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02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句式、篇章與平行語料庫
    (2006/08-2007/07) 畢永峨
    這個計畫擬利用平行語料庫研究英語特有句式 – it-外置句式(it-extraposition) – 的中文對應,期能增加對中文句式與篇章關係的瞭解。我們的出發點是假設原文的文 義均保留在譯文中,那麼,像it-外置句式這樣英文特有的句式,如何在中文找到對應 – 這包括英譯中及中譯英兩種情況。 It-外置句式是英文語法中彰顯焦點的後置手段之一,但除了後置,這個句式也同 時操弄語義。一方面,(基底句之)主語成分後置成為焦點,另一方面,主句謂語實為說 話人對主語成分內容的看法。當後(外)置發生時,主句謂語主題化 (thematised),塑造 出對於隨後而來之焦點成分解讀的角度。再者,現在主語位置上填了非人的 (impersonal),預期性的(anticipatory) it,而主句謂語所表達的看法的真正來源(即說話 人)就因此被遮掩了。也就是說,(原來主觀的)看法被客觀化了。 It-外置句式在中文沒有一對一的對應句式,而是有好幾種句式與之對應。假設文義 在原文與譯文一樣,只是兩個語言對同一文義的編碼方式不同,我們的問題就是,英 文it-外置句式所傳達的豐富意義,在中文的對應是如何編碼的?首先,在結構上我們 要找出中文對應的詞序,因為文獻已指出中文詞序與訊息結構相關。是否與英文句式 一樣,中文對應句式中焦點主語成分也置於主句謂語之後?若否,那麼訊息焦點在中 文對應句式中是以何種方式編碼,經由什麼手段來傳達?另一方面,我們要找出,主 題化以及客觀化的主句謂語成分在中文對應句式中又是如何傳達的?情態的編碼是否 偏好某些固定語型或詞彙?總之,我們擬從Halliday 功能語法角度(Halliday 1994/1985, Thompson 1996),來探討it-外置句式的經驗功能 (experiential function),人際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與篇章功能 (textual function),是如何在中文對應中,在詞 彙習語,結構語法,與言談篇章等層次上表達的。雖然這是一個專門探討it-外置句式 之中文對應的研究,但我們相信這個研究會幫助我們對中文句式與篇章的一般關係有 進一步的瞭解,特別是句式訊息結構與篇章功能的相關性,以及句式與文體的互選性。 我們對這個跨語言編碼異同問題的研究基本採用Halliday 的功能語法作理論架 構。語料方面,我們會檢視英譯中及中譯英兩種平行語料庫。量與質的研究方法對本 研究同等重要。中文對應結構的各種分類及次分類的分佈及頻率計算是關鍵,但訊息 結構,詞彙習語選擇,以及篇章功能等重要變數則需針對語料逐一進行語言分析。 我們相信這個研究的成果,除了會對一般基礎語言學做出貢獻,也會在翻譯研究, 機器翻譯,英語教學,華語教學等次領域具有應用價值。
  • Item
    口語中句式的使用與結構
    (2004/08-2005/07) 畢永峨
    近年來語料庫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已顯示語言使用的頻率是導致語言結構發生變化的原 因之一. 口語的研究進一步確認, 頻率, 共現, 語音弱化等和言談中使用的詞彙及句式的語 法化有很密切的關係. 這個計畫就是要研究台灣華語會話中高頻詞的共現及語法化的現象. 首先我們以語料庫為本的方式找出在我們口語語料中的高頻詞及常與其共現之份子. 我們選取其中幾個高頻詞作為研究對像, 譬如 「知道」 及其共現組合 「我不知道」, 「你知道 嗎」, 「我也不知道」, 「…知道為什麼…」, 「…怎麼知道…」 等. 這些組合的例子會一一被 檢視, 看有無語音弱化的現象, 弱化到何程度, 頻率如何. 我們也看高頻詞與共現份子 之間是否存在著語法關係, 是何等密切之關係. 語音與語法的分析再兩相對照, 看有否 任何對應關係. 是否語法關係越密切, 語音弱化就越明顯? 若高頻詞正好是多義詞, 是 否語音弱化程度的不同對應了不同的語意? 若高頻詞與數組共現均屬同種語法結構, 是 否語音弱化的程度則無差異? 若有, 是否可由各組使用頻率之不同以及語法化程度之不 同來解釋? 已經步上語法化的組合, 是否高頻詞與共現份子的關係用句式的觀點解釋較 好. 句式是說話雙方常用的言談片段, 預鑄零件, 已是認知及溝通上一個固定的單位. 也就是說, 高頻詞與共現份子的組合併非是在每次言談的當下由語法規則運作而產生出 來的。 這個研究計畫的意義有兩個. 首先, 在描述方面, 這個研究會對台灣華語會話中詞 彙因前後共現頻繁而產生語法語意變化及與其相對應的語音變化作一系統性的分析與 描述. 理論方面, 這個研究也提供台灣華語中的例子, 以支持兩個理論觀點, 即 (1) 詞 彙和語法並非兩個獨立的類別, 它們只是同一現象的兩個極端, (2) 從認知和溝通的角 度來觀察, 語言有很大一部份是依賴 「習慣了的」, 「向來都是這麼說的」 的句式。
  • Item
    量詞與句式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2002-07-01) 畢永峨
    本有探討華語中量詞後面不跟名詞的句式。語料庫調查顯示,V-個-Comp這樣的句式表示”達到一種非比尋常的情況”。這個句式的分析重點在於把補語當成名詞性的成分。量詞凸顯名詞在篇章中地位的功能,以及”個”作為一個沒有語意限制的量詞,這兩者都是”個”後補語可當成名詞成分的機制,也幫助整個句式得到其特定的句式意義。我們的分析點出語報結構中兩項重要的認知基礎:典型與鄰近關係。我們的討論也顯示句型與片語是語言結構的本質,而在認知策略的主導下,語法項類常呈現彈性與不定性。
  • Item
    人、事、物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004-06-01) 畢永峨
    本文從語料庫語言學的角度研究當代台灣華語口語中「人」、「事(情)」、「東西」三個概述名詞的使用。我們專門探討這三個詞與其他語言成分共同出現的情形。我們的調查顯示這三個詞對於指涉的區辨程度各有不同傾向。每個詞在與其他語言成分共同組成習語或半固定句式的程度上也不同。這三個詞的使用也呈現出語言互動如何驅動並強化意義建構的制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