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探索台灣民眾政治效能感的源起:學校公民教育的解釋
    (2010) 李書怡; Shu-Yi Li
    在民眾的各項政治取向中,政治效能感(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可說是僅次於政黨認同,受到學者最多關注與研究的議題(Abramson, 1983: 183)。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台灣民眾政治效能感的源起,研究者將從民眾接受不同時期的學校公民教育,以及公民教育的內涵兩方面切入,觀察民眾政治效能感的差異,研究者將時期方面分為威權與民主時期的學校公民教育;內涵方面則是區別為高中以上(含高中)以及國中以下,以此組合成公民教育四種類型的民眾。   在研究中發現,以學校公民教育的內涵效果觀之,教育程度愈高的民眾,政治效能感愈高;至於在公民教育的時期方面,接受威權時期公民教育的民眾,政治效能感比接受民主時期公民教育的民眾高;若以時期與內涵的交乘效果而言,接受民主時期公民教育且具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民眾,政治效能感較高。 進一步透過概似比卡方檢定(LR χ2 test),研究者發現加入學校公民教育的因素之後,不論是內外在效能感的檢定,皆會使模型的解釋力提高,足見公民教育在檢視民眾政治效能感時扮演重要源起的角色。而另外研究者也發現,在模型中,性別、政治練達、政治信任、政黨認同及族群認同等皆是重要的影響變項。 然而,研究者僅以初探性的研究出發,希望透過本研究的發現,使得相關研究學者更能關注教育因素與民眾政治效能感之間的關係,使教育與政治二大人文學科能夠有所交集,並提供後續相關研究的學者一些參考。
  • Item
    從Rawls公共理性論公民教育
    (2009) 呂啟民; Chi-min Lu
    在自由主義學者Rawls的政治思想中,正義一直是核心的議題,也引發政治理論界熱烈的討論。直到今日,政治、學術、經濟等各界仍經常引用他的觀點。本論文旨在探討Rawls公共理性在公民教育的影響。自由主義學者指出公民德行與公共精神是憲政民主國家能否良好運作的關鍵。由此自由主義學者的觀點出發,本論文從理論探討與公民課程實務分析兩個取徑著手,分析Rawls的公共理性對於當代立憲民主社會的意義、Rawls理想的公民觀為何,以及Rawls的公共理性可以給予公民課程什麼樣的思考方向。 本論文分別從《正義論》與《政治自由主義》檢視良好公民應有的表徵,主張Rawls承續自由主義的差異性原則、寬容、中立性原則及個人主義建構一個正義的社會。正義社會的公民須能遮蔽有利於己的訊息,進行公共事務的討論。此外,公民須具備公共理性的知能,在合理性與相互性前提與他人進行公共論辯。 在公民課程,本研究則發現:隨著解嚴、透過教科書的開放、教學法的引進及課程的改革,公民課程脫離過去威權時代統治馴化的工具。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消費主義、教科書的反智主義及升學主義,公民課程仍停留在社會科學概念的知識傳遞階段,這對公民公共事務的參與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本論文的分析結果發現,公民教育的實施必須超越過去純粹知識的教育,加入公共理性的元素,才有助於公民主動參與公共事務,達到全人教育的理想。
  • Item
    Jean Baudrillard消費社理論研究及其在博物館公民教育的意義
    (2015) 魯靜芳; Lu, Ching-Fang
    科技昌明為博物館公民教育帶來極深遠的影響。媒介通過符號,表現消費社會現象。本研究文旨以J. Baudrillard消費社會理論為視角,從而對博物館公民教育呈現的意義進行探討。 本研究一開始得力於G. Deboard、R. Barthes、H. Lefebvre對消費社會符號意涵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從而得以就J. Baudrillard消費社會理路,作為深入探析的基礎。本研究從符號消費的意涵對博物館公民教育帶來的蘊涵進行認識:(一)進入消費社會中,博物館通過媒介渠道,造成符號增生,過往博物館對公民教育的功能產生變革,符號形構博物館公民教育何種意義?(二)符號消費,帶來公民不同的體驗,符號形構博物館公民教育何種的意義?(三)工藝品、典藏文物通過符號意指形構博物館公民教育何種意義?(四)博物館展示空間開展出美學與想像社會呈現非凡、例外的日常生活形式,通過符號形構博物館公民教育何種意義? 研究發現(一)博物館通過符號激起人們欲望,博物館公民教育透過物件,表達出有關創意累積、時尚博物館文化,經由實踐博物館功能,促使博物館展示作品與公民互動呈現意涵,而得以形構公民學習新型態,再現公民美學素養。(二)博物館試圖經由體驗教育,達到寓教於樂合一。(三)博物館以科技媒介呈現展示物,企盼對博物館角色進行定位,此舉將有益於博物館推動公民教育,並藉此推廣公民科技素養能力。(四)博物館生產脈絡,表徵出公民集體歡快感,為博物館經營及營運,帶來長足的成長,博物館商品文化時尚化與創新化,對公民誘惑及收編,以便於進入博物館傳遞的知識體系,形構社會潮流、風尚的轉向。 然而媒介呈現的內爆,展現了符號的飄盪性,鬆脫了公民教育的社會實在,此一影響,值得博物館公民教育研究,進行深入的檢視。 學者們較少從社會學領域觀點,對博物館公民教育進行深入的透析。隨著消費社會的臨來,本研究希冀能對公民教育的研究,起一點推波助瀾的效果。 關鍵字:J. Baudrillard、消費社會理論、博物館、公民教育、符號
  • Item
    未來的公民、現在的參與者!─高中生政治參與歷程經驗初探
    (2015) 倪芊熙; Ni,Chien-Hsi
    摘要 本研究以臺北市立高中具有政治參與經驗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瞭解高中生進行政治參與的經驗歷程。研究目的欲探討高中生在進行政治參與的動機、途徑、目標與過程中的困境與挫折;並嘗試以賦權之觀點分析高中生在政治參與後中的轉變,瞭解高中生如何思考他們學生身分與公民身分,最後希望根據研究結果,嘗試提出對於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應如何針對學生進行政治參與教學之建議。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以七位臺北市高中具有政治參與經驗的高中生作為研究對象,透過一對一訪談的過程,取得研究對象過去政治參與的經驗歷程及其在參與後的各種反思,作為本研究主要分析的資料,將資料進行分類編碼與分析,以描繪出高中生政治參與的圖象。 根據本研究分析,發現高中生參與政治的契機可能是因為透過網路等媒體,對社會發生的重大事件產生好奇,或是在經驗者的引導下開始進行參與。高中生進行政治參與的途徑相當多元,除了年齡限制的行動外,其餘的參與和一般公民相仿,具有參與的可能性。其在過程中的困境與挫折,主要可能來自個人自己心態的調整、家人的不認同或反對,以及來自學校的壓力,包括學業壓力、同學的冷漠與教師的否定,而決定持續進行參與的原因則與高中生積極的政治責任感與政治效能感有關。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高中生獲得個人能力的提升並增進自我效能感;在人際關係上能更順利與他人進行意見的交流,能對他人產生影響力;最重要的,高中生能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意識到權力關係的競爭與分配是問題的核心,期望透過實際行動獲得權力並改變現存不合理的權力壓迫。 政治參與過程中,除了讓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外,更能促進學生對其公民身分的認同與實踐,同時也能讓社會肯定學生政治參與的意義與價值。故針對高中公民教育,本研究提出以下之建議:公民教師應在課程教學與課外活動的安排積極提供資訊、融入參與的活動,並鼓勵學生進行參與。高中生不但是未來的公民,更應該同時是公民社會的具主體性的參與者,政府與學校應肯定學生參與的價值,降低參與的限制,不應打壓學生的參與行動。 唯有透過參與實踐與反思,提升公民的權利意識、認同公民責任,讓公民願意實踐參與,才有可能建構更成熟完善的公民社會。
  • Item
    國中公民教育對學生公民規範認知與權利意識的影響:一項定群追蹤研究
    (2019) 李怡岑; Li, I-Cen
    研究者為現任國中公民教師,有感於近年來以學生為主體的社會運動頻繁,研究者欲探知學生自發性的行動,是否與學生認為這是“好公民”應有的行為有關?而學校的公民教育,是否會影響學生的認知態度?又學校因素的差異是否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本研究以兩所社經地位不同的國中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公民規範認知」與「權利意識」為研究要點,以相同的題目進行一學期共兩次的定群追蹤調查。 研究發現如下:一、公民教育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公民規範認知與權利意識。二、課程感知越高的學生,公民規範認知與權利意識的進步幅度越小。三、公民教育的效果,沒有學校之間的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公民教育作為後天的學習管道,可以避免學校之間的差異繼續擴大。
  • Item
    國中公民科政治議題應用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之行動研究
    (2015) 鐘崑榕; Chung, Kun-Jung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中公民政治議題採用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對學生的影響,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收穫與困難,加以反思修正之後,建構一套結合閱讀理解策略並適合國中生的公民課程,期能讓學生學會閱讀策略並願意以閱讀策略學習新知。因此,藉由文獻探討,探究閱讀對於現代公民社會參與的重要性,並瞭解各種閱讀策略及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的理論,做為本研究的立論基礎。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取徑,研究場域為南部某國中八年級學生,研究目的希望為國中公民科政治議題設計結合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的課程,分析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的實施過程中的問題,並試圖找尋解決方案的歷程、瞭解學生對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的學習經驗與評價。 研究實施以國中公民科政治議題中的政府的經濟功能與選舉與政治參與兩單元進行教學單元的設計。研究工具包含課程教案、閱讀理解策略學習單、訪談記錄、教室觀察記錄、教學錄影帶觀察記錄、研究者省思日誌、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回饋單及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評量單等。研究資料包括質性探究與量化分析,以提高研究的信實性。 分析質量資料後,發現在公民科政治議題應用概念導向閱讀理解教學,對學生的閱讀動機、策略使用、閱讀素養及社會互動經驗產生影響;未來使用閱讀理解策略在不同科目上受到課程難易與時間因素影響;老師與學生在閱讀理解能力的教學與運用上也逐漸成長。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建議,做為未來對於閱讀理解策略教學的教師與研究者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