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2
  • Item
    免費網路創作平台商業模式之研究: 以網路漫畫業與YouTube頻道為例
    (2019) 蕭函; Katarzyna Żak
    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出通過發布免費核心內容創造收入的過程,這將允許創作者繼續發布免費的創意內容。這個過程主要取決於忠誠粉絲社群的出現和維護。在這樣的社群的出現產生一種特定的粉絲文化;不僅是關注賞識這些創作,還提供回饋和靈感。在這種交叉互動中可以讓來自這些核心內容所衍生的相關活動獲得令人滿意的收入流,從而使創作者至少在財務上得到有限的支持。 本研究涉及兩種數位原生的內容類型的用戶生成:圖像(網路漫畫)和影片(YouTube)。其目的為提供一系列特徵以及趨勢的例子,這可以成為對類似產業進行更詳盡分析的起點。儘管兩種類型的創意方法不同,但仍可提供視覺方面和可共享特。
  • Item
    資料探勘應用之研究:零售業的RFM分析架構
    (2019) 郭瀚揚; Kuo, Han-Yang
    在資料庫行銷領域中,RFM模型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他能提供一個簡單的框架去量化顧客。隨著時代的演進,RFM模型結合資料採礦能使企業對於顧客的分析更透徹,不論是用於對顧客進行分群或是分析顧客價值。本研究使用公開平台的交易資料進行分析,以真實零售商之交易資料分析該企業的顧客,嘗試以RFM模型結合資料採礦的方法,對客戶進行分群,最後建立預測模型並驗證其預測力,同時本研究也著重在資料前處理的描寫。本研究以二階段集群分析結合RFM指標將顧客分成四群,並且將分群後的結果作為目標變數,以決策樹分析與判別分析建立預測模型,最後發現判別分析之預測率較好,但決策樹擁有較易解釋的規則。
  • Item
    當老闆說對不起:華人領導者道歉動機之研究
    (2019) 蘇盈方; Su, Ying-Fang
    道歉是一種意義深遠的人類互動行為,為兩造不平等的雙方提供釐清彼此差異的途徑,進而開啟對話、重建彼此尊嚴與關係,也成為近代興起的議題。任何人都有可能道歉,但如果道歉是發生在有威嚴、具楷模形象的領導者身上呢?本研究以半結構訪談法進行質性研究,搜集領導者道歉的情境案例,了解領導者道歉的動機。而本研究總結四個使領導者不排斥道歉而為之的結果,包含:大局為重、風範楷模、仁愛體恤、心胸寬闊,進而說明此四個動機如何推動、影響領導者道歉。本研究除提出四個正向意涵之外,在最後提出本研究係以領導者角度出發,未來可以對偶方式探討在不同的道歉事件中,領導者道歉對追隨者的影響及感受;此外,道歉中亦可能隱含策略或手段的成分,將可作為未來研究之方向。
  • Item
    逾越的界線,新媒體時代 YouTuber 內容錯置的影響力
    (2019) 黃彥榮; Huang, Yan-Rong
    YouTube作為全球最知名的線上影音平台,幾乎成為了Y世代年輕人日常娛樂與生活的一部份,平台上的創作者,YouTuber更是直接影響了觀眾的收視內容。而對YouTuber來說,如何抓住觀眾、增加曝光是他們極為重視的議題,因此越來越多瞄準社會規範邊緣或具爭議的題材相繼出現,雖然製造了話題性,但也引發了大眾兩極的評價及輿論的撻伐。因此我們以社群媒體上的錯置,來稱呼那些不適宜出現在YouTube這樣一個公眾媒體平台上的影片。 在目前的媒體環境中,觀眾對於錯置影片雖多持有負評,但我們卻發現此類影片在觀看次數與話題熱度上卻往往較其他影片高出許多,可見錯置帶給觀眾的感受不全然為負面,而是存在著正面及負面兩種不同感受的複雜關係,然而目前並無相關文獻探討此類情形,故本研究首將錯置概念應用於社群媒體領域,解釋YouTuber高流量高負評的現象,並透過結構方程式分析錯置影片對觀眾的實際影響力。 基於社會認同理論的觀點下,研究結果顯示,觀眾在面對YouTuber錯置影片時,會反對其違反社會規範的內容,並在考量到社會大眾的觀感下,產生負向認同的認知並避免做出分享、正向留言以及訂閱頻道等表達自我偏好的行為 ; 另一方面,YouTuber直率敢言的溝通方式也導致觀眾對於YouTuber本身產生認同感,希望能看到更多YouTuber替自己紓發內心情緒的影片。因此在確認錯置正負面兩種不同的效果下,YouTuber即可暸解自身影片對於觀眾的感受及影響,而對有業配需求廠商來說,也能更加掌握透過YouTuber影片的廣告成效,進而形成雙贏的局面。
  • Item
    不流暢性在為自己-他人決策時對脈絡效應的影響
    (2019) 陳品文; Chen, Ping-Uen
    none
  • Item
    台商遊牧式的國際化
    (2019) 簡子均; Chien, Tzu-Chun
    台商為了獲得某種利益,而將國際化作為策略使其達成目標。而根據Uppsala理論認為漸進式成長之企業,涉入國際經營活動乃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隨著累積的經營知識與經驗的增加,致使廠商對國際經營所認知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逐漸降低,促使廠商欲控制其經營成果而投入更多的資源,導致進一步的國際涉入。此乃企業國際化漸進程序之本質。(Johanson& Vahlne,1990)且認為國際化成長是自發且持續的,這個過程一但開始便擁有持續進行的動力,隱含資源投入不可轉移性。 而實務上觀察中發現到,台商隨著累積的國際化經營知識與經驗的增加雖移動至不同國家,大多維持一國至兩國的國際化,像是遇到什麼瓶頸而無法如漸進式理論中提到會不停的成長。故常以遊牧民族描述台商,逐水草而居。其特色就是透過找尋可以生存的水草而單點式的移動,哪裡有水草就移居到另一處,甚少定居於一地。以前是西進,現在卻轉移至南進。根據Penrose(1959)之主張,企業成長是一連串發掘剩餘資源與利用資源的歷程,由於資源具不可分割性,唯有當企業擁有剩餘資源時,在不願浪費資源的前提下,才會採行擴張策略以利用剩餘資源,使企業達到成長的目的。故企業是否因具缺乏某些資源而無法漸進式國際化成長,使台商逐水草而居之原因到底為何?使學生好奇而投入研究。 藉由個案研究的方式,探討台灣中小企業「遊牧式國際化」其決策背後之因素。發現非所有製造業都有逐水草而居之特徵。逐水草之企業多為勞力密集或土地需求大之產業,而產業特性為影響投資動因之主要影響因素。並且透過遊牧式與漸進式國際化企業資源之比較得出遊牧式國際化之台商較缺乏具有管理經驗、國際化經驗與資金,造就國際化成長之困難。
  • Item
    以聯合分析法探討產品屬性最佳化組合:以電動汽車為例
    (2019) 廖柏丞; Liao, bo-cheng
    現今的電動汽車已經足以滿足一般消費者的日常代步需求,而許多國家也都紛紛立法規範將較禁止販售燃油汽車。相較於燃油汽車,電動汽車擁有更適合於道路行駛的特性,也因取用的動力來源不同,所以使用電動汽車可以有效的管理廢氣排放和提升能源的轉換效率,電動汽車儼然成為未來趨勢。縱觀國內的電動汽車市場,可以見得電動汽車在台灣並不盛行,不過台灣卻有發展電動汽車的地理條件和潛力技術。所以本研究將針對現今台灣電動汽車的產品屬性進行調查研究,探討消費者對於電動汽車之產品屬性偏好以及其相對重要性,並且以不同的區隔變數探討消費者對於電動汽車之產品屬性的權重重要性與偏好排序。本研究採用聯合分析法,並透過直交排列法(Orthogonal Arrays)建立受測體,再以整體輪廓法呈現問卷。本研究共發出227份問卷,扣除無效問卷10分,總計收回217份有效問卷,有效樣本率為95.59%。經分析後結果如下: 一、 全體受測者屬性偏好依序為: 「品牌形象」、「價格考量」、「車輛安全性」、「電池續航力」、「操控性能」。 二、 針對有無購買汽車經驗者作探討,其偏好排序皆為:「品牌形象」、「價格考量」、「車輛安全性」、「電池續航力」、「操控性能」。 三、 以不同變數區隔,發現除了31~40歲受測者最重視「價格考量」,最不重視「操控性能」,和職業為軍公教之受測者最重視「價格考量」,最不重視「電池續航力」,其餘每個變數區間之受測者皆最重視「品牌形象」,最不重視「操控性能」。 四、 比較中國受測者,中國受測者之偏好排序為 :「電池續航力」、「價格考量」、「車輛安全性」、「品牌形象」、「操控性能」。 本研究根據調查結果進行討論和給予建議,可以作為電動車廠在推行的動汽車的行銷管理參考。
  • Item
    能耐基礎與競爭互動考量下進入決策--以台灣學名藥產業為列
    (2013) 雷凱莉; Kelly Marissa Ramos
    近期資源基礎理論(RBV)擁護的企業層面研究顯著點出公司的經驗性知識的累積對於有關進入新市場的"路徑依賴",從那裡得來適應或“動態”能力的發展,使一個公司能夠在它的模仿者中保持領先地位,且一貫地獲取更高的收益。 然而,因為這些研究中特別給予進入市場下的資源和能力唯一性和難達成性特權,企業常常會發現自己對某些行動許下承諾時,他們往往低估競爭的景況。 此論文採用不同的方法和測試來得知組織的能力是否一定大於直接競爭對手施加的競爭壓力,尤其著重在台灣的學名藥產業在進入決策的階段時。 我們發現,在與以往的組織學習文獻以及研究學名藥策略上一致認可,基於能力的決策凌駕於競爭壓力,但這一發現可能在具有同步賽局特性的行業中會受到限制。 雖然針對行業特點,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比較基於能力的決策(Capabilities-based entry)和基於競爭對手的決策(Rivalry-based entry),同步賽局的特色就是缺乏市場之間的協調,這使得察覺-動機-能力分析法(AMC model),在我們的行業背景下,從動態競爭理論文獻中來看是有缺陷的且無效。 這些發現表明,未來的研究在市場進入策略上應更加謹慎,尤其是在進入賽局中,且這將如何影響進入決策的動機。他們還指出,整合基於資源的研究和從察覺-動機-能力分析法的決策中強調評估管理的需求。
  • Item
    網頁設計對離線購買意願影響
    (2012) 高素燕; Nicha Manorotkul
    此研究探討網站設計對離線購買意願之影響。 近十年來使用網路溝通的人數日益增長,透過某些網站購物的人數也變多,因此便於研究者研究網站設計、信心及網上購物之間關係。 不少研究確認網站設計會影響到網上購買意願。 但關於網站設計如何影響到離線購買意願卻不曾研究。 此研究目標為測量資訊設計、導航設計、視覺設計三種設計對於顧客滿足感及信心,進而測量滿足感及信心對於離線購買意願之影響。 此研究經網上問卷收集資料後,使用SPSS來計算所有關係。 得到的結果確認了除視覺設計與信心關係外,其他都有顯著正相關。 據此發現,此研究建議網站設計不但影響線上購買意願,而且同樣影響到離線購買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