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9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論社會創新及ESG-以新北市政府「reBAG袋袋相傳計畫」為例(2022) 張家嫚; Chang, Ja-Mann摘要 隨著工商業發展,自然環境逐漸被人們破壞及耗損,環境保護成為所重視的議題,2018年行政院社會創新行動方案將2015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作為核心主軸,其中環境保護也是一大面向;而社會創新的意涵中是為用創新方法解決社會問題,為使我們生存的地球能永續生存發展,本研究以社會創新範圍下有關環境保護中的綠色創新及綠色管理面向探討,並結合ESG評鑑指標檢視企業是否能永續經營的評判,據以檢視新北市政府reBAG袋袋相傳計畫是否符合永續發展的目標。 本研究主要使用深度訪談法,並利用ESG指標問卷探索訪談受訪者之意見,探究(一)社會創新及綠色管理與ESG關聯性。(二)在ESG指標下,reBAG袋袋相傳計畫能否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並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訪談上述計畫規劃及執行人員,探究社會創新方案與ESG指標關聯性,並整理訪談內容做出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reBAG計畫與ESG指標中E(環境)、S(社會)有關聯,但與G(治理)較無關聯,係因治理部分涉及委員會獨立性、管理薪酬及財務透明度等,與政府部門計畫較無關聯,無法為衡量指標,另外本研究也對於政府部門方案應符合SDGs永續發展目標及參考ESG問卷指標做出相關建議。關鍵字:ESG、社會創新、綠色管理Item 非營利組織導入公益創投之模式初探—以傳善獎為例(2019) 李和謙; LI, HO-CHIEN非營利組織長期來存在營運與發展困境,而源起於歐美之公益創投其初始目的即在於協助非營利組織的整體性能力建構及發展,而非針對組織單一特定的專案目標與成效,達到提升組織財務績效、降低責信不足、建構組織能力及改善資源分配效率等目的。然公益創投概念於2002年導入我國至今已有17年時間,至今仍缺乏具代表性之公益創投實務案例,尤其運用於非營利組織之發展案例幾乎未見。基此,本文嚐試透過社會企業之「社會創新學派」(The social innovation school of thought)觀點、並以國內傳善獎為例來分析非營利組織導入公益創投的成效與可行性。具體而言,本研究脈絡在透過探究過去公益創投無法導入非營利組織之原因,進而梳理公益創投是否真有助非營利組織健全發展?試圖提出公益創投在台灣非營利組織發展之可行性與做法,在本研究中提出具建設性的結論與核心價值。 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為主要研究方法。深度訪談對象在研究樣本篩選上,採用矽谷社區基金會的公益創投中心(Center for Venture Philanthropy,2004)對公益創投界定應具備的五個關鍵要素條件來篩選,最後篩選出現階段我國最接近公益創投定義之個案進行研究訪談,含蓋三方主要關係人(投資方、中介方、被投資方)。研究方法係以文獻和訪談結果為基礎,依社會創新學派觀點進行交叉比對分析,以達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探索性研究角度討論: (一)我國非營利組織對公益創投概念認知情況?接受程度? (二)我國非營利組織公益創投運作情形?成效為何? (三)非營利組織公益創投之主要關係人三方關係互動為何? (四)我國非營利組織對公益創投的期待與建議為何? 整體而言,從文獻資料與訪談內容分析發現:「我國公益創投發展歷程受政府認知與政策推動影響深遠。」亦即公益創投未導入非營利組織而是運用於社會企業,與當時政府對公益創投的認知及政策方向推動有關。研究同時發現經過十年(2008-2019),國人對於公益創投定義認知普遍仍不熟悉;在『介入與否認知差異』是一項相當重要發現,研究則顯示在有條件下,非營利組織(NPO)並不排斥低介入輔導,甚至期待中介方能帶來更多資源與協助。此外,雖然三方主要關係人對於公益創投認知具落差、運作亦不適應,但卻皆肯定公益創投所帶來的改變與效益,顯示公益創投模式運用於非營利組織發展是有空間及被期待的。Item 非營利組織社會創新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受託管理四個機構為例(2009) 黃惠勤; HUEI-CHIN,HUANG目的-近年來社會企業的理念,在歐美逐漸盛行,相當受到非營利組織的重視與推廣,其中最被廣泛注意的是能夠產生重大改變的社會創新議題,社會創新的重要性在於它超越了傳統對於一般所認為的政府、企業、與第三部門之間界限的限制,所以社會創新可以在任何的領域中發生,如營利性組織、學術界或政策的領域上。本研究旨在於了解社會創新之內涵,及其擴散到其他非營利組織應用之可行性。 研究問題-乃從國內外相關文獻分析,了解社會創新的意涵與發展,並藉由四個文化型的非營利組織個案研究,省視社會創新的價值與重要性,以作為爾後社會創新研究發展,同時給予其他非營利組織參考建議,所以引發本研究以下四個問題:社會創新之浮現背景為何?社會創新之發展現況為何?社會創新之運作成效為何?社會創新在其他非營利組織應用之可行性為何? 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法與三角檢核法為主,研究對象則是二○○八年以後重新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受託管理的四個機構,包括西門紅樓、台北偶戲館、台北國際藝術村、台北當代藝術館,以立意抽樣方法進行半結構式之訪談。訪談大綱主要以內容、過程和授能三個面向去設計訪談問題。訪談過程以錄音為主,紀錄為輔,避免遺漏非口語訊息,分析研究目的。 分析-研究發現四個機構舉辦的活動都滿具有獨特性,並且也兼顧到社會目標的使命,而不論與政府、企業或其他組織的關係,都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也逐漸意識到所屬的社區與自身的發展有緊連的關係,所以滿重視與社區的合作,至於四個機構本身都沒有辦理固定的、長期的教育訓練,但是卻仍鼓勵進修外面的課程研習,並且強調志工培訓這一塊,最後四個機構雖然利用傳統的溝通管道,如開會、寄電子郵件等方式,但自主權與參與度都滿高的。 研究建議-本研究先針對四個機構從內容、過程與授能面向給予建議,同時給予其他非營利組織欲採行社會創新策略,應學習的經驗與其注意的風險,最後提出後續研究建議,以供日後對於此議題有興趣的研究者一個參考方向。Item 社會企業家人格特質之研究:以非營利型為例(2016) 陳瑟芬; Chen, Se-Fen中文摘要 二十世紀末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金融風暴、各國財政危機,許多非營利組織師法企業,以非營利組織商業化與社會創新為主要發展途徑,於是社會企業的浮現轉化了非營利組織的經營型態的思維。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的過程中,社會企業家面臨社會與經濟的雙重底線的衝擊與挑戰,具備何種人格特質的社會企業家,可以成功注入社會企業精神,創新組織發展,帶領企業組織創造嶄新的社會價值? 本研究架構從「環境」、「組織」以及「人」三構面,發展出以下三個研究面向:(一)影響社會企業家創業的外部環境因素。(二)影響社會企家創業的內部組織因素。(三)社會企業家的人格特質。做為了解非營利型社會企業家的人格特質為何。 研究結果發現,影響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的內外部因素,因各個非營利組織背景環境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外部環境因素以政策的推動為主要關鍵因素,內部組織影響因素以領導者為主要因素。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與NEtS人性動力學行為問卷為分析工具,彙整社會企業家主要人格特質為資源整合、創新、堅持度,提供未來有志創立社會企業者,認識自我、選擇職涯時的重要參考指標。 關鍵字:社會企業家、社會企業、社會企業精神、人格特質、社會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