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集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503
  • Item
    重思學習障礙之定義與鑑定:一個特殊教育社會學的觀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1-09-??) 楊巧玲; Chiao-Ling Yang
    本研究延續批判教育學傳統,揭露教育理念與學校實務間的矛盾,聚焦於學習障礙類之定義與鑑定,採取社會學的觀點,檢視學習障礙如何是社會建構的產物。資料來源以訪談為主、文件檔案為輔。結果歸納三點發現:一、製造學習障礙:從無到有再到高出現率;二、灰色地帶:學習障礙與低成就難以切割;三、特殊教育需求:文化刺激不足不易排除。進而提出三點討論:一、教育相關體系生產特殊教育需求;二、特殊教育需求反映健全常規預設;三、健全常規預設強化缺陷思維。最後做成結論、提出反思:一、學習障礙乃一需求/供應鏈體系;二、「需求」與「缺陷」是一體兩面;三、反映健全常規預設以及對人口品質的焦慮。本研究呼籲重新省思學習障礙類別之定義與鑑定,以免背離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尊重多元文化差異之政策與願景。
  • Item
    「他性」與倫理教育:從M. Heidegger基礎存有學到P. Ricoeur自我詮釋學中的倫理思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1-06-??) 何佳瑞; Katia Lenehan
    本文以Heidegger基礎存有學為始,後述Ricoeur的倫理學思想,再藉由他性概念逐一探討從Heidegger到Ricoeur的傳承與演變。藉著這一轉變,闡述出一種中立的存有學的關心,逐步推展到一種倫理上帶著情意的、對他人的關心,並召示出道德良心在其存有的本源中已經蘊含了他性的結構,據此,本文得以從存有學的角度指出人是一不得不向他人開放的倫理存有者。最後,以存有學的進路觀之,倫理教育當可引領受教者發現並體認自身中的倫理泉源,以及此泉源中的他性特徵。此種教育方式,將使倫理教育成為一回歸人本有倫理泉源的教育,即一種順性而為、自然而然的倫理教育。道德規範,只有在返回人存有的倫理泉源和力量的觀點下,才成了人「願有」的規範。此種倫理教育所提供的積極性的條件,正在於它與人的存有泉源以及本性的渴望相符而能事半功倍。
  • Item
    評介:挑戰北京的天命:台灣的太陽花運動與香港雨傘運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1-12-??) 詹盛如
  • Item
    操作型教師研習的網絡效果:行動者網絡理論視角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1-12-??) 陳斐卿; Fei-Ching Chen
    在新課綱課程政策實施下,教師既有的課程設計能力與新課綱所需產生落差,教師增能活動也呈現變化—聆聽型的研習逐漸淡化,而動手做的研習大量湧現並受到教師普遍的認同。這種引入業界「操作型」活動的增能效果是如何發生的?本文以多點民族誌進行數十場次之研習觀察與訪談,以行動者網絡理論為視角,透過研習活動的數個關注點,分析「聽」、「懂」與「做」等五種聚合,這些聚合是由眾多人與物的異質行動體,如「講員」、「學員」、「現場語言」、「小組型桌椅」、「海報板」、「便利貼」、「零食」、「研習手冊」與「協作員」等相互連結而促成,透過這些聚合所拉開的網絡效果,最終展現在「海報板」的「研習知識」,其實歷經多重場域的多重存在。研究結果對於「物」在教師研習的角色、研習知識如何促成,乃至研習成效如何發生,提供新的洞見。
  • Item
    英國教育史家B. Simon與綜合中學改革運動(1946-199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1-12-??) 顧曉雲; Hsiao-Yuh Ku
    B. Simon(1915-2002)是英國馬克思主義教育史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綜合中學改革運動的先驅。本文聚焦於Simon在1946?1990年間,為了提倡綜合中學所持續進行的意識型態批判,也藉此揭露Simon在此運動中所做的獨特貢獻。研究發現,Simon於1950、1960年代,立基於馬克思主義的「可教育性」理念以及蘇聯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批判智力測驗的理論和實踐。Simon也於1970年代批判進步/左派的教育理論(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與「非學校化運動」、新馬克思主義、語言不利理論和文化相對主義),這些理論威脅綜合中學的發展。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Simon更致力於批判新右派的教育政策,揭露其背後隱含的意識型態,分析這些政策如何阻撓綜合中學制度的建立。文末,筆者也試著從Simon的綜合中學教育理念出發,省思我國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推動下,後期中等教育學制面的可能改革方向。
  • Item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前半葉美國進步教育流派分法與Dewey的流派歸屬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1-09-??) 單文經; Wen-Jing Shan
    本文以適切的研究文獻為據,解答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前半葉美國進步教育流派分法與Dewey流派歸屬的有關問題。先確認Cremin雖未刻意將其分流別派,卻確實為之;次蠡測學者們刻意將進步教育分流別派的緣由與作法;再經層層論述試提行政、教學、自由至上、社會重建、生活適應五分之議;隨後以翱翔在天空中的飛龍詮解Dewey不屬於任一流派之論。文末反思指出,學者們所做進步教育流派分法的討論似未慮及Dewey晚年重視的理智與品格發展,因而須予商榷;又,傳統與進步教育並非截然的二元對立,以兼而有之的觀點截長取短,或較妥當。
  • Item
    臺灣提升大學畢業生就業之政策設計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1-06-??) 謝卓君; Chuo-Chun Hsieh
    臺灣近年積極透過政策,縮短高等教育學用落差,努力協助大學生和職場的順利接軌。本研究依據公共政策設計理論,探究政府處理大學畢業生就業議題之政策機制與問題。研究者首先依據文獻,建構用以分析教育政策設計的理論架構。隨後,依據此一理論架構針對相關政策文件進行內容分析,進而釐清2005年以來我國政府為提升大學生就業所採取之政策設計特性。研究發現,我國政府就這項政策議題,展現出混合著強制型與調控型的政策設計特性,其中有多項政策設計要素彼此不相協調的問題,特別是在政策設計一致性與配合性兩方面實有改善空間。文章最後針對政策執行實務與未來研究議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 Item
    東西方教育理論與實務之對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1-06-??) 簡成熙; 洪如玉; 何佳瑞; 李彥儀; Cheng-Hsi Chien, Ruyu Hung, Katia Lenehan, Yen-Yi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