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1 - 5 of 1007
-
Item九十二學年度台師大大一新生閱讀與聽力能力檢定結果及其對大學英語文教學的建議( 2005-01-01)
-
Item從國中英語科基礎學習成就評量看國中生英語學習狀況及英語聽力測驗之可行性( 1993/11/19-20)
-
Item英語能力測驗難度的控管--以臺師大英語會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5-03-01)
-
Item從 Phonics 的觀點探討英語動詞加 ing 的各種規律--兼論相關之屈折詞綴與衍生詞綴( 1996/11/08-10)
-
Item臺語回應訊號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8-10-01)本研究旨在瞭解台語回應信號 (Reactive Tokens) 在會話中的使用情形。本文的語料採自收音機的叩應節目,內容長約兩小時,總共轉寫了 4517 個語調單位,含括 52 位說話者,其中 48 位為男生。初步的分類大致參考 Clancy 等人 1996 年的研究架構。然而在分析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定義上的問題:(一)回應信號並不一定表示說話者都會讓出發言權,有 29% 的說話者並未將發言權交還給主要的說話者。(二)回應信號並非都是肯定的,在某些情境下也可以是否定詞。(三)在決定某個回應信號是否真為回應信號時,其出現的位置似乎比本身的語意更具決定性。(四)若嚴格遵守 Clancy 等人所提的定義,則形式和功能之間會有明顯的衝突,顯然我們需要另一套分類的方法。本研究結果如下:在台語叩應電話交談中,回應信號的出現頻率非常顯著;大約每 3.83 個語調單位就有一個回應信號出現。可見在沒有視覺管道時,台語使用者在交談互動中,其實遠比 Clancy 等人所觀察到的國語使用者要活躍的多。另外回應信號的多少也與溝通的媒介、言談者之間的熟悉度、場合的正式性、話題、溝通的目的和技巧、以及個人風格有關。一般而言,台語使用者傾向將回應信號 (93%) 放在理想中的話輪轉換處 (TRPs) 之後。如果說話者在回應信號之後繼續說話時,我們發現這經常是因為上一個說話者的話輪已經到達了一個高層次的語用結束點 (possible global pragmatic completion 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