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修復式實踐應用於國中社會領域公民與社會科之行動研究-以人權教育融入彈性課程為例
    (2024) 駱雯羚; Luo, Wen-Ling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途徑,並以人權教育融入彈性課程為例,旨在探討「修復式實踐」應用於國中社會領域公民與社會科教學中的可行性。希冀透過所研發之「修復攻略-打造你我心關係」主題式課程,結合「修復式對話」、「善意溝通」、「對話圈」等蘊含修復式正義精神之實踐策略,探究修復式實踐的介入是否帶給學生在人權議題認知、情意價值與行動上的改變。經由研究歷程,本研究獲致下列結論:壹、在課程設計與實施層面 一、修復式實踐內涵與十二年國教人權教育實質內涵的相呼應 二、修復式實踐建構的人權思考鷹架提升人權教育學習的深化 三、修復式實踐與以學習者為主體的加乘學習效果 四、修復式實踐有助於改善抽象人權認知學習,促發共感學習經驗 貳、在學習成效層面 一、修復式實踐有助於學生的人權認知、價值意識與行動上之轉變 二、修復式提問與善意溝通提升學生人權價值高層次思維 三、修復式實踐有助於促進同儕互動與師生關係 四、學生對於感受與情緒的表達仍有待加強 參、在教師專業成長層面 一、增強對教師本身的修復式實踐之理解與應用能力 二、有助於提升教師教學反思與自我省思能力 三、強化教師對學生情感和需求的敏感度
  • Item
    人權教育議題融入國中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主題式課程為例
    (2022) 李伊婷; Li, Yi-Ting
    本研究以實施「人權教育議題融入課程」是否能提升學生在人權教育上的學習成效為問題意識,探究「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結合於國中社會領域教學帶給學生在人權認知、態度、行動方面之改變,研究者與領域內教師共同研發設計「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一共六節課,研究場域為多元國中,研究參與者共五十六位國中八年級學生,並針對其中六位學生進行訪談。本研究採行動研究,資料蒐集方法來自研究者的教學日誌、協同教師的觀察紀錄以及研究參與者的明信片作品、人權手冊、回饋單和訪談等質性資料。由相關資料分析獲致以下結論:壹、課程設計層面 一、「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融入《十二年國教總綱》核心素養與《議題手冊》人權教育議題實質內涵,發展出適合國中八年級學生的人權教育方案。 二、「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連結《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之學習內容,達到「課程能加深、加廣學生學習人權相關概念」之目標。 三、人權教育方案在課程設計與案例挑選上應循序漸進,先介紹符合八年級學生生活經驗的國內案例,再延伸至國外真實案例,能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 貳、教學成效層面 一、以主題式課程為主軸的人權教育,有助於增進學生對「人權知識概念」之累積。 二、以主題式課程為主軸的人權教育能有時間容納案例教學 ,有助於培養學生「重視人權關懷、尊重人性尊嚴」之思維。 三、以主題式課程為主軸的人權教育比較能有餘裕去設計行動面的課程,有助於激發學生對「人權行動實踐」之意願。 參、教師的教學專業成長 一、瞭解國中階段學生接受人權教育課程的可能性。 二、體悟學生在人權教育課程中的主體性地位。 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未來研究者與教師在進行人權教育教學時之參考,同時在研究歷程中進行研究者個人省思。
  • Item
    高中人權教育面對價值衝突之教學研究-以公民科為例
    (2022) 林必堅; Lin, Bi-Jian
    本研究希冀探討價值衝突下的人權教育究應如何進行,才能使學生學習、充分理解、進而認同、實踐人權的價值。藉由分析現職高中公民教師在從事人權教學的過程,遇到價值衝突時之教學理念,以探討高中人權教育的現況。核心目的在於了解公民教師如何看待以及應對價值衝突;當教師在教學現場面對價值衝突時的教學理念為何?其教學方法為何?本研究嘗試回答的研究問題:(一) 高中公民教師如何看待應對價值衝突?(二) 高中公民教師如何進行人權教學?是否運用價值衝突在人權教學之中?結論歸納為三個部分:教師如何看待價值衝突、如何進行人權教學、以及現今人權教育所面臨的困境挑戰。有教師認為,處於價值衝突的情境,或是挑戰現行法規,較有利於人權教學,教師也會在價值衝突中,採取符合人權的價值,並引導學生建立。教師會以身教、言教教導學生尊重他人權利、負擔義務,並選擇與學生生活相關、價值衝突議題,作為教學案例、運用促進自我反思、與他人互動討論的教學方法,畢竟與學生生活及考試結合,有助達到有效教學。至於人權教育的困境挑戰在於,校園內教師人權素養不一、部分成員缺乏對他人權利之尊重、乃至於制度面實質平等的追求,皆關係境教,也浮現是否應該強調「人權價值高於法安定性」之兩難抉擇。 對此本研究建議:首先在教育體制,人權教育納入師培必修,並以公共審議的精神、正當法律程序檢討修訂政策制度。再者對於教師教學,開發與學生生活結合之案例、以促進自我反思、與他人討論互動的方式,加強教導學生尊重他人權利、負擔責任,運用網路資訊媒體輔助教學,並注意其影響、教材難度以及與考試結合的利弊得失。 期待透過有效的教學,將人權的價值傳遞,讓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都能夠得到保障。
  • Item
    108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與教科書之人權教育內涵分析
    (2020) 游閏皓; Yu, Jun-Hao
    本研究旨在檢視人權教育相關概念與內容於現行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配置及被呈現的方式,並進一步探討其呈現方式,是否且如何呼應108〈公民與社會課綱〉揭示之「探究學習」目標。為達研究目的及因應108課綱之教科書審查情形,本研究選取公民與社會第一、二冊教科書進行量化內容分析與質性文本分析。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以三代人權之分類,檢視人權概念內容於108〈公民與社會課綱〉中的配置,其比例與99〈公民與社會課綱〉相近,以第一代人權概念分配最多。 二、108〈公民與社會課綱〉中,人權相關內容的條目與實質內涵,具有凸顯群體身分、重視勞動與社會安全、關注媒體與社會不平等現象等特色。 三、人權概念內容於現行教科書中的論述特徵,包含:呈現權利推演過程、標舉出不同群體身分、強調國家保障人權責任、凸顯現象背後的結構性因素、使用實例促進理解、訴諸情感而非教條式說理等有助於人權教育目標之特色,但有缺乏新住民群體身分與權益的討論、以及國家侵害人權事例陳述等不足之處。 四、在量化統計方面,各版本教科書中,平均每一課有14則與人權概念有關且具後續探究可能的提問,此數目顯示了教科書期望呼應108〈公民與社會課綱〉探究學習宗旨的企圖。 五、在質性分析方面,教科書中的提問可達致「發展問題,規劃、引導探究」、「使用學科概念與工具」、「評估資料和訊息,使用證據」等三項探究學習構面之目標,但在「與他人分享、交流結論,在知情的前提下採取行動」構面上則較為不足。
  • Item
    案例教學法應用於七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人權教育之行動研究
    (2007) 張儷儀
    本研究旨在進行案例教學法應用於人權教育之行動研究。七年級教材部分單元之人權議題較少,為使人權議題融入教學,研究者針對三個單元採用案例教學策略進行人權教育,並以行動研究之精神不斷反思、改進,以求教師自我成長。研究者先以「人權概念」、「人權教育能力指標」及其核心內涵分析單元之相關人權概念,再依相關人權概念搜尋新聞素材、發展案例。於實施案例教學時則以教室觀察、反思日誌、學生學習單、回饋單、訪談等方式檢視案例教學法之成效。透過不斷反思、修正,使教師不斷成長,讓案例教學應用於人權教育之實施更臻成熟。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翰林版社會領域公民七年級上冊教材所強調的人權議題較少,可以案例教學實施相關人權議題教學,例如單元一「成長的喜悅」可設計「人權核心價值」及「社會權」概念之案例;單元二「甜蜜的家庭」可設計「社會權」及「人身自由權」概念之案例;單元三「學習新天地」可設計「學習權」及「受教權」概念之案例。 二、實施案例教學所面對的問題:1.案例設計費時,對教師教學負擔沈重;2.人權案例問題的設計應能使學生思考人權的核心價值;3.教師引導學生案例問題討論時,容易作價值判斷;4.學生擔心案例討論沒有標準答案;5.案例教學會受到教學時間限制;6.部分學生不願意參與討論某些案例議題。 三、案例教學法的因應對策:1.案例設計可以協同教師及學生設計;2.案例問題的設計要考慮「價值面」及「體制面」;3.教師引導案例問題討論時,避免影響其作特定之價值判斷;4.案例討論之結論應結合課文內容重點;5.案例教學實施人權教育應兼顧授課時數;6.多關注學生分組討論情形。 四、學生對人權觀念的錯誤理解:1.父母有權利決定孩子的生命;2.自由權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3.基本人權是可以拋棄、可以剝奪的。 五、案例教學法實施人權教育的情形: (一)學生對案例教學法實施人權教育的評價方面:1.學生喜歡案例討論的上課方式;2.學生喜歡在課堂上討論完成學習單;3.學生喜歡透過案例討論時事;4.學生喜歡貼近生活的案例;5.教師的案例討論帶領相當重要。 (二)學生對人權的理解方面:1.學生對「人性尊嚴」的理解比較接近「尊重他人」;2.學生普遍重視弱勢者的人權;3.學生瞭解親權的行使以不傷害身體為限;4.學生能了解家暴尋求協助管道,有時更甚於教師所講授;5.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權利必須與他人的受教權相調合。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於將來應用案例教學法進行人權教育的教師提出具體的參考建議。
  • Item
    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人權教育素養與管教行為之相關研究
    (2012) 韓筱玲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教師人權教育素養及其管教行為之關係,瞭解國民中學教師人權教育素養的現況,分析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對人權教育素養及管教行為的影響,並進行教師人權教育素養與管教行為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研究樣本以高雄市公立國民中學617位教師為對象;研究工具為「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人權教育素養與管教行為之相關性調查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PASW Statistics 19統計軟體程式,經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pearman相關分析以檢驗研究假設。 本研究結果主要如下所示: 一、高雄市國中教師人權教育素養良好,以「人權教育態度」向度知覺度最高。 二、高雄市國中教師管教行為現況良好,以「管教方式」與「管教範圍」向度表現最佳。 三、國中教師在人權教育素養上,因「任教年資」、「學校規模」、「擔任職務」、「教育背景」與「進修研習」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國中教師在管教行為上,因「性別」、「任教年資」、「學校規模」、「擔任職務」、「教育背景」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國中教師人權教育素養整體及各向度與管教行為整體及各向度均達顯著正相關。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國民中學教師人權教育素養及其管教行為方面的建議,以供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國民中學教師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人權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活動設計之研究
    (2006) 劉子瑜; Liu, Tzu Yu
    摘要 本研究旨在發展出符合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能力指標之教學活動。為達上述目的,研究者採用個案研究法,並運用文獻分析、觀察、訪談等方式蒐集資料。接著分析資料,將上課、學生訪談錄音檔案加以記錄整理,再根據研究目的挑出重要敘述句或對話內容加以歸納,最後把觀察員的記錄單、學生撰寫的學習單等資料進行多次的閱讀、分類、比較,運用三角檢核的方式,再加上撰寫教師省思札記來控制自我偏見的產生,可大大提昇研究的內在效度,進而掌握整個研究過程的脈絡,以完成最後的研究報告。 本研究內容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三章為研究設計與實施,第四章為人權教育教學活動設計之發展,第五章為教學活動設計之實施與結果分析,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簡言之,本研究有下列幾項發現與結論: 一、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能力指標於各階段的設計缺少連貫性。 二、校園中人權教育的推廣應以融入式教學為主,教師利用學校教材為骨幹,將人權教育的活動融入其中。 三、國中人權教育教學活動設計應以九年一貫課程人權能力指標為依據。 四、教師宜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以達成教學目標。 五、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顯示出「衝突解決」、「權利救濟」、「同理他人」、「理解規則制定」等能力的進步。 六、人權教育教學的困境主要來自於教師、學校、社會各方面。 七、教學的困境需仰賴教師、學校、社會三方面互相配合,才能獲得解決。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對於後續研究者提出具體的參考建議。     
  • Item
    人權教育活動課程教學對國中學生人權態度之影響-以臺北縣一所國中為例
    (2007) 王瓊慧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設計一套人權教育活動課程並在綜合活動領域實施,瞭解實施人權教育活動對國中學生人權態度之影響效果,以做為未來實施人權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臺北縣某國中七年級62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32位學生,控制組30位學生。實驗組接受每週一節,共十四週的人權教育活動課程教學,控制組則接受原綜合活動課程,且皆對實驗組與控制組以研究者自編之人權態度量表同時施予前後測。所得資料皆以t考驗、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並分析學生之「回饋表」、「訪談學生」、「教學日誌」等質性資料,以深入瞭解教學實驗之效果。 根據結果,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實驗組與控制組在人權態度總量表及分量表之統計考驗未達顯著差異,亦即人權教育活動課程教學對實驗組學生人權態度並無顯著影響效果。 二、人權教育活動課程教學不因「性別」、「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而對實驗組學生人權態度有顯著影響效果。 三、實驗組學生對人權教育活動課程評價多為正向。   最後研究者根據結果發現,提出對教學、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做為學校人權教育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案例教學法應用於性別平等、人權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國中公民教材為例
    (2019) 林博寰; Lin, Po-Huan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取徑,以研究者任教的臺北市國中七年級兩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研究過程聚焦於如何將性別平等教育和人權教育融入公民教材中,並以案例教學法施行之。經由研究歷程,本研究獲致下列結論: 壹、實施後結果、發現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一、性別平權教育之案例教學設計實施在七年級上學期是可行的 二、性別平權案例挑選和設計上,盡量越貼近真實社會情境的案例 且存在爭議的情境,效果越好 三、案例學習單問題設計,應考量七年級學生過去的學習經驗,習慣追 求標準答案,故在設計上應循序漸進,先由封閉性問題開始,再加 深到開放性問題設計 四、案例教學實施可能遭遇的困難與問題,及其解決方式與途徑 (一)班級教學時間有限問題,除事先發放學習單當作業外,案例相關補 充資料也可於前一堂課發放供學生預習,並可建立個人和小組加扣 分獎懲制度以管控秩序,妥善利用有限的時間 (二)性別平等、人權案例事件具有社會爭議,於課堂討論存在敏感性問 題,教學者實施前須先評估時局對實施課程可能的影響,並設法因 應之 (三)七年級學生不熟悉案例討論方式,並容易產生過程中的秩序問題, 須事先擬定明確的教學指導語,思考如何引導七年級學生如何進行 案例討論的教學模式,最好能引領全班先示範討論一次 (四)學生重視參與程度與小組責任分配等公平性問題,除教師巡迴外, 可設計有具體指標的「互評表」,讓組員間互相填寫來制衡之 五、案例文本侷限,學生先備知識不足的情況,可於案例討論前一節 課,另外提供其他案例相關資訊連結,以助後續的討論 六、案例學習單提問重疊問題,所以未來設計完後,宜自行擬答,並尋 求其他師生一同擬答,以有效改善學習單設計問題 貳、學生的學習和進步 一、認識社會存在的性別議題,並增強對性別平權理念的了解 二、能覺察並同理他人困境的能力 三、尊重他人、理性討論和自行建構知識的學習 基於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壹、教學方面的建議 一、108新課綱的七上公民教材,適合融入性別平等與人權教育議題 二、七年級上學期課程應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三、教師可尋求他科協同教師共同發展跨學科、領域的素養導向課程 四、案例教學課程實施應建立小組加扣分機制和設計組員分工互評表 五、案例教學課程宜配合適當影音設備並可設計小遊戲評量活動 貳、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性別平權案例教學可嘗試實施在新課綱下的八年級課程 二、未來可研發新的性別平權教學案例,以因應時事法令的變遷
  • Item
    國中公民科落實人權教育現況之研究─以校園人權議題為例
    (2018) 張聖民; Chang, Sheng-Min
    本研究欲探討國中公民科落實人權教育情形,並特別針對「校園人權議題」做深度討論。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針對國中公民第一、四冊教科書進行質性內容分析,同時也針對六名國中公民教師進行深度訪談。希望透過本研究釐清重點包括:第一,人權教育融入教科書中人權法治與校園人權相關章節概況;第二,教師人權教育理念;第三,教師對「校園人權議題」之課程規畫、實踐、與困境;第四,教師對教科書的想法與建議等。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人權教育能力指標融入教科書者,以「1-4-3瞭解法律、制度對人權保障的意義」與「2-4-2認識各種人權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兩者為主。而實際內容確實對法律制度的介紹豐富,亦多有與校園生活連結之處。 二、教科書內容以介紹人權法治知識為主,較少有深度引導人權價值的內容。 三、教科書內容較少提及校園爭議性議題,特別如師生權利衝突之議題。 四、受訪教師皆肯定人權教育,期待能陶冶學生的人權價值並於校園實踐。 五、受訪教師普遍關注自尊尊人、社會參與、合法程序、群體規範等面向的人權教育內容。但對教導學生人權可能產生的師生互動為難有所顧慮。 六、受訪教師規劃「校園人權議題」課程,普遍偏向與學生探討霸凌與性別平等議題,而對於探討「生活管教」層面的議題仍有顧慮。教師教學要點如:舉例說明、引導討論、多元觀點俱陳、深度同理、注意隱私問題。 七、受訪教師針對「校園人權議題」的教學容易遇到的困境包括:談論校園人權議題造成的教師角色兩難、人權理想與實際校園生活的落差、時間不足以致學生學習效果有限、輔助設備不齊全等。 八、受訪教師認為教科書不足之處包括:知識過度填塞不利陶冶人權價值、教師手冊缺乏融入議題說明建議、多元觀點不足、學生權利內涵說明不足。 關鍵字:人權教育、校園人權議題、國中公民教師、國中公民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