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4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8
  • Item
    結合虛擬實境之身體活動訓練對慢性思覺失調症患者之效益探討
    (2019) 楊昱; Yang, Yu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慢性思覺失調症因疾病本身及所需抗精神病藥物之副作用影響,造成患病者多重生、心理機能障礙,包括肢體動作能力下降、認知障礙、動機低落,以致整體身體活動量低、功能性活動參與效能差、肥胖及新陳代謝疾病等問題,進而影響生活品質。因此,如何提升或維持患者健康及生活品質是近年來精神醫療及復健專業人員所關心與重視的。電腦及科技的大幅普及,休閒娛樂的選項中己多出了「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的選擇,此外頭戴式顯示器(HMD)提供虛擬實境遊戲之使用者高度的沉浸感;活動分析結果證實,虛擬實境遊戲具備多重任務的特質;研究者因而合理的假設,參與虛擬境身體活動遊戲,除了因活動量增加所帶來健康改善外,也可能對認知功能有所助益;有限的證據也顯示,虛擬實境不僅能提升病患參與復健治療的動機,也可能有助於提升病患的活動量,但尚未有研究探討使用頭戴式顯示器的虛擬實境遊戲對慢性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效益。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頭戴式顯示器之虛擬實境遊戲介入,對慢性思覺失調症患者之影響,測量虛擬遊戲介入前及介入後,患者在身體功能與結構、活動與參與、環境、個人因素之改變,並與傳統身體活動訓練做比較;同時也初步瞭解患者對此頭戴式顯示虛擬實境之使用舒適性及接受程度。研究結果可作為未來常規應用頭戴式顯示器之虛擬實境遊戲於思覺失調症患者功能復健可行性之參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採隨機分組實驗-對照組前-後測研究設計,招募21名慢性思覺失調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使用頭戴式顯示器虛擬實境遊戲提供身體活動訓練,對照組則進行傳統一般的身體活動訓練,介入時間為一週2次、每次40分鐘、持續訓練十二週,並在訓練前及十二週訓練後分別進行上肢動作功能(積木與盒子測驗)、功能性移動能力(計時起立走測驗)、動態平衡能力(功能性伸臂測驗)、認知功能(彩色路徑描繪測驗)、體適能、一般功能性行為能力(COTE)、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生活品質(QoL)、科技接受度等的評估。所得資料,依資料性質與所要回答問題,採用採用獨立及相依樣本t檢定、卡方檢定、或混合設計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之統計方法,所有統計方法使用套裝統計軟體SPSS 22 for Mac 進行分析,統計顯著性設在 p< .05。 研究結果:兩組受試者在基本資料及前測功能無顯著差異。分析組別、測驗時間對各評估結果參數的影響,發現上肢慣用手操作速度、動態平衡、一般行為部分達顯著交互作用,且實驗組具測驗時間的單純主效果,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認知功能、體適能、生活品質、工作行為、自我效能,達部分的顯著進步,而且實驗組相較於對照組的進步趨勢更為明顯。 結論:不論是進行頭戴式虛擬實境訓練,或是一般傳統的身體活動訓練,對慢性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身、心理功能與功能性行為,都有部份的顯著影響。進行頭戴式虛擬實境訓練,對於患者的慣用手動作功能、動態平衡、一般行為表現,具有較顯著的效果。患者對於此虛擬實境設備的使用上,除了覺得操作需要他人協助之外,在臨場感、娛樂性等都是可以接受的。建議之後的研究可以增加樣本數,或是增加訓練的強度及時間,或是可以選擇更適合的遊戲,以達到訓練目的。
  • Item
    國中全盲生點字代數學習輔具之設計與使用成效評估
    (2019) 嚴光輝; Yen, Kuang-Hui
      本研究旨在設計一套國中全盲生數學代數學習輔具「點字代數學習輔具」,並確認此學習輔具對全盲生代數學習的適用,故本研究目的為:(一)發展一套可讓一般明眼數學老師指導國中全盲生代數課程的「點字代數學習輔具」,以幫助盲生學習數學代數。(二)探究「點字代數學習輔具」對全盲生之可用性。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本研究從文獻探討、確認研究問題與研究目標後,建立三階段的研究流程。第一階段為「點字代數學習輔具」設計與運用,包括:說明代數學習輔具設計的概念與特色,及由研究者檢視本學習輔具在國中盲生代數課程的運用。第二階段由研究者立意取樣邀請一位盲生擔任研究參與者,觀察全盲者使用「點字代數學習輔具」是否能正確的摸讀與操作,本研究進行六次代數教學與評估,評估項目包括:(一)輔具操作性、(二)學習效果。第三階段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七位教師接受訪談,這七位教師為融合教育環境中盲生學習數學之相關的教師,包括視障巡迴教師、視障重點學校之視障資源班老師、一般國中資源班老師、特教助理員,及數學教師三位。研究者以自行設計的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當面訪談,瞭解教師們對盲生運用「點字代數學習輔具」學習代數的看法。   本研究的結論如下:本研究設計的「點字代數學習輔具」經由研究者檢視國中代數課程的運用,及透過盲生實際的操作,盲生能正確的排列出代數算式,對排列的代數式有短期記憶效果,本輔具能實際於代數課程使用。透過教師訪談,有下列結論:(一)本項輔具的功能是建構代數之概念;(二)可幫助盲生與明眼數學老師溝通互動;(三)可幫助一對一的指導,例如,課後由數學老師指導;(四)可協助中途失明的學生在數學點字尚不熟悉時,繼續學習代數;(五)可助盲生瞭解式子中的上下對齊或左右排列的對應關係;(六)可幫助盲生理解數學式,形成心理圖像與形成記憶。研究過程中亦發現:因數學點字的列式方式讓盲生缺乏記憶搜尋功能,而本輔具可幫助盲生創造數學式子之「心理圖像」,有助於理解算式及形成記憶,這是本輔具的另一貢獻。最後,本研究亦針對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後天視障者於不同年齡階段之就業歷程的探究
    (2019) 陳世倧; Chen, Shih-Tsu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後天視障者於不同年齡階段之就業歷程。本研究參與者包含五位大專畢業的後天視障者。五位研究參與者含三位男性、兩位女性,平均年齡39歲。此研究採質性研究的方式進行深入訪談,邀請研究參與者述說其後天視障所遭遇挑戰與其解決方式。 本研究結果發現:後天視障者於不同年齡階段中,經歷青年期就業的角色發展、成年期就業目標調整、中年與老年時期就業目標再次調整。可以綜合出就業歷程所面臨的挑戰為:學習因應視覺退化的生涯、需不斷學習新的電腦技能、家人對於障礙不瞭解、維持職位不易。同時,本研究發現,研究參與者用來克服上述挑戰之策略包含:運用職務再設計服務、善用就業服務、突破視覺障礙限制、抱持積極樂觀態度、家人支持度、持續學習新技能、培養多樣職業能力及設立目標獲得工作成就感。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者提出建議:建立視障者重建服務中心、與企業合作以進行職務再設計、可探究單一職種、長期性深入的研究、適時邀請資深同儕協助心理重建過程、鼓勵視障者發揮專才幫助更多人。最後在文末針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並說明本研究的限制。
  • Item
    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
    (2012) 張詩青; Chang, Shih Ching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瞭解國中資源班身障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情形,以及瞭解不同個人背景(性別、年級、障別、居住地區)與不同家庭環境(家長之社經地位、家長之教養方式)的國中資源班身障學生其生涯自我概念表現之影響。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期有助於輔導國中資源班身障學生朝正向之生涯自我概念發展。為完成前述的目的,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之公立國中資源班為對象,並以「生涯自我概念量表」為研究工具,實施問卷調查,共得325個有效樣本。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來考驗各項假設。 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就整體生涯自我概念而言,總量表各層面的每題平均得分均高於中間值 2.5 分,因此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大多具有清晰的生涯自我概念。 (二)就全量表各層面的比較而言,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自我概念中以生涯能力較為清晰,生涯興趣較為模糊。 (三)就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整體生涯自我概念而言,「性別」、「年 級」、「障別」、「居住地區」在生涯自我概念上無顯著差異。 (四)就「性別」而言,不同性別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自我概念各分量表中皆無達到顯著差異。 (五)就「年級」而言,不同年級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自我概念 各分量表中,在「生涯能力」、「生涯興趣」、「生涯價值」、「生涯認識」沒有顯著差異。但在「生涯抱負」上三年級優於一年級。 (六)就「障別」而言,不同障別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自我概念 各分量表中皆無達到顯著差異。 (七)就「居住地區」而言,不同居住地區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自我概念各分量表中皆無達到顯著差異。 (八)就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整體生涯自我概念而言,「家庭社經地位」在生涯自我概念上無顯著差異,而「父母教養方式」在生涯自我概念上亦無顯著差異。 (九)就「父母教養方式」而言,母親不同教養方式的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價值」量表中達到顯著差異。 (十)以「障礙類別」、「父母教養方式」最能預測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 生生涯自我概念的現況。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師、學校及相關單位未來進一步研究與輔導之參考。
  • Item
    工作自我效能量表之編制及信效度研究
    (2009) 李書棻
    精神障礙者於就業過程中常會因為缺乏自信、恥辱感、人際關係與社會技巧困難等因素,而在就業過程中頻頻受挫。根據台北縣政府94年精神障礙者就業現況與需求調查,已就業的精神障礙者期待政府,在提供職業訓練或就業服務前能夠先幫助精神障礙者提升自我對工作或重返工作之信心。可見精神障礙者在自我心理上對於工作或重返工作之信心仍須給予支持與提升,且透過文獻探討也發現精神障礙者之自我效能確實對其工作表現有顯著之影響。 因此有一完整工作自我效能之量表,針對精神障礙者工作自我效能加以了解,能夠幫助精神障礙就業服務人員了解精神障礙者之工作自我信心狀態及自我在工作上信心不足之處,以便於提供適當之支持與協助。礙於國內未有完整之工作自我效能量表,因此研究者以自我效能為核心概念,修訂國外之「工作自我效能量表」,目的於建立我國之「工作自我效能量表」,並且訪談北部兩家醫院之精神障礙者,共計95位,以檢驗該量表之內部一致性、再測信度、內容效度、建構效度以及同時效度。 研究結果以統計軟體SPSS17.0加以分析,結果如下: 1. 建構效度部分,以因素分析得到「職業準備技巧的信心」、「實際面臨工作及保護自我權益的信心」、「自我了解與社交技巧的信心」以及「求職技巧的信心」四大因素,解釋量達68.8%,顯示本研究量表建構效度佳。 2.各因素之Cronbach’s α值在.90-.94之間具備良好的內部一致性。 3.本研究經過兩週後針對30位個案再次施測各題項相關係數在.98-.99之間,顯示量表有良好的再測信度。 4.同時效度部分「工作自我效能量表」與「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 的相關係數r= .484,可見本研究具有一定之同時效度。 由以上研究結果得知,「工作自我效能量表」應用於精神障礙者之評估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未來的研究建議將此量表應用於不同診斷及障礙類的個案別並建立其信、效度,以增進該量表未來的可用性。
  • Item
    就業中的脊髓損傷者之就業調適歷程探討
    (2010) 吳佩霖
    本研究旨在探討就業中的脊髓損傷者之就業調適歷程探討。研究者以立意取樣方式從某縣脊髓損傷協會中選取三名現職且持續工作一年以上之脊髓損傷工作者參與本研究。三名參與者的年齡介於41歲到50歲,其中兩位為男性、一位女性。 本研究以敘事研究為主,以深入訪談方式收集研究資料,並訪問其他重要他人,同時輔以工作現場觀察、省思日誌及相關文件等方式來進行。此外,也配合電話與電子郵件的方式來收集、確認研究資料。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三位研究參與者的就業調適歷程可以歸納為為六個階段,分別為「受傷前的個人狀況與未來規劃」、「受傷的衝擊」、「就業前調適,邁向生活獨立」、「就業探索」、「就業定向」,以及「對人生影響及未來規劃」等六種敘事脈絡。在就業相關因素方面,研究者發現影響三位研究參與者就業歷程之因素分為「就業動機的產生」、「就業能力的養成」、「就業機會的探索」、「適應力」、「工作調整」,以及「工作對傷者的價值」。 基於本研究之發現,研究者分別給予脊髓損傷者、復健重建專業人員、脊髓損傷者家庭、脊髓損傷者同事一些建議,以期對脊髓損傷者的就業歷程有所助益。
  • Item
    以ICF為架構編製之日常生活量表之信、效度研究
    (2010) 施書驊; Shu-Hua, Shih
    我國於民國96年「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法時,採用了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ICF障礙分類系統之「八大身心功能障礙類別」取代原先由醫師診斷的方式做為身心障礙鑑定之依據。為了因應新法之施行,行政院衛生署委託台北醫學大學進行「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推動計畫」,以發展適合台灣本土的ICF編碼標準以及鑑定工具。其中自我照顧和居家生活部分之對應工具為「日常生活量表」。但由於該量表甫完成,尚未有信、效度之建立,因此本研究之目的為建立該量表之施測者間信度、再測信度以及效標關聯效度。 研究者實際施測中風個案,以檢定「日常生活量表」之施測者間信度以及再測信度,並以「巴氏量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做為效標,考驗「日常生活量表」之效標關聯效度。 研究結果發現「日常生活量表」的施測者間一致性百分比均介於70%-100%之間(Kappa值介於0.449-1);再測信度之一致性百分比介於73.3%-100%之間(Kappa值介於0.571-1),顯示「日常生活量表」有不錯的施測者間信度及再測信度。效標關聯效度部分,「日常生活量表」的自我照護部分,與巴氏量表及工具性日常生活量表均達顯著相關(Speearman相關係數達0.44-0.835)。但居家生活部分的效度表現則較不理想,未達顯著相關。 由以上研究結果得知,「日常生活量表」應用於中風個案之評估具有良好的信度,但居家生活領域部分的題目仍須進行修改。未來的研究建議將此量表應用於不同診斷及障礙類的個案別並建立其信、效度,以增進該量表未來的可用性。
  • Item
    高中職階段教師實施與應用身心障礙學生轉銜評量之研究
    (2011) 楊琇雅; YANG HSIUYA
    本研究以自編之轉銜評量實施與應用問卷,調查高中職階段特教老師實施轉銜評量的方式、參與人員之狀況及其轉銜評量的理念,並探討實施評量的項目與將結果納入IEP/ITP之狀況,同時分析其未評量、未納入IEP/ITP之原因。研究結果顯示轉銜評量的方式與參與人員具多元性,惟任教班別之不同,在各項轉銜評量問題上有不同的作法;教師高度認同轉銜評量的相關理念,但在實際實施上仍有落差。
  • Item
    特教學校高職畢業生運用福利服務之研究
    (2011) 貝仁貴; Pui, Jin-Kui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北部某特殊學校五位畢業生的家長為研究受訪對象。研究者擬從智能障礙畢業生及其家庭的角度,深入瞭解其對福利服務需求與使用的情況,探討其尋求並使用福利服務的歷程,本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一、智能障礙畢業生的需求是非常個別化、全面性、且延續性的。而背負著長期照顧的心理壓力家長,亦期望被同理,並獲得自我充實與專業訓練的機會,同時也能獲得多元轉銜訊息與服務管道。 二、家長普遍認為資源「不足、不均、不符」,相關服務系統間的橫向聯繫亦缺乏一個統整的、主動的服務機制。 三、在子女畢業前早有規劃的家長,會有較充裕的時間來處理子女畢業後的問題。而家長的教育程度、社經地位似乎有助於資源的取得與困難的排除,亦比較希望獲得服務更勝於經費補助。 研究者依據研究的結論提出建議,以作為學校、家長、政府相關單位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視障高中生父母及教師的社會支持之探討
    (2010) 金慧珍; hui-chen Chin
    本研究是以質性研究方法,旨在探討視障高中生父母及教師的社會支持。研究者藉由半結構性引導式訪談題綱及觀察場域記錄及研究者日誌來收集資料。主要研究對象有五位視障高中生,次要受訪者為這些視障高中生的父母及導師。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 視障高中生需要的父母正向的社會支持;一是情緒支持有:感受到被父母接納、從父母那得到安全感、挫折後得到父母的安慰及被父母了解其感受。二是訊息支持有:父母能提供有關視障資料的訊息、父母能提供有關問題解決的策略、父母能提供增進友誼的策略。三是自尊支持有:父母肯定其為家中一份子、父母不吝於稱讚、父母的言詞能提升自尊、父母能尊重其決定。四是實質支持有:父母協助其完成作品、父母能參與其活動、挫折時有父母的陪伴、父母能滿足其生活上當下所需的東西、父母協助其了解新環境的生態。 (二) 視障高中生父母應避免的負向社會支持:喜歡吃食物被父母限制、玩電腦時間被父母控制、父母對其課業的要求、父母與其意見衝突(選擇大學志願、未來出路) (三) 視障高中生需要的教師正向的社會支持:一是情緒支持:知道有困難時可以找導師、挫折時得到導師的安慰、導師能重視其感受。二是訊息支持:導師能提供最新科技輔具資訊、導師能提供入學管道資訊。三是自尊支持:導師主動關心其須要怎樣的協助、導師說話時語氣的善意、導師會詢問其意見。四是實質支持:導師入班宣導、導師能協調同儕間的衝突、導師能在分組時有事先的安排、導師能給予學習上協助。 (四) 視障高中生教師應避免的負向社會支持:對教師講話語氣感到壓力、導師過度的交代同學照顧、導師不太理會他的要求,及導師沒有轉達其需要提供紙本的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