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集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德國師徒制之現代化轉型及其社會建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9-06-??)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制度化師徒制源自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其在十三、十四世紀已躍居為歐洲產業發展的重要型態,但工業革命及其後之技術革新,對師徒制幾乎造成「殲滅性」衝擊,大多數歐洲國家的師徒制逐漸萎縮最終消亡,而德國師徒制則由原本僅侷限於手工業擴散至工業化產業,並轉型為舉世聞名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本文首先探究德國師徒制的歷史發展、社會建構,最後再進一步省思借鏡師徒制所隱含之挑戰。在傳統師徒制逐漸衰落的過程,相對於大多數歐洲國家採取「任意主義」的做法,德國則在「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下採取國家干預,且在利益相關者之博弈競合,將師徒制回歸為行會集體主義管制,成功地抵禦了自由市場之衝擊。再者,德國學徒制之形成與發展,奠基於該國歷史文化與政經脈絡等,若未詳盡探究學徒制發展的源頭動力、建構配套措施,即貿然予以借鑑,即易陷入借鏡之困境。
  • Item
    德國大學組織重構之邊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4-09-??)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本文透過文件分析法探究德國大學組織重構之邊界,尤其聚焦於教授層級之探討,首先分析大學組織特性之變易,而後再依序探究德國大學之人事權、組織權與教授薪資制度的改革邊界。傳統上,大學被視為不同於企業組織與行政機構之特殊組織,但在新公共管理模式引進大學後,卻與其他組織存在著「同形趨勢」。但德國大學的組織重構仍存在著難以逾越的改革邊界;在人事權方面,相對於許多國家的大學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管道建立留校任教的可能與教授內部升等制度,在德國反倒透過法律規定或潛在慣例的結合加以攔阻;在組織權方面,大學領導層所具有的制裁權,對於多數教授顯然無足輕重,因此難以形成有效領導的制度保障。再者,績效導向薪資制度的適用對象未涵蓋整體成員,且對於不同專業的教授有不同影響程度,因此難以成為有效的替代方案。
  • Item
    洪堡與馬太之對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6-??)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有史以來,大學從未像現在一樣,與一國的國力扣得如此緊密;全球化競爭迫使「大學定勝負」的危機感鞭策著各國政府,這除了知識經濟對高等教育人才需求孔殷外,更在於高等教育已成為一種驅動國家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在此全球化競爭脈絡下,德國高等教育體制開始啟動了根本的轉型。長期以來,德國大學發展以洪堡的「均質性」理念為依歸,但近年來啟動了多項競爭分化機制,其符膺的邏輯為「扶強不扶弱」的「馬太效應」。本文探究前述分化機制將對前者帶來多大影響,並以「洪堡與馬太之對決」的隱喻為題,透過文件分析法首先探究德國大學之均質性傳統,以及近年來之競爭分化機制,而後再進一步探究後者對於前者之影響程度。傳統上,德國大學均質性一直被視為其核心特徵,其源自大學發展的歷史脈絡、法律框架、留校任教禁止,以及高等教育不具競爭元素之預算編列模式。但近年來的政策,如卓越計畫、績效導向之經費分配、高等學校排名等,引入競爭機制,使得大學朝向分化方向發展,而與均質性傳統分道揚鑣。儘管有人將此轉型視為德國高等教育體制的典範轉移,但基於德國大學的傳統制度,以及分化機制的影響有限,其難以出現類似美國大學的金字塔型分化局面,而是呈現似一凸型的溫和型分化。再者,伴隨著前述分化機制的推動,基於德國向來標舉社會主義福利國原則,亦須兼顧社會上對於教育機會均等分配的訴求,例如:績效導向經費分配都包含性別平等的項目,以便能在卓越/均等上求取平衡。
  • Item
    德國高等教育治理之改革動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12-??)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當代德國高等教育正處於劇變轉型過程,改革政策不斷地湧現,此來自其陷入危機,因而冀由改革方案汰舊換新。本研究先釐清治理的意涵與機制,再進一步探析其陷入危機之背景、改革內容,並於最後提出評析。本研究從治理角度探究此議題,係著眼於「治理」涵蓋多元之調控機制,較能對改革動向有一整全觀照。德國大學治理改革內容包含:一、國家管制鬆綁,尤其是預算編列方式與大學法律地位之變革;二、透過目標協議與高等學校校務諮詢委員會,強化外部利害關係人之調控;三、增強競爭態勢,此包含續效導向之資源分配、卓越計畫,以及教授薪資制度;四、強化行政上自主調控,並縮減學術自治之相關權限。惟高等教育經費依然括掘,且相關績效指標過於抽象。但競爭態勢則已明顯提升。
  • Item
    德國大學組織重構之邊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4-09-??)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本文透過文件分析法探究德國大學組織重構之邊界,尤其聚焦於教授層級之探討,首先分析大學組織特性之變易,而後再依序探究德國大學之人事權、組織權與教授薪資制度的改革邊界。傳統上,大學被視為不同於企業組織與行政機構之特殊組織,但在新公共管理模式引進大學後,卻與其他組織存在著「同形趨勢」。但德國大學的組織重構仍存在著難以逾越的改革邊界;在人事權方面,相對於許多國家的大學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管道建立留校任教的可能與教授內部升等制度,在德國反倒透過法律規定或潛在慣例的結合加以攔阻;在組織權方面,大學領導層所具有的制裁權,對於多數教授顯然無足輕重,因此難以形成有效領導的制度保障。再者,績效導向薪資制度的適用對象未涵蓋整體成員,且對於不同專業的教授有不同影響程度,因此難以成為有效的替代方案。
  • Item
    現代康德能無憾否?德國大學教師之人事改革評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3-06-??)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德國大學教師人事制度遲至21 世紀初,才有較大幅度的改革。本文以文件分析法探究此波改革之相關法制與政策,首先探究大學教師之人事結構,而後評析改革的內容與問題。由於德國大學中非教授之學術人員比例超過八成,因而使得學術後進間的競爭態勢加劇,以「私聘講師」的處境為例,其邁向教授職位的攀登過程猶如天路歷程。而講座教授制度源自中世紀時期行會組織,傳統的「講座教授大學」在1960年代已轉移為「組群大學」。再則,教授之徵聘須遵守「留校任教禁止」且過去必須通過「教授備選資格」。20世紀末,大學引進有期限的「初級教授」,且教授的薪偉由「照顧原則」漸轉向「績效原則」,由W制薪資取代C制薪資。但前述改革仍充滿險阻,包含傳統組織文化難以聽動、「成本中立」下經費拈掘、留校任教禁止原則鬆動而有近親繁殖疑慮、績效基準難確立等。
  • Item
    德國中小學學生法律地位之萌芽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1-03-??) 張源泉
    "歷史上,臺灣的教育法體系主要繼受於德國法,為釐清其歷史根源,本文探討德國中小學學生法律地位之萌芽期,先由歷史發展的角度,闡釋德國公共教育之濫觴;而後再進一步說明公共教育興起後,學生法律地位之相關理論,此包含國家概念與法律保留原則等;最後探討學生法律地位之內涵。德國教育體制的建立,源自教會之學習機構;至十八世紀末,普魯士在啟蒙運動與開明專制的背景下,建立了義務教育制度,以此促使學者展開對於學生法律地位之研究。傳統的德國在學關係是一種「營造物關係」;營造物被視為國家的一部分,其使用與管理均屬於國家內部事宜,無須受到法律規範;行政機關有權制定特殊的內部規則,亦無須符合法律保留原則。學生處於營造物關係之特別權力關係中,必須受到校規的特別管束,從而喪失其獨立的公民主體身分。"
  • Item
    德國高等教育治理之改革動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12-??)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當代德國高等教育正處於劇變轉型過程,改革政策不斷地湧現,此來自其陷入危機,因而冀由改革方案汰舊換新。本研究先釐清治理的意涵與機制,再進一步探析其陷入危機之背景、改革內容,並於最後提出評析。本研究從治理角度探究此議題,係著眼於「治理」涵蓋多元之調控機制,較能對改革動向有一整全觀照。德國大學治理改革內容包含:一、國家管制鬆綁,尤其是預算編列方式與大學法律地位之變革;二、透過目標協議與高等學校校務諮詢委員會,強化外部利害關係人之調控;三、增強競爭態勢,此包含續效導向之資源分配、卓越計畫,以及教授薪資制度;四、強化行政上自主調控,並縮減學術自治之相關權限。惟高等教育經費依然括掘,且相關績效指標過於抽象。但競爭態勢則已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