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1
Browse
Item 隨大甲媽出遊去:台灣文化慶典活動之參與體驗與社會互動研究(2012) 賴文仁; Andy Wen-jen Lai本研究以旅遊人類學觀點,視文化慶典活動為一種儀式旅遊的社會現象。在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期間,以大甲媽祖遶境路線與空間為田野現場,質性研究為研究派典,現象學思維探究經驗本質,採用民族誌尋找情境脈絡,運用旅遊人類學立場進行論述。研究者以參與觀察者的角色,透過台灣民眾跟隨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過程中,探索參與者的行為樣貌與體驗歷程;和處於當下情境中與他人的社會互動現象;以及對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演變的觀感與看法。 研究者於2008年至2010年連續三年進出田野現場,並以田野札記、錄音、照相及深度訪談作為蒐集田野資料的方式,先以前導性研究得正式訪談5位研究參與者;翌年再進行正式深度訪談,計有27位研究參與者。本研究經田野資料進行歸納與分析,其研究發現為:在個人參與者的體驗歷程方面,分為個人參與者的行為樣貌,以及個人參與者的體驗歷程兩個主要範疇;而對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期間之社會互動觀感方面,分為人際角色的互動體驗,對社會互動的正面觀感,以及對社會互動的負面觀感三個主要範疇;最後,在個人參與者對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之演變觀感方面,分為活動策略推展,順應社會潮流,生活型態變遷,影響參與趨勢,以及核心價值在於持續傳遞台灣人的傳統精神三個主要範疇。 台灣民眾參與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在異於世俗時空的「過渡狀態」中,尋求一種身心靈的存在性意義,以體驗「共睦態」的存在型儀式實踐。這些人在歷經「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的試煉過程後,民眾就可以「心滿意足」的回歸到現實生活社會。另外,個人參與者在這段期間,接觸他人也是會有一番心理的矛盾與掙扎的心路歷程,後來逐漸撇開平日生活及職場的面具,不論社會地位及職業貴賤,所以「卸下心防、放開心胸」,於是「人性本善」的特質就顯露出來。 當然,在這段慶典期間,賓主雙方皆覺察到處於一種暫時性的過渡狀態和身份,這是雙方表達友善行為之最佳交流機會;也是「主人」款待「客人」在神聖世界生活所需,酬謝「客人」替「主人」行道而不求回報。這所謂「非對稱酬庸」之交換概念,唯有在大甲媽祖遶境期間才會存在,過了這段活動期間就不存在了。接著,從個人參與者的觀察角度,對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演變的觀感,發現大甲鎮瀾宮順應社會潮流,活動策略奏效,容易吸引民眾參與;然而,也看出社會生活型態的變遷,多少會影響到民眾參與的趨勢;並且,從參與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中,發現核心價值是持續傳遞台灣人的傳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