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季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視覺追視裝置在腦性麻痺兒童之視知覺與手眼協調能力運用成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9-06-??) 謝協君; Hsieh-Chun Hsieh
    腦性麻痺兒童通常有視知覺和視動統整問題,使得他們難以參與活動,然而手眼動作的協調性是可透過重複練習來培養出精細動作的協調。透過教具或訓練裝置活動設計,將反覆練習的動作融入實物操作中,為提供幼兒發展良好手眼協調性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以研究者自製的視覺追視裝置來訓練腦性麻痺兒童,並藉此檢視其視知覺及手眼協調能力的促進情形。本評估工具是以眼動儀、視知覺能力測驗 (TVPS-3) 及拜瑞視覺動作統整發展測驗 (VMI) 來測44 位腦性麻痺兒童(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視知覺和視動統整功能,只有實驗組 (n = 22) 兒童接受30週,共90 次的燈光追視遊戲訓練,對照組維持原本學校課程活動。在共變數分析 (ANCOVA) 中,實驗組在眼動儀中注視時間百分比 (PTF) 和TVPS-3 測驗顯著優於對照組且達顯著進步。在視動統整測驗結果分析中,也發現不只上述注視時間百分比和TVPS-3 有進步,在視覺動作統整 (VMI) 測驗上也達顯著成效。綜合上述,自製視覺追視裝置可做為腦性麻痺學童訓練視知覺和視動統整能力的有效輔助工具。
  • Item
    補救或補償─輔助科技介入前決策與判斷之思辨以自閉症手寫問題之個案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9-03-??) 洪瑞成; Dave Edyburn; 陳筱嵐; Rui-Cheng Hong, Dave Edyburn, Hsiao-Lan Chen
    輔助科技的理論或適配模式皆指出補救 (remediation) 或補償 (compensation)是輔助科技決策的首要議題,當決定使用補償作為介入方式時,才會進入輔助科技的轉介及適配評估等後續程序。在面對特殊教育需求學生時,透過補救,如重複訓練或增加練習時間的方式,是教育現場選擇的主要介入方式,那麼究竟什麼情況才是選擇補償,也就是輔助科技進行介入的時機呢?在缺乏足夠指引的情況下,本文希望透過教育現場一位自閉症學生手寫問題之介入經驗,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抉擇運用策略或治療的「補救」,亦或是以輔助科技介入的「補償」之思辨材料,並於文末提出相關的省思及建議。
  • Item
    輔助科技棄用現象探討與結果研究介紹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4-09-??) 黃宜君; I-Chun Huang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輔助科技相關產品推陳出新且擁有輔具的人數也持續增加;但許多研究卻發現在輔助科技擁有比率逐漸上升的同時,失用率也隨之增加;此輔助科技棄用現象的產生,顯示探討輔助科技介入結果之重要性,以真實瞭解使用者的需求,提升輔助科技所能發揮的效用。本文旨在介紹輔助科技結果研究,首先整理相關的棄用調查數據,接著分析可能影響輔助科技使用或棄用之重要因素,並探討結果研究領域重要的概念模式。
  • Item
    協助身心障礙學生做好就業轉銜準備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2-12-??) 林淑玟; Shu-Wen Lin
    本文主張應從生涯發展(career development)角度關照身心障礙學生就業轉銜需求,透過應用輔助科技(assistive technology, 簡稱AT),使其順利經由轉銜而達成全人生涯發展,並建議可從四大方向協助身心障礙學生做好就業轉銜準備,包括:1.將生涯發展的主導與決策權回歸學生;2.加強學生對障礙的認識與自我接納;3.學習AT應用知能與態度及4.運用與結合職業重建(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