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十二年國教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法治教育之內容分析
    (2021) 陳俊翰; Chen, Jun-Han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教國中各版本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法治教育的內涵,並採取內容分析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 首先針對各版本教科書法治教育內容的整體編排進行分析,並觀察各版本教科書在法治教育內容整體編排上是否有明顯差異。其次,透過統整國內外文獻、九年一貫課程與十二年國教課程中法治教育的內涵,設計本研究運用的法治教育內容分析類目表,作為本研究分析教科書法治教育內容的基準。最後本研究得到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法治教育內容的整體規劃上,各版本間有明顯差異。 二、在法治教育內容的總數量上,各版本以「南一版」出現次數最多,「翰林   版」次之,「康軒版」則出現次數最少。 三、在法治教育內容分析的主類目上,各版本皆以「憲法基礎概念與人權」出   現的次數最多。 四、在法治教育內容分析的次類目上、「南一版」與「康軒版」以「基本權利與   人權保障」出現次數最多,「翰林版」則是以「行政法規與行政責任」出現   次數最多。 五、在法治教育內容的內容呈現上,各版本間僅在次類目「家庭暴力的防治」、   「刑罰種類與目的」,以及「身分權與家庭生活」並無太大差異外,其餘次   類目的呈現內容上均有差異存在。 最後,希望透過本研究的結果,能提供教師在進行法治教育的建議,以及提供未來從事相關研究之方向。
  • Item
    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
    (2013) 黎倩菱
    本研究旨在檢視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蘊含的性別意識型態,採用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以高中公民與社會必修課程一至四冊教科書為研究範圍,選取龍騰版與南一版之教科書為研究對象。確立研究目的與方向後,透過文獻探討,瞭解性別平等之意涵與發展。根據歷年研究成果與國內外檢核規準,擬定本研究之量化分析類目表為六大主類目,分別是:「比例不均」、「刻板印象」、「隱匿不見」、「語言偏見」、「零碎分散」、「表面功夫」。據此進行相關量化與質性分析。檢視教科書中是否隱含性別意識型態,性別議題的內涵與論述如何呈現?文本論述是否具備完整性?教科書中是否存在性別刻板印象?對於某些議題之論述,是否排除特定性別?是否在文字中隱含語言偏見?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1. 部分冊次仍出現性別比例不均的現象。 2. 「刻板印象」主要集中在職業項目、家庭分工、色彩區隔的部分。 3. 教科書中「隱匿不見」不明顯,但對同志與多元性別的論述較少。 4. 課文中的「語言偏見」,已十分稀少。 5. 兩個版本之教科書,對於性別關係與平等尊重,能進行有系統地介紹。 6. 封面及部分內文與圖片,呈現些微「表面功夫」的現象。 整體而言,本研究所探討的兩個版本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所呈現之性別意識型態,並不嚴重。 本研究據此結論所提出之建議如下: 1. 增加女性示例。 2. 增加女性職業類型的範例,減少職業區隔的現象。 3. 選用不同性別者從事家務工作的圖示。 4. 色彩的選擇上,盡量避免女性均採用粉色系表示。 5. 增加同志與多元性別的議題與相關論述。
  • Item
    大學生公民態度與技能學習成效探討:以北區某科技大學服務學習課程實施之綜合分析
    (2010) 楊舒婷; Shu-Ting Y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等教育之專業與通識課程融入服務學習,課程發展與大學生在公民學習之學習歷程與成效。其研究問題包括:(一)、高等教育服務學習課程如何發展?(二)、高等教育服務學習課程對學生在「公民行動」、「人際和問題解決的技能」、「政策覺知」、「領導技能」、「社會正義態度」及「多元態度」之學習成效的增進效果為何?(三)、高等教育服務學習課程對不同「學院」、「系所」、「年級」學生,在「公民行動」、「人際和問題解決的技能」、「政策覺知」、「領導技能」、「社會正義態度」及「多元態度」之學習成效差異情形為何?(四)、高等教育服務學習「專業課程」、「通識課程」、「必修課程」及「選修課程」,對學生在「公民行動」、「人際和問題解決的技能」、「政策覺知」、「領導技能」、「社會正義態度」及「多元態度」之學習成效差異情形為何?(五)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學習歷程為何?最後,提出未來在高等教育校園中服務學習課程發展模式之建議,以提供高等教育發展服務學習課程之參考。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以量化研究為主,質化為輔之研究取向,量化研究工具採用Moley等人於2002年所發展的「公民態度與技能量表」,作為施測工具。質化資料則以實驗組學生撰寫之服務日誌、期末成果報告及焦點團體訪談做為資料分析的工具。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北部某科技大學為個案學校,探討其專業與通識課程融入服務學習之課程發展;其次,以98學年度第1學期修習服務學習課程780位學生為「實驗組」,另外則是維持一般傳統課程的學生為509位學生為「對照組」。兩組分別於參與課程前後進行前後測,並輔以質性資料深入了解大學生學習歷程與學習效果。本研究量化資料分析包括描述統計、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質化分析方法則內容分析法。 本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個案學校服務學習課程發展:(一)雖成立專職單位,但礙於層級及角色而限制成效發揮;(二)從認知與情感層面發展教師支持方案,協助教師參與投入並確保服務學習課程品質。 二、整體而言實驗組學生公民學習成效顯著優於對照組學生(P<.05),且實驗組學生在「公民行動」、「人際和問題解決技能」、「社會正義態度」及「多元態度」的學習顯著優於對照組(P<.05),但在「政策覺知」及「領導技能」,實驗組學生僅在部分課程優於對照組(P<.05)。 三、不同背景變項,其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在公民態度與技能方面之學習成效有差異:(一)商學院學生學習成效優於電資學院、管理學院,但工學院則無顯著效果;(二)財金系學生學習成效優於電子系、資管系,但其他則無顯著效果;(三)大四學生學習成效優於大一、大三,但大二及研究所則無顯著效果;(四)通識課程學生學習成效優於專業課程,選修課程學生學習成效優於必修課程。 四、在質性部份亦支持量化研究結果的說法,並發現學生的學習歷程發展為「學習起航」、「參與融入」、「觀點轉化」到「成果收割」四個階段。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本研究分別針對服務學習課程推動相關對象,包含大專校院、參與教師、參與學生、教育主管機關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多方面之具體建議。
  • Item
    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經濟學教科書之內容分析
    (2002) 黃丹鈺; Tan-Yu 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經濟學教科書之內涵,並以美國之經驗為參照,故採用內容分析法,依據美國經濟學國家內容標準,分析比較我國國中現行版和前版公民與道德科經濟學教科書,期能對施行九年一貫教育後教科書開放之編寫有所裨益。本論文共分為五章,分別是緒論、文獻探討、研究設計與實施、分析結果與討論、結論與建議。首先,從相關文獻中歸納經濟教育的意涵,探討國中經濟學課程內容設計的理論以及適合國中階段學習的經濟課程內容樣貌,了解我國國中經濟學課程的沿革與現況和經濟學教科書之相關研究結果。在實證方面,即以「經濟概念分析類目表」為研究工具,以「節」為分析單位,比較評析國中現行版和前版經濟學教科書之內涵,以作為日後國中階段經濟學教科書編審之參考。 根據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 1.就總份量而言,前版教科書的內容多於現行版教科書。 2.就課程內容設計而言,前版教科書之課文敘寫方式缺乏創意、不具啟發性,單元編排較無系統。現行版教科書則以學生日常生活為教材背景,課文生動活潑,並能提供學生批判思考的機會。 3.就經濟概念而言,現行版教科書重視個體經濟概念,前版教科書則重視總體經濟概念,前版所涵蓋的經濟概念較多,但卻不見深入探討,現行版教科書所涵蓋之經濟概念較少,但較能夠針對主題做完整的介紹。 4.就活動、圖表等補充教材而言,前版教科書的數量較少、內容較為嚴肅呆板,而現行版教科書數量較豐,生動有趣且能與學生生活經驗結合。 根據文獻探討,研究結果以及結論,謹提出下列建議: 1.教科書之編寫應兼顧學科知識、學生特性與社會需要等面向。 2.改善課程標準之編寫形式,建立合理嚴謹的教科書審查制度。 3.成立全國性的經濟教育研究機構與建立經濟學相關時事解析和分享機制,提供教材研究之相關在職研習。 4.後續研究可擴增研究範圍與對象,並可結合其他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