了要滿足六大要素,還需至少有一項較為突出,以形成其專案計畫的特色,並能夠在長期持續的時間內產生實質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本研究建立了促進台灣社會設計持續性發展的維度,並提出社會設計在地性具備社會與文化的獨特性的研究觀點,以期在未來發展可能出現的類似需求,可依據相對應特徵進行導入,提供有價值的社會設計策略模式。
  • Item
    以完形心理學理論運用於臉部表情之創作研究
    (2017) 戚羽絲; Qi, Yu-Si
    隨著網路的無遠弗界,視覺性的語彙、圖案以及符號,成為全球性的溝通橋樑,它不受語言、種族、文化以及地域的限制,尤其在年輕人之間透過各種數位載體迅速交換視覺性的訊息。正如加拿大著名教育家、傳播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安所言:「現代社會已由文字文化轉換為圖形文化,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讀圖時代」。完形心理學是以視覺心理為理論基礎的設計基本原理,圖形的知覺會受人們過去經驗的影響,往往新的意象會被過去的記憶痕跡所影響,透過完形心理學中的「相似性」、「接近性」、「封閉性」與「連續性」等完形律分析研究臉部五官的辨識性。以5cm × 5cm的正方形力脊線視覺場放置4個黑色圓點,藉由位置差異得到50種不同的圖形。從500份問卷調查結果獲得14種具有臉部圖形。每個圖形如同一張可辨識的面貌,透過中文、日文與韓文,結合年輕人的流行語彙並透過拆解文字的結構,從筆劃與位置的設計應用在所得之14種臉部圖形,使之呈現具有表情的五官。如同其他視覺性的語彙、圖案和符號,本研究透過短袖服裝的印製作為溝通載體,讓人們穿著這些以文字作為臉部表情的衣服設計,得以最大化的視覺趣味以達到完形心理學的理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