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影響科技大學學生持續就讀或中途流失相關因素研究:以北區某科技大學為例(2017) 吳建隆; Wu, Cien-Lu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校園經驗與流失之關係,研究問題包括:(一) 科技大學學生流失的類別與原因為何?(二)科技大學學生個人背景、入學前就學經驗對校園經驗的關係為何?(三)本研究持續就讀與流失學生,在校園經驗的差異性為何?(四)影響科技大學學生流失的因素為何?最後,提出未來在大學校園中如何減少學生流失的建議,提供學校、師生參考。 研究方法以量化為主,質性為輔。量化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以校園經驗為基礎編製問卷,其中個人背景包括性別、就讀年級、家庭經地位、家庭結構、工讀時數、財務需求,入學前就學經驗包括入學方式、高中職類型、高中職科系、高中職畢業成績、高中職畢業班級排名,校園經驗包括學術投入、人際投入、學校滿意度、目標發展承諾。質性研究則針對量化研究不足之處,透過深度訪談加以釐清:(一)休退轉學的主要原因,以及有哪些個人因素影響?(二)在學校內的學習經驗為何?是否遭遇到學習方面困難?是否因為興趣不合造成學習意願低落?高中學習狀況對進入大學的影響?(三)在學校內與同學之間的互動情形與班級氛圍。(四)對學校學習環境與設備的感受? 研究對象為北區某科技大學持續就讀與流失學生,持續就讀組學生分層比例取樣,流失組學生採立意取樣。訪談對象則是依據問卷調查結果,選取 6 位持續就讀的學生以及6位流失學生進行訪談。 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本研究對象學生流失的類別以休學居多,其次為轉學與退學,學生流失主要原因為興趣不合、其次為經濟因素,流失的比例以低年級較高。 二、大學生個人因素及入學前經驗在校園經驗的差異分析發現,性別、年級、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工讀時數、財務需求、高中類型、入學管道、高中職就讀科系、高中職畢業成績、高中職畢業排名均達顯著差異。 三、個人背景、入學前就學經驗對校園經驗的解釋力方面,發現個人背景與入學前就學經驗對於學術投入中的課業學習態度解釋力為19.5%,專業導向學習態度態度的解釋力為 13.4%,學習困難的解釋力17.1%;對於人際投入中的同儕互動與班級氛圍解釋力為10.6%,校園活動參與的解釋力為7.4%;對學校環境與設備滿意度的解釋力為 9.9%;對目標發展與承諾中的目標與興趣發展的解釋力9.3%,學位目標的解釋力5.0%,就讀意願的解釋力15.9%。 四、運用邏輯斯迴歸探討個人背景與校園經驗對於學生流失組與就學組的勝算比,發現學生流失組在低年級、較少參加社團或系學會活動與校園活動、課業學習投入較低、學習困難較高、同儕互動與班級氛圍滿意較低、學校滿意度以及就讀意願較低的情況中比例較高。 五、質性訪談包括學生對於持續就學或流失的看法,結果歸納出六項主題如下: (一)學生高中學經驗與家庭經濟狀況有影響。 (二)班級學習氣氛、師生互動與課業學習態度的影響。 (三)同儕互動關係的影響。 (四)對學校環境主觀知覺之經驗。 (五)學生目標發展與承諾經驗之影響。 (六)對學校認同感強化就學動機。 本研究基於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包括: 一、對學校相關單位之建議:(一)強化新生定向輔導工作,提升就讀意願,減少低年級學生流失;(二)提升學校學習設備,強化學生對學校滿意度與認同感;(三)強化學校環境與景觀之營造;(四)及早篩選學習困難之學生,了解其學習困難因素。(五)將學生流失與學習發展相關研究納入校務研究範圍。 二、教師與行政單位之建議:(一)營造良好班級氛圍,並塑造班級學習氣氛與人際互動;(二)教師強化課堂上與學生互動,提升學生學習態度與目標;(三)關注不同背景學生之困擾與問題。 三、對大學生之建議:(一)積極運用學校資源,降低學習困難;(二)積極參與校園活動,提升人際關係互動;(三)工讀與課業學習之間取得平衡。 四、對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一)加入不同學制以及其他一般大學學生進行比較;(二)增加非自願流失學生的比較;(三)探討學生在校成績對學生流失影響;(四)師生互動關係、學校認同感對學生流失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