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全球公民參與指標建構之研究(2020) 劉金玫; Liu, Jin-Mei本研究旨在建構我國高中生全球公民參與指標,作為瞭解我國高中生全球公民參與能力現況之參考。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經文獻探討整理出高中生全球公民參與之基本構面後,以德懷術研究法,邀請10位專家學者及實務現場之教育人員協助建構我國高中生全球公民參與指標。 研究結果發現:一、我國高中生全球公民參與包含五大構面:「批判及反思的能力」、「對不同觀點及跨文化的理解能力」、「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參與國際志工和國際組織活動」。二、建構我國高中生全球公民參與指標,包含五大基本構面及四十九題我高中學生全球公民參與施測題項,供未來研究者及相關教育機構後續參考。Item 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童軍教育專長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2010) 劉慶餘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童軍教育專長教師的師資培育課程發展情形,藉以瞭解其專業能力的內涵,並建構其專業能力的項目。 為達本研究之目的,本研究以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者先進行文獻的內容分析,並訪談不同級別的畢業系友,了解其接受師資培育課程的經驗,及其對於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童軍教育專長教師專業能力的意見,經研究者彙整上述文獻內容分析與訪談意見後,編製成德懷術第一回問卷初稿,研究者待計劃口試後修正該問卷架構,形成德懷術第一回正式問卷。 本研究採德懷術意見調查,由師資培育單位、童軍教育專長教師、童軍總會或地方童軍會人員、以及課程教學與教育行政專家,共四個類別、二十三位諮詢委員組成德懷術小組。 本研究經過三回合的問卷往返,由諮詢委員書寫意見,逐步達成意見的一致性,建構出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童軍教育專長教師專業能力的內涵與能力項目。 根據文獻的內容分析與訪談的結果發現,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童軍教育專長教師其師資培育課程的發展歷程,依照童軍傳入我國後已近百年的時間序列,可以分做四個階段:(一)1949年,政府遷至台灣以前;(二)1955年,童子軍教育專修科成立後;(三)1968年,公民訓育學系成立後;(四)2002年,公民訓育學系更名為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其中,「公民訓育學系」以1994年,《師資培育法》公布劃分成兩個時期,顯示其師資培育課程的發展由純粹「童軍教育師資培育」走向「師資培育」與「非師資培育」並行的情形。 研究者綜合德懷術的意見調查結果,歸納出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童軍教育專長教師的專業能力內涵有三:(一)「童軍活動」為童軍教育專長教師專業能力的基礎素養;(二)「戶外活動」為其課程能力,包括知識性、技術性、安全、環境等知能;(三)「活動領導」則為教學能力,包括組織、議題融入、活動帶領、創發、教學資源運用、評核等能力;並建構出其專業能力項目共有四十二項。 研究者根據文獻分析、訪談、德懷術調查的研究結果,提出幾點建議:(一)教育行政機關應正視師資需求情況與師資培育問題;(二)台師大需重視其「師資培育」的既有特色,在朝向綜合型大學的發展目標下,強化其獨特而專門的學術研究與教學服務;(三)公領系應優先解決課程師資不均的問題,重新檢視課程,進行內容與科目名稱的調整;(四)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童軍教育專長教師的夥伴應加深、加廣對「童軍」一詞背後的意涵的瞭解,並強化教師同儕間的對話與夥伴關係,在有限的條件下,逐步發展,達到專業能力的提升;(五)國民中學應基於相互尊重的立場,認同教師的專業定位,協助教師的教學事務;(六)地方教育行政機關應加強與地方相關組織的合作關係。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研究者則認為:(一)繼續充實以「童軍」為命題的研究對象與素材;(二)改進本研究在方法與工具上的限制:包括量化方法的廣泛討論和質性研究的深入探究;(三)從更多文獻視野來研究「童軍」;(四)從本研究的發現來進行童軍專業人員課程的建構或是深究能力項目的具體實質內涵。Item 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施測問卷之建構(2011) 郭宜婷我們正身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媒體已經成為溝通行為的重要中介。國中學生是一群十二~十五歲的青少年,亦是未來社會的中堅份子,媒體識讀能力是個人判斷社會環境的重要生活能力之一,更進一步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固。然而,目前國內發展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的施測問卷不足,內容也多良莠不齊, 因此引發研究者建構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的施測問卷。 本研究採文獻探討整理出媒體識讀能力之三大構面,並採用德懷術,共邀請國內十一名不同專長之媒體識讀相關領域人士組成的德懷術專家群(完成三次問卷專家效度調查的專家群共有十一名),並在為期四個月完成來回三次德懷術的匿名討論,形成「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施測問卷」之內涵項目。根據研究發現,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共有三大基本構面:包括「認識媒體」、「訊息解析」、「媒體近用」等三大基本構面。 二、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之內涵項目共四十三題:第一部份,個人基本資料,共七題;第二部份,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共三十六題(其中第一個構面「認識媒體」十二題、第二個構面「訊息解析」十二題、第三個構面「媒體近用」十二題)。 根據本研究過程與結論,研究者針對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施測的實務面及日後研究等提出相關建議,以盡早測量出國中學生的媒體識讀能力,有助培育出具媒體素養的國民,亦可提供未來有興趣的研究者參考,以及政府推動媒體識讀相關政策與課程教材編制的依據。Item 高中學生法治認知問卷之建構(2017) 邵宜康; Shaw, Yi-Kang本研究之目的為建構「高中學生法治認知問卷」。藉由廣泛蒐集資料,探討法治教育所欲達成之目標,以及高中生應具備之法治認知。並依此建構高中生法治認知三大構面向度及二十一項子構面。 本研究使用以文獻探討之基礎,以「修正式德懷術」建構問卷。德懷術專家群由包括高中教師、學者專家、執業律師。共六名專家藉德懷術問卷匿名討論,經三次德懷術問卷實施後建構出「高中學生法治認知問卷」。研究發現呈現如下: 一、 高中學生法治認知分成三大基本構面:(1)公法的基礎概念(2)刑事法基礎概念(3)民事法基礎概念。本研究依此設計問卷共二十二題。 二、 對未來欲設計高中生法治認知問卷者之建議:(1)題目設計更加多元(2)配合學生發展狀況(3)專業查證。 三、 未來研究建議:可增加研究對象,或是以其他研究方法進行進一步研究,例如焦點團體法。此外後續研究者可採用此問卷或自行設計問卷,對全國高中學生進行大規模的實徵性研究。以作為教學設計及政策制定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