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教師對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科之課程認知與實施態度
    (2021) 李江; Li, Jiang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北市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高中公民與社會之課程認知及實施態度,分析教師之課程認知與實施態度是否因個人背景變項、教師專業及發展變項的不同而有差異,並探討教師個人背景變項、教師專業及發展變項、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高中公民與社會的課程認知對其實施態度之解釋力。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立意取樣及滾雪球抽樣方式,以「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認知與實施態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研究,回收有效問卷共74份。所蒐得之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相依樣本 t 檢定、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及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所獲得之結論如下:一、教師知覺其他教師對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認知情形為大致瞭解;教師知覺自身對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的整體認知為高度瞭解。二、教師知覺自身對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認知高於教師知覺其他教師。三、教師知覺自身對「核心素養」認知相較其他課程認知構面平均最低。四、年齡「30歲(含)以下」之教師對「核心素養」認知較高;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對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認知較高;教師對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的認知不因性別、教學年資、最高學歷、教師資格及參與相關研習次數而有所不同。五、教師對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實施態度為大致肯定。六、教師認為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改革過於理想。七、教師認為考試競爭文化為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實施的主要阻礙。八、年齡「30歲(含)以下」、教學年資「10-15年」之教師對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實施態度較為正向;教師對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的實施態度不因性別、最高學歷、教師資格、擔任職務及參與相關研習而有所不同。九、教師對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之認知與其實施態度具顯著正相關。十、個人背景變項中年齡對教師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的實施態度具有顯著解釋力(31歲~40歲>30歲(含)以下)。 十一、控制教師個人背景變項、教師專業及發展變項的影響後,教師的課程認知對教師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的實施態度具顯著解釋力。 最後依據結論,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謹供教師、學校、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普通型高中社會領域公民與社會科教學的行動研究
    (2021) 劉思妤; Liu, Szu-Yu
    本研究立基於108學年度起於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實施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以「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為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程教學方案設計之架構,採取質性方法實施為期一學期兩循環之行動研究,欲對教學實務現場教師與學生面臨的學習困境帶來改變與省思。本研究以109學年度入學的高一學生為研究對象,在高一上學期的公民與社會科課堂進行包含暖身活動、前導教學和問題導向學習式教學,共十堂課的問題導向學習課程。期望透過教學策略的創新、有效結合新課綱強調之素養精神,引導學生以自身為學習主體的學習模式,培養「學習」所需的專業知能,在學會公民學科課程所期待的學習內容、學習表現目標的同時,亦在素養能力上有所成長。分析研究者自身課程設計歷程紀錄和教學省思札記、協同研究教師的課堂觀察記錄與訪談回饋、學生的學習產出與學習反思回饋等質性資料,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學,能幫助學生增進探究思考、理解與表達、統整分析公民科學習內容的素養,累積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學習經驗;透過「問題導向學習」模式,能引導學生發現公民與社會科課程與實際生活的連結、提升資訊擷取和實作能力,並建立學生自我引導學習、應用知識解決生活化問題的方法和歷程。由本研究結論可知,問題導向學習對於學生達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中的社會領域核心素養,以及普通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學習內容和學習表現,皆有正面助益。
  • Item
    社會領域公民科素養導向學習評量之行動研究
    (2019) 郭榮華; Kuo, Jung-Hua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透過「社會領域公民科素養導向學習評量」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了解素養導向學習評量實施前、中、後的歷程,及學生學習歷程的轉變與教師的專業成長及省思。 實施前,以學生起點行為設計素養導向教學活動與學習評量,實施過程中,根據學生學習表現,包含課堂上師生的回應、學習單、小組討論單與素養導向標準本位評量,再做為教師彈性調整課程的內容與教師引導的方向。最後再透過教學後評量、回饋單與訪談,探究學生學習歷程的轉變,更讓研究者清楚理解學生學習時的思考脈絡。 經資料分析與整理後,研究結果針對課程與評量設計面有三大發現:應以「學生起點行為」設計素養導向課程、課程時數會造成教師在素養導向課程設計上的壓力、建立標準化的評量規準助於客觀檢測學習成效。就課程與評量實施面有五大發現:「學會」比「學完」更重要、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更能激發學習與思考、學習表現的觀察不能只著重在外顯行為上、抽象性的提問應放在最後當總結性思考、教師應依據學生特性給予適切的引導與評量調整。 而依據研究結果,研究者也對欲實施素養導向課程的教學者、從事相關研究者及業務相關的行政人員提出相關建議,對於教學者與研究人員,學習與創新是教師使命、多元的學習評量可運用彈性課程加以強化、評量工具應建立一致性;對於行政端,研究者建議學校教務處應主導學校教師發展素養導向課程、政府須帶領會考的學習評量朝向多元化。透過本研究結果的發現與困境的探究,希望提供未來從事以素養導向學習評量之相關人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