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集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1
Browse
Item 原住民學校推動社區本位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12-??) 許添明; 張琦琪國外文獻顯示社區本位教育可以有效解決原住民教育邊緣化課程設計與缺代主體性的問題然該教育理念是否適合國內原住民學校?本論文集合我國實際從事原住民教育者之在地經驗,以焦點團體與個別訪談法,探討社區本位教育在國內發展的前景,並規劃一套適合我國原住民學校推動社區本位教育的作法。訪談成員支持國內原住民學校立即推動社區本位教育,但考量國內目前學校生態,建議採用循序漸進方式:對於較具爭議的部分保留不做,而是由學校主動邀請社區/家長參與學校事務開始,並且配合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讓社區家長與學校老師共同編製原住民文化與語言的統整課程,並且結合原住民社區/部落的教育功能,以及回復傳統的師徒教學與部落集會所或年齡階級組織。訪談成員也對學校行政與教育行政當局提出建議,以利原住民學校推動社區本位教育。Item 原住民學校推動社區本位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12-??) 許添明; 張琦琪國外文獻顯示社區本位教育可以有效解決原住民教育邊緣化課程設計與缺代主體性的問題然該教育理念是否適合國內原住民學校?本論文集合我國實際從事原住民教育者之在地經驗,以焦點團體與個別訪談法,探討社區本位教育在國內發展的前景,並規劃一套適合我國原住民學校推動社區本位教育的作法。訪談成員支持國內原住民學校立即推動社區本位教育,但考量國內目前學校生態,建議採用循序漸進方式:對於較具爭議的部分保留不做,而是由學校主動邀請社區/家長參與學校事務開始,並且配合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讓社區家長與學校老師共同編製原住民文化與語言的統整課程,並且結合原住民社區/部落的教育功能,以及回復傳統的師徒教學與部落集會所或年齡階級組織。訪談成員也對學校行政與教育行政當局提出建議,以利原住民學校推動社區本位教育。Item 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6-??) 譚光鼎; 林明芳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以及社區文化與學習式態之關聯。本研究採取質性方法,以花蓮縣秀林鄉泰雅族社區一所小學的25名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國語及數學二個科目的教室觀察,並且對教師、學生、家長與社區人士進行辦結構式訪談,再輔以相關文件的分析為參考。研究結果發現:泰雅學童的文化差異背景構成某種學習上的困難、泰雅學童學習式態特質包括偏好同儕學習、偏好動態學習、偏好在活潑與非正式情境的學習、偏好視覺影像的學習。上述學習式態之特質均與學童社區文化背景有關。依據研究發現,研究者提出改善課程教學、改善師資培育、繼續發展想關研究等方面之建議。Item 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6-??) 譚光鼎; 林明芳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以及社區文化與學習式態之關聯。本研究採取質性方法,以花蓮縣秀林鄉泰雅族社區一所小學的25名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國語及數學二個科目的教室觀察,並且對教師、學生、家長與社區人士進行辦結構式訪談,再輔以相關文件的分析為參考。研究結果發現:泰雅學童的文化差異背景構成某種學習上的困難、泰雅學童學習式態特質包括偏好同儕學習、偏好動態學習、偏好在活潑與非正式情境的學習、偏好視覺影像的學習。上述學習式態之特質均與學童社區文化背景有關。依據研究發現,研究者提出改善課程教學、改善師資培育、繼續發展想關研究等方面之建議。Item 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重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12-??) 湯仁燕本文旨在從教育過程與社會結構的問題陳顯中,指出臺灣原住民教育失利與文化認同的困境,並就教育體制、課程結構及教學轉化過程三方面,提出學校教育重構的多元文化實踐觀點。為此,本文先就文化認同的概念與性質作一說明,再深入探討臺灣原住民文化認同的變遷與發展,指出其困境所在,並探究文化認同與教育困境的潛在本源及結構性因素,據此論述多元文化的學校教育重構與實踐之道,其末則殿以結語。Item 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重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12-??) 湯仁燕本文旨在從教育過程與社會結構的問題陳顯中,指出臺灣原住民教育失利與文化認同的困境,並就教育體制、課程結構及教學轉化過程三方面,提出學校教育重構的多元文化實踐觀點。為此,本文先就文化認同的概念與性質作一說明,再深入探討臺灣原住民文化認同的變遷與發展,指出其困境所在,並探究文化認同與教育困境的潛在本源及結構性因素,據此論述多元文化的學校教育重構與實踐之道,其末則殿以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