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6
Browse
24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當前科技大學電資領域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2021-07-??) 蕭錫錡; 張仁家; 廖梵儒; 陳狄成; 陳甦彰; Hsi-Chi Hsiao, Jen-Chia Chang, Fan-Ru Liao, Dyi-Cheng Chen, Su-Chang Chen本研究旨在調查科技大學電資領域畢業生所具備之就業力現況,以及在不同背景因素下就業力的排序與差異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科技大學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資料結果以比較平均數與t檢定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畢業生自評就業力現況在中高程度,在個別就業力項目,畢業生自評「同理心」、「忠誠與誠信」及「敬業精神」是大學畢業生最具備的三項就業力,自評最不具備的就業力為「了解複雜社會、組織(公司)和技術體系」、「成本分析的能力」及「電資專業領域的外語能力」。不同的畢業時間對「接受不同觀點的容忍力(如主管、顧客、同儕等)」就業力有顯著差異,代表畢業生認為畢業3年以上後,面對與自己不同觀點的容忍力有降低的現象。Item 企業技術士政策接受模式之研究-論技術性人力資本、敬業態度及職能發展潛力對技術士政策接受度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2021-07-??) 林振雄; 曾壁光; Cheng-Hsiung Lin, Pi-Kuang Tseng研究以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建構企業技術士政策接受模式,透過結構方程模式檢定技術性人力資本、敬業態度、職能發展潛力、技術士政策接受度等四個變項間的假設模式。研究對象係以企業主管為母體,採滾雪球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共獲取231份有效問卷。研究工具採自編問卷,取自相關研究文獻,並獲得信效度考驗通過。研究結果顯示企業主管對於具備技術士證的工作者持正向肯定看法,而敬業態度與職能發展潛力則扮演技術性人力資本和技術士政策接受度間的中介角色。整體企業技術士證政策接受模式通過統計檢定,支持技術士證政策的推動,具備技術士證照的工作者有卓著的貢獻,也獲得企業主管的肯定。Item 科技校院退場後安置學生在校生活適應之量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2021-07-??) 高秋香; 宋修德; Chiu-Hsian Kao, Hsiu-Te Sung近年來,臺灣受到全球化、少子女化及高等教育過度擴充影響,大專校院面臨招生不足及財務困難,2014年兩所科技校院無預警退場,學生面臨轉學問題。本研究以因學校退場接受教育部專案安置學生為研究對象,這些學生在安置學校之生活適應現況如何?有待進一步探討。本研究以自編之問卷調查,探討安置學生在校生活適應情形及學校輔導措施之滿意度。研究結果顯示,安置學生在校生活適應包含五個面向。安置學生在校生活適應情況尚稱正常,其中以學業適應最佳,依次為目標適應、同儕適應及師生適應,相對較低者為情緒適應。其次,對於安置學校滿意度情形屬中上認同,其中對於現在學校的行政輔導措施感到最滿意,對於學分抵免結果滿意度較低。此外,在校生活適應以目標適應及學業適應對滿意度的影響最大。最後,安置學生在校生活適應對滿意度有正向影響。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供學校、行政主管機關及未來研究參考。Item 科技校院第三週期認可制校務評鑑結果後設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2021-07-??) 陳清煌; 黃秀媚; 饒達欽; Ching-Huang Chen, Hsiu-Mei Huang, Dar-Chin Rau本文係探討科技校院第三週期(103-108學年度)首次實施認可制校務評鑑時,各受評學校的評鑑結果之後設分析,了解科技校院採用認可制校務評鑑的情形。採文件分析法探討認可制校務評鑑結果,藉由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所公布評鑑報告書,分析74所科技校院校務評鑑項目紀錄之優點、特色、待改進及建議。資料分析統計後發現:評鑑指標、評鑑結果核定標準及評鑑報告書書寫格式不同年度的標準有差異,受評學校提出申復比例高達42.39%,認可結果報告書紀錄之優點、特色、待改進及建議的正負面意見次數與評鑑結果核定的連結性不一致。建議如下:校務評鑑同一期程的評鑑指標宜採同一規準、認可結果報告書與評鑑結果的一致性宜透明化;對學校的建議:校務研究(IR)單位建置與功能發揮、依PDCA品管持續推動學校自我改善。Item 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關係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2011-08-??) 李介至本研究主要從個人及社會二方面探討幼保系科學生實習經驗及未來工作意願之相關因素。抽樣方法採叢集取樣抽取四所技專院校共408 名幼保系科學生,經堅毅性格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實習經驗調查表及工作意願量表等研究工具之施測,並以結構方程模式及多重樣本分析進行研究模式之評估。研究結果顯示幼保系科學生透過訊息支持有助於實習經驗之獲取,堅毅性格及實習經驗亦有助於學生未來投入幼保工作,不過對實習經驗存在不同情感之學生,將會影響其後之工作意願。本研究結果對於如何提升學生未來從事幼保相關產業將有其助益。Item 我國技術校院學校組織創新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2011-03-??) 陳甦彰; 張仁家; 周春美; 蕭錫錡; 沈建華本研究之目的乃在探討我國技術校院學校組織創新。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是以問卷調查法進行,以國內25所技術校院教師,每校發放15份問卷進行調查。共回收335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9.33%。結果發現技術校院學校組織創新依平均數排序為學生學習面、教學與課程面、教師專業發展面與資源支持面。公立學校在資源支持面的行政管理創新、技術實務創新面明顯的高於私立學校。科技大學在學生學習面、教師專業發展面、教學與課程面的創新行為高於技術學院。經由逐步迴歸分析發現學生學習面行政管理創新、學生學習面技術實務創新、教師專業發展面行政管理創新、教學與課程面技術實務創新、資源支持面行政管理創新、資源支持面技術實務創新六個分向度可以預測技術校院學校組織創新成效,可解釋總變異量為84.4%。本研究根據結果提出相關結論與三項建議,以供後續研究參考。Item 技專院校經濟學課程「經濟人概念」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2011-08-??) 吳政峰; 陳美紀; 李文清經濟教育作為商業教育的重要一環,「經濟學」(economics)更列為商管系所必修之基礎課程。然而,在技職教育體系裡,大學階段所講授之經濟學內容,明顯與高職階段多所重疊、架構亦相互雷同。因此,為避免學生產生重複學習,本研究即根據「認知彈性」(cognitive flexibility)之教學原理,將傳統經濟學之教材模式,改以「經濟人」(economic man)概念之整合模式,以進行教材的重新編撰,並針對技專院校學生進行教學研究。本研究主要透過此一活化創新教學的進行,以改革傳統經濟學之制式教學模式,並達到符合學生學習之目的。Item 高級中學學生科技素養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2011-03-??) 趙志揚; 林永順; 鄭郁霖; 邱紹一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瞭解高級中學學生在科技素養之現況,以做為課程規劃與教學之參考依據。本研究以自編「高級中學學生科技素養問卷」為工具,進行資料蒐集,母群體為全國高級中學學生,抽取其中30 所公私立高級中學,每校50 名學生,共1500 人,有效回收1363 份,有效回收率為90.87%。利用獨立樣本T 考驗、單一樣本T 考驗以及多變量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就整體面向而言男性學生科技素養優於女性學生;公立學校在科技知識與科技態度表現優於私立學校;其中在科技態度方面,中、南部高中學生優於居住在北部之高中學生;而父母社經地位較高之學生科技素養優於父母社經地位較低之學生。因此,本研究建議宜提供更多學習機會與舉辦與科技相關活動,使上述科技素養不足之學生有更多之參與,以接觸更多與科技素養有關情境以培養科技素養,以提昇我國科技競爭力。Item 屏東縣偏遠地區國中技藝教育學程學生學習滿意度與生涯發展後設認知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2011-08-??) 孟祥仁; 陳世盟; 汪祖胤本研究旨在探究國中技藝教育學程的學生學習滿意情形與生涯發展後設認知表現,及其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研究方法係為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則以屏東縣偏遠地區國中選修技藝教育學程在校學生為母群並進行普查。研究發現與結論分述如下:一、泰半學校均採自辦模式;二、偏鄉地區職群選擇性低於非偏鄉學校;三、教育選擇權大部分由學生自主決定而非家長或師長建議;四、偏鄉各校獲得學生高度滿意,無論從課程設計、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與輔導均獲一致肯定;五、學生在生涯發展後設認知表現上獲得明顯的助益,特別是基模知識訓練與自我調整訓練上獲得相對成效;六、學習滿意與生涯發展後設認知兩者互為正向相關且具預測力,其表示國中技藝學程辦學績效將影響到學生對現階段生涯認知及未來生涯進路規劃產生橫斷與縱斷面的影響力。Item 論評鑑政策輪對我國科技大學教師評鑑之啓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2011-03-??) 曾淑惠; 阮淑萍; 陳鎰斌; 劉富美近幾年來學者對評鑑政策有較多的關注,本文運用由Trochim 提出的評鑑政策輪檢視41 所科技大學的教師評鑑政策,結果發現評鑑政策類型關切的議題可重新定義,且有必要新增一項名為「評鑑倫理」的政策類型,同時我國科技大學評鑑政策的內涵也有必要符應評鑑政策輪所提之政策類型,再加以充實或調整。由於大學教師評鑑研究在國內仍屬新的探究領域,本文並提出對教師評鑑政策內涵、促進評鑑結果使用、建立教師評鑑品質與可靠性、以及在實施教師評鑑政策上的啟示,以供學校教師、評鑑政策參與決策者、教育行政主管以及評鑑研究者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