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國中生的公民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三學生為對象---
    (2003) 江美慧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三學生的公民知識與態度之現況,以作為國中生公民教育之參考。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探討國中生之性別、幹部經驗、學業智育成績、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家庭政治化程度、同儕互動關係、教師教學方式、大眾傳播媒介接觸的頻率(收聽看新聞頻率)等,對公民知識與公民態度的差異情形。 研究者蒐集國內外相關的有效問卷為依據,經專家評鑑與因素分析,自編成「國中生公民知識與態度問卷」為研究工具,採分層叢集取樣方式,抽取十二所學校,十九個班級,共計654位學生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調查所得資料分別採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式,進行各項考驗。所得之主要結果如下: 壹、 公民知識部分 一、 高雄市國三學生對於公民知識並不十分熟稔了解,屬於中等程度。 二、 不同性別之國三男女學生的公民知識程度達顯著差異,且女生的公民知識程度高於男生。 三、 幹部經驗多寡不同之國三學生,其公民知識有顯著差異:經常擔任幹部經驗者優於偶爾擔任幹部者,偶爾擔任幹部者又優於從未擔任幹部經驗者。 四、 學業智育成績表現優秀之國三學生,其公民知識亦優於智育成績表現普通之學生;智育成績表現普通之國三學生,公民知識之得分又優於成績表現不理想之國三學生。 五、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背景的學生,其公民知識程度有顯著差異:高家庭社經地位背景的學生,公民知識程度優於中社經地位背景的學生,而中家庭社經地位背景的學生,公民知識程度又高於低社經地位背景的學生。 六、 父母採民主式管教方式之學生,其公民知識顯著高於父母採權威式管教方式者的公民知識。 七、 家庭政治化程度較深之學生,其公民知識顯著高於家庭政治化程度較淺者的公民知識。 八、 同儕互動較密切之學生,其公民知識顯著高於同儕互動較疏離者。 九、 教師採民主式教學方式之國三學生,其公民知識顯著高於教師採權威式教學方式者。 十、 經常收看(聽)新聞的高雄市國三學生,其公民知識顯著高於很少收看(聽)新聞的國三學生,至於「偶爾收看(聽)新聞」之類別組,與其他二組並未有顯著差異存在。 貳、 公民態度部分 一、 高雄市國三學生的公民態度傾向是趨於正向、積極。而四個層面的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 「平等與民主」(平均每題得分為4.33,平均滿分為5分)、「正義與關懷」(平均每題得分為4.30)、「參與公共事務」(平均每題得分為3.83)和「社群意識」(平均每題得分為3.71):高雄市國三學生在「參與公共事務」和「社群意識」方面並非十分理想。 二、 女生「正義與關懷」和「平等與民主」的態度之傾向均高於男生,但是在「參與公共事務」和「社群意識」兩個分量表中,卻未達統計上之顯著水準。 三、 經常擔任幹部者,其公民態度比「從未擔任者」和「偶爾擔任者」之公民態度較積極正向。 四、 學業智育成績優秀者和智育成績普通者,其公民態度較智育成績不理想者之公民態度積極正向。 五、 高雄市國三學生的公民態度不因其父母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六、 父母管教方式採民主式之學生,其公民態度高於父母採權威式管教方式者。 七、 家庭政治化程度較深之國三學生,其公民態度高於家庭政治化程度較淺者。 八、 同儕互動關係密切者之國三學生,其公民態度高於同儕互動關係較疏離者。 九、 教師教學方式以民主式者之國三學生,其公民態度高於採權威式者之公民態度。 十、 高雄市國三學生的公民態度因其收看(聽)新聞的頻率不同而有所差異:經常收看(聽)新聞者和偶爾看(聽)新聞者,其公民態度較很少收看(聽)新聞者之公民態度積極正向。 參、公民知識與公民態度的相關 公民知識與公民態度總量表和各分量表之間的相關,皆呈顯著正相關,表示公民知識得分愈高者,其公民態度愈正向、積極,反之亦然。 肆、有效影響高雄市國三學生公民知識與公民態度之因素 一、有效影響高雄市國三學生公民知識之因素 以「公民知識」為效標變項時,僅「學業智育成績」、「家庭政治化程度」、「父母社經地位」、「幹部經驗」和「公民態度」為有效的預測變項,可共同解釋高雄市國三學生公民知識變異量的 33.5﹪。 二、有效影響高雄市國三學生公民態度之因素 以「公民態度」為效標變項時,僅「同儕互動關係」、「教師教學方式」、「家庭政治化程度」和「父母管教方式」為有效的預測變項,可共同解釋高雄市國三學生公民態度變異量的 29.2﹪。
  • Item
    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與公民素養影響因素研究
    (2012) 嚴秋蓮; Yen, Chiu-Lien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與公民素養之影響因素。研究問題包括:(一)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與公民素養現況為何?(二)不同背景大學生之課程投入與公民素養是否有顯著差異?(三)不同服務學習課程類型之課程實施品質、課程投入與公民素養是否有顯著差異?(四)大學生背景因素、服務學習課程類型、課程實施品質、課程投入與公民素養之關係為何? 研究方法以量化為主,質性為輔。量化研究問卷調查部分,以100學年度第一學期修習校園服務學習課程、社團服務學習課程、通識服務學習課程和專業服務學習課程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公、私立大學各五所,運用「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與公民素養影響因素問卷」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447份。統計方法包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質性研究則針對量化研究發現的問題,由四種服務學習課程各選兩位大學生進行訪談,訪談資料以質性分析方式,補足或解釋量化研究無法探究的內涵。 本研究量化結果發現:(一)不同社團與幹部經驗者之課程投入與公民素養 有顯著差異;(二)不同服務學習課程類型的課程實施品質、課程投入與公民素 養有顯著差異;(三)有幹部經驗與課程實施品質對於課程投入有解釋力;(四) 有幹部經驗、通識和社團服務學習課程、課程實施品質與課程投入對於公民素 養有解釋力。 經由質性訪談發現: (一)校園服務學習課程未能落實準備、服務與反 思;社團服務學習課程強調與他人互動的品質;通識服務學習課程啟發觀點轉 換與感動;專業服務學習課程展現專業與服務品質。(二)校園服務學習課程 未具課程投入;社團服務學習課程增強服務態度與團體紀律;通識服務學習課 程落實課程投入;專業服務學習課程結合專業與服務課程投入。(三)校園服 務學習課程對於公民素養影響較少;社團服務學習課程服務中關懷,多元互動 影響參與能力;通識服務學習課程關懷促進責任,落實公民參與;專業服務學 習課程啟發社會關懷,關注專業社會議題。 最後,歸納研究發現,提出建議,包括:未來在大學校院強調課程實施品質有助公民素養的提昇,激發課程投入影響公民素養的培養,提供不同服務學習課程教師充足的支援;在提升課程實施品質上,加強校園服務學習課程準備、服務與反思,提供社團服務學習課程多方資源,推廣通識服務學習課程融入服務學習,強化專業服務學習課程的反思帶領;在促進課程投入上,設計校園服務學習課程多元化,增強社團服務學習課程服務知能,建立通識服務學習課程投入模式,規劃專業服務學習課程結合專業與服務;以及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 Item
    攪擾公、私劃界:從女性主義出發
    (2007) 陳素秋; Suchiu Chen
    本論文旨在探討公、私劃分對女性公民身份實踐的影響。女性主義指出,性別化的公、私領域劃分,是女性公民身份不平等的主要原因。由此女性主義批判出發,本論文由理論探討與台灣經驗分析兩個取徑著手,分析在強調性別平權的今天,女性主義對公、私領域劃分的批判,對於我們理解女性的公民生活經驗是否仍有意義,以及台灣在公、私領域劃分上的實踐,可能提供女性主義在此議題上什麼樣的新思考面向。 由身體性自我、關係性自我、敘說性自我的公民主體出發,本論文分別檢視空間面向、法律面向以及道德等三面向中的公、私領域劃界議題。本論文主張,即便在許多傳統公、私劃界已被挑戰、改變的今天,性別化的公、私領域規範,仍造成女性公民的不利之處。但為了更能揭露女性公民生活經驗,並賦權女性,女性主義在討論如何攪擾公、私劃界議題上,有必要引用更能反映身體自我與關係自我的空間理論,以關係性自我為法律主體的法律論述,以及強調敘說力量的公民參與模式。 在台灣經驗分析上,本研究則發現:隨著性別平權運動的發展,台灣過去幾年來,透過各項法令政策,成功顛覆了許多過去不利於女性的公、私劃界。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缺乏一個捍衛個人基本權利的傳統,台灣某些挑戰公、私劃界的政策論述,出現了被父權保護主義與國家道德規訓體制寄生的現象,因而產生許多不利女性或所有公民的非預期性後果。這提醒我們,女性主義的鬆動公、私劃界行動,應考量特定社會脈絡中的公、私傳統,才能有助於女性實現平等公民身份。
  • Item
    臺灣八年級學生的民主與公民素養態度及其相關因素:ICCS 2009資料庫的應用
    (2014) 康慧先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臺灣八年級學生的民主與公民素養態度及其相關因素。研究者以IEA在2009年所進行的ICCS研究計畫資料,探討前因變項-學生屬性與家庭背景,以及歷程變項-學生社會化和學習、家庭環境和學校教師等因素,與臺灣八年級學生的民主與公民素養態度之關係。採用的資料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統計、單一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以及階層多元迴歸。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臺灣八年級學生的民主與公民素養態度傾向皆顯著高於理論平均值,顯示學生的態度傾向積極正面。 二、前因變項中的「家庭背景」對於學生「民主價值的支持度」、「知覺傳統公民素養的重要性」、以及「知覺基進公民素養的重要性」皆有具顯著差異存在。在「學生屬性」的性別方面,顯著差異僅存在學生「知覺基進公民素養重要性」,且女學生的得分顯著高於男學生。 三、在歷程變項中「學生社會化和學習」除了「社區的公民參與」達到部分相關之外,其他的因素皆與臺灣學生的民主與公民素養態度具有顯著正相關;同時,學生的「家庭環境」因素,皆與臺灣學生的民主與公民素養態度具有顯著正相關;然而在「學校教師」中僅有「教師對教學方法的自信程度」達到顯著正相關,以及「教學評量的多元程度」與臺灣學生的民主與公民素養態度具有部分相關外,其餘變項未達統計上的顯著相關。 四、控制前因變項後,歷程變項對臺灣八年級學生的民主與公民素養態度具有顯著的預測力。
  • Item
    國際人口遷徙及其政治社會化─以台北市新移民女性公民資質的形塑為例
    (2006) 林栴君
    摘 要 近年來台灣隨著全球化浪潮的影響下,經濟及社會文化產生莫大的衝擊。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伴隨國際通婚浪潮下所帶來的新移民女性之相關議題。除了新移民女性遠嫁我國,面臨語言、生活及社會文化適應與教養下一代的問題外,近年來對於其公民權的給予亦愈來愈重視,因此其具備何種公民資質的研究即愈顯得重要。 本研究以自行編製的「新移民女性公民資質型塑之問卷」,針對247名台北市修習識字教育的新移民女性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以瞭解新移民女性所具備的公民資質之情形,分析家庭背景因素與學校教育因素對新移民女性公民資質的影響,並探討公民知識、權利與態度間之相關情形。 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所列的六項家庭因素,在公民資質型塑上,有顯著差異者為「原生 國家」、「來台時間」、「新移民女性先生的政黨傾向」等三項家庭因 素;而「先生教育程度」、「先生職業」、「與家人相處模式」等三項家 庭因素,則無差異。 二、本研究所列的三項學校因素,在公民資質型塑上,「原教育程度」、「識 字教育班班級氣氛」有顯著差異;而「識字教育班的教師民主素養」則無 顯著差異。 三、新移民女性的「公民知識」分別與「公民權利」、「公民態度」皆有顯著 的低度正相關。 接著,深度訪談長期服務新移民女性的社工員,以及長期關注新移民女性議題的印尼籍女性,進一步探討研究結果更深層的原因。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發現,針對新移民女性公民資質具備的情形,希冀提供給辦理識字教育的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者一些具體的建議。
  • Item
    從Rawls公共理性論公民教育
    (2009) 呂啟民; Chi-min Lu
    在自由主義學者Rawls的政治思想中,正義一直是核心的議題,也引發政治理論界熱烈的討論。直到今日,政治、學術、經濟等各界仍經常引用他的觀點。本論文旨在探討Rawls公共理性在公民教育的影響。自由主義學者指出公民德行與公共精神是憲政民主國家能否良好運作的關鍵。由此自由主義學者的觀點出發,本論文從理論探討與公民課程實務分析兩個取徑著手,分析Rawls的公共理性對於當代立憲民主社會的意義、Rawls理想的公民觀為何,以及Rawls的公共理性可以給予公民課程什麼樣的思考方向。 本論文分別從《正義論》與《政治自由主義》檢視良好公民應有的表徵,主張Rawls承續自由主義的差異性原則、寬容、中立性原則及個人主義建構一個正義的社會。正義社會的公民須能遮蔽有利於己的訊息,進行公共事務的討論。此外,公民須具備公共理性的知能,在合理性與相互性前提與他人進行公共論辯。 在公民課程,本研究則發現:隨著解嚴、透過教科書的開放、教學法的引進及課程的改革,公民課程脫離過去威權時代統治馴化的工具。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消費主義、教科書的反智主義及升學主義,公民課程仍停留在社會科學概念的知識傳遞階段,這對公民公共事務的參與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本論文的分析結果發現,公民教育的實施必須超越過去純粹知識的教育,加入公共理性的元素,才有助於公民主動參與公共事務,達到全人教育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