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大學身心障礙學生 個人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學習表現及心理社會發展之相關研究
    (2010) 李育逢; Li, Yu-Feng
    摘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身心障礙大學生的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學習表現,與心理社會發展的現況。及了解身心障礙大學生不同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學習表現與心理社會發展的差異情形。進而以逐步回歸的預測方法,分析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對學習表現、心理社會發展的預測力。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如何強化身心障礙大學生校園經驗的建議,藉以提升其學習表現與心理社會發展,並供教育行政單位、大學相關單位與人員之參考。 研究發現如下:不同障礙類別的學生,皆有機會進入大學就讀,不再只限於視覺、聽覺與肢體障礙的學生。身心障礙學生所就讀的學校以私立大學與技職為主,兩者共佔72.6%。身心障礙大學生多半來自中低社經地位家庭。學術經驗上,身心障礙大學生的學術經驗大致良好,但課業投入表現稍差,並多半不滿意自己的學習成果。人際經驗上,擁有較佳的同儕關係,但與異性交往上則充滿困難。學習表現上,批判思考能力最佳,英語聽說與閱讀能力、及數理能力表現較差。心理社會發展上,「發展自主性」表現最好,最差的則是「自我認定」。 不同背景變項上,本研究探討性別、身份別、障礙類別、父母親社經地位、與父母親關係、學校類型、住宿類型等七大類。結果發現不同背景變項在校園經驗、學習表現、心理社會發展上均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最後以逐步多元迴歸方法,進一步探討「個人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對「學習表現」、「心理社會發展」的預測關係。結果發現「個人背景變項」、「校園經驗」,對「學習表現」及「心理社會發展」有預測力。並發現整體而言「校園經驗」對身心障礙大學生而言,是正面且積極的。 而且,不論是預測「學習表現」或「心理社會發展」,「人際經驗」都佔有很高的比重,這情況在「心理社會發展」更是明顯。故「校園經驗」中的「人際經驗」,是身心障礙大學生能否在大學生涯中,得到最佳「學習表現」與「心理社會發展」的重要關鍵。
  • Item
    大學生參與學生自治組織經驗及其對心理社會發展影響之探究—以某國立大學學生會為例
    (2011) 楊芬茹; Fen Ju, Y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大學生參與學生自治組織經驗及其對心理社會發展 之影響,探討究竟參與學生會的同學如何在此環境中學習,以改善學生自治 的輔導工作。本研究之問題為:一、探究參與學生會同學之參與經驗為何? 包含其對學生自治組織定位、功能及運作成效之體驗為何?二、探究參與學 生會同學對於學校對學生自治支持與輔導的體驗為何?三、瞭解參與學生會 同學其參與經驗,對個人心理社會發展的影響為何?及影響因素為何?四、 瞭解參與學生會同學對學校學生自治組織輔導工作及對未來同學參與學生會 的具體建議為何?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以某國立大學學生會同學為研究對象,採立意 抽樣方式,選取九位「資料豐富的個案」作為研究參與者,透過半結構式的 深度訪談,作為主要蒐集資料的方式。研究發現如下: 一、研究參與者之全校性學生自治組織體驗為:學生會「是全校最高的學生 自治組織,與學校溝通的橋樑」、「能代表全校同學參與校務,爭取學生權 利」、「是同學的實習場所,共同學習的地方」。學生會確實有些地方與社 團不同,運作模式也有差異,其「接觸層面更大、參與同學異質性更高」、 「經費來源不同更需接受檢驗」、「參與更多公共事務,更複雜更多元」。 二、研究參與者對學校對於學生會的支持及參與校園公共事務的體驗為:「大 多數研究參與者感覺獲得學校支持」、「學校重視同學聲音」、「對學生會 的支持度很高」。學生會同學透過參與校務會議的機會,「瞭解學校政策的 制訂過程」、「推動政策改革獲得師長支持」、「參與校務要投入並事先作準 備」、「建言獲得採納很有成就感」。 三、學生會經驗對研究參與者之心理社會發展影響有七面向分別為:(一)、 能力感的發展:含「待人接物能力」、「活動規劃能力」及「多元批判能力」。 (二)、情緒管理的發展:含「理解情緒」、「克服情緒」及「情緒昇華」。 (三)、從自主走向互賴:含「獨立自主」、「學習信賴」、「肯認互賴」。 (四)、成熟人際關係的發展:含「容忍差異」、「尊重接納」、「經營關係」。 (五)、自我認同的建立:含「找尋自我」、「自我接納」、「反思成長」。(六)、 目標的發展:含「發現方向」、「方向體認」、「確認方向」等發展。(七)、整 合的發展:含「利人利己的平衡」、「注重言行一致」、「服務他人、改善環境」。 歸納本研究有四個主要因素,對研究參與者之心理社會發展產生影響: 一、辦理全校性活動有更複雜更多元的磨練。二、學生會幹事會與議會同儕 間相互激盪影響。三、參與校園公共事務是不同於社團的學習。四、持續投 入、開放心胸、勇於承擔是個人成長關鍵。 研究參與者對學校的建言:(一)適當介入、協助傳承。(二)建立制 度、教育訓練。(三)政策說明、資訊公開。(四)有效引導、適度輔導。 (五)擴大規模、信任放手。 研究參與者對參加學生會同學的建言:(一)要投入、能吃苦。(二) 抱著學習的心、放下成見。(三)拿出勇氣,嘗試不一樣的舞台。(四)先進 幹事會,再到議會學習。(五)不傷和氣,不放棄希望。 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針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研究學校、學務人員、 學生會,及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 - 以東吳大學畢業生為例
    (2005) 呂雅燕; Ya-Yen Lu
    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 - 以東吳大學畢業生為例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畢業生大學時期參與社團活動的經驗對畢業後生涯發展的影響,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為:大學社團參與的歷程與內涵為何?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心理社會、認知發展的影響與改變為何?大學畢業生畢業後生涯發展歷程為何?社團參與經驗對生涯決策、所需能力與生活素養的影響為何?對學生參與社團及學校輔導社團的具體建議為何? 本研究採用質性方法之個案研究,以立意取樣方式,透過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選取六位東吳大學90年代曾參與社團之畢業生做為研究參與者。採用三角檢正、參與者檢核、同儕審視、厚實敘寫,並與研究參與者建立信任互賴關係,以建立信實度。研究結果如下: 一、大學社團參與的歷程與內涵 (一)大學社團參與的歷程 1.國、高中的社團活動經驗及興趣、社團的氣氛、獲得情感歸屬、與主修領域結合或是社團參與可補學業學習之不足、社團具有發展性又真正獲得學習、滿足自我實現的成就感是參加社團的主要動機。 2.六位研究參與者在大學時期分別有3-4年的校內外社團參與經歷。 3.面對卸下社團領導人的角色轉換,有人因為生活頓失重心無法適應,但也有角色轉換順利並已開始思考未來生涯發展。 (二)大學社團參與的內涵 1.社團活動特色深受90年代當時時代背景、教育部與學校政策影響。 2.參與不同屬性社團,發展出不同領導風格與角色扮演,包括:分工授權式領導、人際救火式領導、運用組織概念的人性化管理、刻板化性別角色分工、善用女性特質的協調式領導與權威式領導。 3.參與社團表現傑出,不僅在學校創辦大型活動或創立新社團,並獲得社團獎學金或相關榮耀。 4.參與社團若做好時間規劃並與主修領域結合,能在社團與學業間取得平衡,增加學習效果;但若花太多時間在社團,會影響學業成績。 二、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心理社會、認知發展的影響與改變 (一)對心理社會發展的影響與改變:藝術鑑賞與思考能力提升;時間規劃得宜,學業學習能力提升;創意、溝通、負責任與領導能力的培養;待人處事人際能力增進;壓力調適與排除負向情緒的能力增強;從依賴、競爭、自主到與他人互賴的關係;容忍與尊重不同意見,維持親密人際關係;從缺乏自信到自我肯定,獲得自我實現的滿足與成就感;從迷惘到設定目標勇於達成,並走向自我承諾。 (二)認知發展影響與改變的歷程:大部分研究參與者從參與社團到卸下領導人後,認知發展由絕對認知階段到過渡認知階段,最後發展到獨立認知階段。 三、大學畢業生畢業後生涯發展歷程 六位研究參與者畢業後的生涯發展包含了繼續深造、參加不同類型考試、服兵役、就業、婚姻等。 四、社團參與經驗對生涯決策、所需能力與生活素養的影響 (一)對生涯決策的影響:成為再進修的動力或助力;影響再進修學科領域之選擇;就業的選擇或是進入職場的加分效果;影響戀愛或婚姻;提升面對挑戰的自信心與執行力。 (二)對生涯發展所需能力的影響:企劃、創意與執行力;情緒管理、溝通協調與團隊領導能力;圓融人際關係與人脈組織能力;穩健的台風與擅於表達的能力;勇於面對挫折與挑戰;具判斷力與膽識;勇於承擔責任的態度;充滿熱情的個性。 (三)對生活素養的影響:對學校與同儕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樂意為他人付出;社團培養的興趣持續延伸;勇於追求理想與表達意見;保持開放的學習態度;成立民間社團或文教基金會;認真負責與積極正向的態度。 五、對學生參與社團及學校輔導社團的具體建議 (一)對學生參與社團的建議:全心投入享受社團;妥善規劃時間管理,取得學業與社團平衡;投入社團前謹慎選擇;若社團不佳可以打工為替代方案。 (二)對學校輔導社團的建議:軟硬體資源的提升;給予社團適度發展空間;將社團列為必修學分;主動協助社團運用資源;鼓勵社團閱讀;媒合社團與外界合作;持續聘用充滿熱情的課外活動組老師。 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與發現,針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大學學校政策、東吳大學輔導政策及大學生參與社團提出具體建議,也對進一步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社團參與經驗、生涯發展、心理社會發展、認知發展、生活素養
  • Item
    東吳大學學生宿舍同儕輔導制度實施成效之研究
    (2005) 王淑芳; Shu-Fang Wang
    東吳大學學生宿舍同儕輔導制度實施成效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東吳大學學生宿舍同儕輔導制度實施成效,研究問題包括:學生宿舍實施同儕輔導制度,(一)在宿舍教育輔導活動方案層面的實施成效為何?(二)在宿舍社會風氣層面的實施成效為何?(三)在住宿生心理社會發展層面的實施成效為何?(四)在宿舍教育輔導活動方案及宿舍社會風氣層面上,哪些因素最能夠解釋住宿生的心理社會發展情形?為什麼?(五)對同儕帶領者助人能力發展方面的影響成效為何?(六)對同儕帶領者在參與與認同發展方面的影響成效為何?(七)對同儕帶領者在心理社會發展方面的影響成效為何?(八)在助人能力發展及參與與認同發展層面上,哪些因素最能夠解釋同儕帶領者的心理社會發展情形?為什麼?最後,提出對國內其他大學實施宿舍同儕輔導的具體建議,以提供國內學生宿舍規劃相關制度之參考。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以東吳大學92學年度住宿於外雙溪校區四棟學生宿舍之全體大一住宿生836人及擔任伏石蕨全體同儕帶領者61人為研究母群體,參考國內外重要理論、量表,經信、效度建立過程,分別編定「東吳大學學生宿舍同儕輔導制度實施成效調查表」及「東吳大學學生宿舍伏石蕨同儕帶領者自我評量表」進行量化資料的蒐集,並將蒐集的量化資料以描述統計方法處理,以瞭解東吳大學學生宿舍實施同儕輔導制度的具體成效。由於本研究屬於初探性研究,故進一步利用多元逐步迴歸方法探討同儕輔導制度中「宿舍教育輔導活動方案」及「宿舍社會風氣」中,哪些因素最能解釋住宿生的心理社會發展;及同儕輔導制度中「助人能力的發展」與「參與與認同發展」中,哪些因素最能解釋同儕帶領者的心理社會發展。同時為補充量化資料之不足,分別選取在「心理社會發展分量表」中得分高、中階段之住宿生與同儕帶領者,透過兩個質性焦點團體去瞭解這些因素影響他(她)們心理社會發展的原因。 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 東吳大學學生宿舍實施同儕輔導制度,在宿舍教育輔導活動方案層面具正向成效。其中以宿舍「管理與運作維護」成效最佳,其次依序是宿舍「聯誼與關懷活動」、「開學迎新活動」及「各類學習活動」。 二、 東吳大學學生宿舍實施同儕輔導制度,在宿舍社會風氣層面具正向成效。其中以「人際互動與情感支持」風氣成效最佳,其次依序是「和諧性與包容性」風氣、「組織秩序與學生自治」風氣及「學業與知識學習」風氣。 三、 東吳大學學生宿舍實施同儕輔導制度,在住宿生心理社會發展層面具正向成效。其中以住宿生「成熟人際關係的發展」成效最佳,其次依序是「獨立性的發展」、「情緒管理的發展」及「能力感的發展」。 四、 「宿舍教育輔導活動方案」、「宿舍社會風氣」與「住宿生心理社會發展」三者間,呈顯著正相關。其中宿舍教育輔導活動方案中之「開學迎新活動方案」能分別解釋住宿生「能力感的發展」34%的變異量與「情緒管理的發展」33%的變異量;而「宿舍管理與運作維護方案」能分別解釋住宿生「獨立性的發展」35%的變異量與「成熟人際關係的發展」30%的變異量。另外宿舍社會風氣中之「人際互動與情感支持」最能分別解釋住宿生「能力感的發展」33%的變異量與「成熟人際關係的發展」33%的變異量;而「組織秩序與學生自治」則能分別解釋住宿生「獨立性的發展」35%的變異量與「情緒管理的發展」26%的變異量。 五、 東吳大學學生宿舍實施同儕輔導制度,同儕帶領者在接受同儕訓練及實際參與服務後,在「助人能力發展」方面具正向成效。其中以「增進助人知能與意願部分」成效最佳,其次是「自我能力的增進」。 六、 東吳大學學生宿舍實施同儕輔導制度,同儕帶領者在接受同儕訓練及實際參與服務後,在「參與與認同發展」方面具正向成效。 七、 東吳大學學生宿舍實施同儕輔導制度,同儕帶領者在接受同儕訓練及實際參與服務後,在「心理社會發展」層面具正向成效。其中以「成熟人際關係的發展」成效最佳,其次依序是「自我認同的發展」、「獨立性的發展」、「情緒管理的發展」、「能力感的發展」及「目標志向的發展」。 八、 同儕帶領者「助人能力的發展」、「參與與認同的發展」與「心理社會發展」三者間,呈顯著正相關。其中「助人能力的發展」能分別解釋同儕帶領者「能力感的發展」50%的變異量、「情緒管理的發展」39%的變異量、「獨立性的發展」35%的變異量及「成熟人際關係的發展」15%的變異量。「參與與認同的發展」則分別能解釋同儕帶領者「自我認同的發展」29%的變異量與「目標志向建立的發展」35%的變異量。 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與發現,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大學學校政策,及大學學生宿舍輔導人員提出實施同儕輔導制度之具體建議,也對進一步研究上提出建議。 關鍵字:東吳大學住宿生、同儕輔導、東吳大學伏石蕨工讀服務組織、東吳大學伏石蕨同儕帶領員、東吳大學伏石蕨同儕服務制度、宿舍教育輔導活動方案、宿舍社會風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助人能力、參與與認同。
  • Item
    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模式之建構與驗證-以北部某多元族群技術學院為例
    (2005) 劉若蘭; Ruo-Lan Liu
    摘 要 本研究旨在建構並驗證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之影響模式,研究問題包括:(一)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的指標與重要影響因素為何?族群之間是否有差異?(二)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個人因素、學術投入因素、人際投入因素,影響成功學習之模式為何?最後,提出未來在高等教育校園中促進多元族群學生成功學習的建議,以提供大學教師及學生事務工作者規劃活動與方案之參考。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基於Astin (1984)、 Tinto (1975, 1993)、Pascarelle(1985)、Weidman(1989)、Terenzini(1996)、Chickering(1969, 1993)、Perry(1968, 1981)等理論與研究,以及ACPA與NASPA(2004)提出的學習之交互關聯性,建構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模式,其中個人因素包括:家庭社經水準、家庭支持、自我概念、一年級成績,校園經驗包括:學術投入、人際投入,成功學習指標包括:族群認同、認知發展、心理社會發展、學業成就。 研究對象為北部某多元族群技術學院五年制護理系四年級學生,取樣原住民族學生215名與漢族學生360名,該校目前原住民學生約占全校學生人數五分之ㄧ,全體學生住校,校園中多元族群互動密切,符合本研究之所需。 研究方法以量化為主,質化為輔。量化研究問卷調查部分,依據國內外相關量表,由研究者自行設計,並分別以內部一致性係數建立信度,以及專家評定內容效度與建構效度,內容包括個人因素量表、校園經驗量表、成功學習量表,與三項關於成功學習的開放式問題。問卷資料以結構方程模式統計分析,驗證本研究建構之成功學習模式的適配性。質化研究則針對量化研究發現的問題,從下列四大方面,透過訪談加以釐清。一、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家庭背景與家庭關係的內涵為何?與學習的關係為何?二、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人際投入的經驗內涵如何,影響歷程為何?三、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學術投入與課業學習經驗為何?四、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族群互動與族群認同的經驗為何?訪談對象乃依據問卷調查結果,分由學術投入低、人際投入低,學術投入低、人際投入高,學術投入高、人際投入低,學術投入高、人際投入高四組,選取9名原住民族學生及11名漢族學生訪談,訪談資料則以內容分析方式,以補足或解釋量化研究無法探究的內涵。 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 成功學習的指標包括:族群認同、心理社會發展、認知發展、學業成就。 而影響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之重要影響因素有:家庭社經水準、一年級成績、自我概念、家庭支持、參與互動、人際整合、學術投入。 二、 各項因素的差異分析中,大專漢族學生顯著高於原住民族學生的變項有: 一年級上學期成績、家庭社經地位、學術投入、學業成就、認知發展的抉擇實踐階段、與漢族同學互動;而原住民族學生只有與原住民同學互動方面顯著高於漢族學生。 三、 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模式的模式適配性均可稱為理想。 四、 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學生成功學習模式直接效果方面 (一)兩個模式均達顯著水準的直接效果有: 一年級第一學期成績對目前學業成就;參與互動對族群認同;人際整合對心理社會發展;學術投入對認知發展、學業成就;家庭支持對參與互動、人際整合、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對參與互動、人際整合、心理社會發展、認知發展。 (二)原住民族學生模式中顯著,而漢族學生模式中不顯著的直接效果有: 參與互動對認知發展;家庭支持對學術投入;人際整合對學術投入。 (三)漢族學生模式中顯著,而原住民族學生模式中不顯著的直接效果有: 社經水準對參與互動;自我概念對學術投入;一年級第一學期成績對自我概念、學術投入;學術投入對心理社會發展。 五、質性訪談結果方面 (一)不同族群學生獲得家庭支持的來源與方式有所不同,漢族學生的父母可能期望較高,提供資源較多,但是家庭生活與關係是否穩定,對於不同族群學生的學習,均有重要影響。 (二)人際投入方面,原住民族學生歸屬來源,主要是同族群同儕團體,較少參加社團活動,漢族學生則涉入社團活動較多。 (三)學術投入與課業學習方面,原住民族學生師生互動較少,某些學科基礎較弱,漢族學生與教師互動收穫較多,國中學習基礎對學習有助益。 (四)族群互動與族群認同方面,原住民族學生有被歧視經驗,雖然多數肯定族群身分,仍然會害怕不被接受,漢族學生對原住民文化有刻板印象,其中部分學生對於原住民優惠待遇有所排斥。
  • Item
    大學社團領導人心理社會發展之探究-以服務性社團為例
    (2006) 竇希皓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學社團領導人的社團經驗和社團領導經驗為何?其心理社會發展為何?社團經驗和社團領導經驗如何對大學社團領導人的心理社會發展作影響?透過和服務性社團十二位研究參與者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行對現象的描述和分析,獲得研究發現如下: 社團領導人的社團經驗和社團領導經驗發展,可分為參與社團、擔任幹部、晉升領導和領導社團四個進程。在參與社團進程的發展核心為探索和投入。在擔任幹部進程的發展核心為歷練和融入。在晉升領導進程的發展核心為做出領導社團的決定和承諾。在領導社團進程的發展核心為領導和反思。 社團領導人的心理社會發展,在能力感的發展主要為:發展活動能力、籌備能力、人際能力,並形成自信。在情緒管理的發展主要為:由理解情緒到情緒控制,並發展出轉化情緒的能力。在從自主走向互賴的發展主要為:發展出能力自主和情感自主,並因信賴而產生夥伴情感。在成熟人際關係的發展主要為:社團的活動和互動提高容忍,形成健康關係,並和夥伴建構家人般的親密關係。在建立自我認定的發展主要為:藉由互動澄清自我,提升自信而接受自我,並反思脈絡。在目標的發展主要為:在社團中探索興趣,藉由回饋形成目標,並進而肯定專業。在整合的發展主要為:因社團的體驗和感受形成責任觀念、關懷他人、服務社會等信念。 社團領導人的社團經驗和社團領導經驗以「社團活動和服務活動的回饋」、「社團成員(團體)的影響」,「服務對象影響」和「持續投入而與社團形成共同體」對其心理社會發展的影響最為主要。社團領導人藉「社團活動和服務活動的回饋」獲得能力感的發展、情緒管理的發展、從自主走向互賴、建立自我認定,以及目標的發展。社團領導人藉「社團成員(團體)影響」獲得能力感的發展、情緒管理的發展、從自主走向互賴、成熟人際關係的發展,以及目標的發展。社團領導人藉「服務對象影響」獲得建立成熟人際關係的發展、自我認定、目標的發展和整合的發展。社團領導人藉「持續投入而與社團形成共同體」獲得從自主走向互賴、成熟人際關係的發展和整合的發展。 本研究綜合研究發現,歸納以下六點結論: 一、大學社團領導人的社團經驗和社團領導經驗是以『人』為核心的學習經驗。 二、大學社團領導人隨著對社團的「情感投入」和社團相關「事務處理」兩層面的深入而加深其自我發展。 三、大學社團領導人心理社會發展,與其就讀學校是公立或私立、性別以及領導時間長短無明顯關係,其發展多源自於其在社團內所經歷的具體經驗。 四、大學社團領導人的心理社會發展,隨著大學社團中的經歷,循序漸進而發展。 五、在社團經驗和社團領導經驗中,「社團活動和服務活動的回饋」以及「社團成員(團體)的影響」對於大學社團領導人心理社會發展的廣度影響很重要。 六、在社團經驗和社團領導經驗中,「服務對象影響」和「持續投入而與社團形成共同體」對於服務性大學社團領導人的心理社會發展的深度影響很重要。 研究者針對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與相關人士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關鍵字:大學社團、社團經驗、社團領導經驗、心理社會發展、服務性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