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小學生法治概念認知與態度形塑之教學研究─從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民主基礎系列》教材的觀點談起(2009) 黃國峰; Kuo-Fong Huang近幾十年來,台灣雖然歷經了一連串的民主政治改革,但與民主有密切關係的法治理念,仍然未普遍深植於社會之中。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常認為法治教育就是法條宣導。因此,在現今的中小學校園中,法治教育等同犯罪防治教育,法律一再被強調其違法制裁的手段,忽略法律的程序正義與人權保障面向。基於這樣的問題,本研究擬以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台北律師公會等民間團體自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所引進的《民主基礎系列》教材為核心,從權威、隱私、正義、責任等四個基本概念,重新去思索法治教育的內涵,並藉由參與教學、生活觀察及質性訪談來探討《民主基礎系列》教材在國內實施之教學成效,進而了解師生對教材之觀感與評價。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 剖析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民主基礎系列》教材之課程、教學及師資訓練的內涵。 二、 了解國內小學生活課程、社會學習領域教材之法治課程與教學的內涵。 三、 探索《民主基礎系列》教材對國小學生法治概念認知與態度之形塑歷程與成效。 四、 探討學生與教師對《民主基礎系列》課程與教學之觀感和評價。 本研究經由參與教學、觀察及訪談,所獲致的結論為:首先,《民主基礎系列》教材教學之實施,的確有助於學生法治概念之認知與法治態度之形塑,這種改變不只侷限於教材知識之獲得,更顯現在學生的行動、實踐層面,但如此轉變易與家長、教師管教態度和價值觀,產生衝突,形成兩難困境。其次,擔任參與教學之教師在教學歷程中,本身的法治概念、態度與輔導管教理念,亦隨著教材的施教而受影響、改變;最後,就《民主基礎系列》教材在國內的可行性與限制而言,基於現今課程結構及校園現況,時間因素是對於這套教材實施之良窳,具有決定性影響;而教材在施教過程中,受訪教師們認為思考工具之簡化、教學品質之提昇、學生作業完成方式及教材施教順序,都必須作進一步之轉化,方能適用於國內的教學環境。Item 正義怎麼教-民主基礎系列「挑戰未來公民版」正義概念融入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之行動研究(2014) 曾瀞萱; TSENG,Ching-Hsuan我國現行法治教材偏重法律知識之灌輸,忽視學生法治價值觀念以及法治態度的培養。「民主基礎系列教材」以西方法治邏輯編撰而成,或可補充臺灣法治教育的不足。本研究藉由對「民主基礎系列教材-挑戰未來公民版」的探究分析,瞭解教材的編排模式和教學策略,並以「正義」主題為例,檢視公民與社會教材可相容之處,設計融入式課程並試行教學,探索正義怎麼教,根據研究結果對教學實務以及後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以某高中二年級班級為研究場域,透過教學觀察、課程回饋單、學生訪談、教師訪談等研究資料的分析,所獲致的結論如下: 教材方面,本研究選擇的「挑戰未來公民」教材隱含國情文化差異問題,教學上必須進行「本土化」。本研究以「程序正義」為主題,藉由思考工具討論本土相關案例,進行正義議題教學。透過蘇建和等本土案例的探究可突破因中國傳統與西方法治觀念對程序正義理解不同而導致的文化衝突。 課程內容方面,本研究融入「挑戰未來公民」教材的思考工具,有助於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且讓學生有分析應用的練習機會,進而發展出對事物的評價。案例討論有助於學生情意層面的培養,可彌補現行公民與社會課程的不足。研究結果顯示,融入式課程可實踐於未來高中課堂上。 教學啟示方面,進行正義等民主法治價值判斷的教學,教師更應改變傳統思維,將教室主角的位置還給學生,教師退為輔助者,讓學生主動完成課程的學習。教師應減少傳統講述教學,改以提問引導的方式,嘗試發展有助於學生思考的討論活動,增加學生思考表達的機會,以幫助學生法治觀念的學習,達到法治教育的目的。Item 國中生學正義 — 一個導師班級經營的行動研究(2013) 黃姵菁; PEI-CHING HUANG教師在教學生涯中,所需面對最重要、也最為普遍的問題就是「班級經營問題」。在教育的現場中,班級導師有義務對班級事務做妥善且有效的規劃,以提昇班級經營的效能,因此,班級經營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研究者選擇正義的觀念,帶入班級經營中,乃是針對學生諸如此類的問題出現頻繁,期盼藉由公平正義思維的建立與落實,營造理想的班級環境,裨益於導師解決班級經營的困境。 本研究將正義的觀念帶入班級經營中,採用台北律師公會出版的「美國公民教育中心(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的民主基礎系列叢書—少年版」「認識正義」的課程進行教學,以「分配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匡正正義(corrective justice)」及「程序正義(procedural justice)」為範疇,實施於國中七年級的班會及彈性課程,再將公平正義的思維落實於班級幹部選舉、班級幹部獎懲、班規制定、班級法庭及座位和打掃工作的討論與安排等各項班級經營的事務。研究者透過行動研究,採取質性研究的方法,以觀察記錄、訪談、文件資料等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資料的整理、詮釋和分析,以瞭解正義的觀念帶入班級經營的模式對學生的影響及導師的改變及專業成長。 綜合研究發現,歸納結論如下: 壹、正義的觀念帶入班級經營的困難與省思 一、困難 (一)在教學上會面對教師專業、家長關切、學生學習及課程安排的困難 (二)班級常規經營會面臨與科任老師和行政人員輔導管教的歧異 (三)班規制訂的耗時 (四)學生礙於人際關係影響班級法庭的運作 二、省思 (一)應培養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二)教師要有接受學生挑戰權威的勇氣、培養溝通說理的能力,並營造 開放理解的氛圍 (三)班級法庭適合處理班級的公共事務 (四)班級環境經營需照顧到特殊個案的需求 貳、正義觀念帶入班級經營對學生的影響 一、正義課程對學生有正面的影響 二、正義概念落實於其他班級行政事務 三、學生自治的落實,但對風紀股長有更多的期許 四、學生能為自己負責,匡正正義發揮效果 五、學生對於透過程序正義落實分配正義所進行的班級事務都能表示公平 參、研究者在行動歷程中有所改變與成長 一、班級經營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成為引導者 二、輔導管教態度趨向民主,師生關係較為和諧 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教師做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