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5
Browse
Item 衛三畏的漢語認識歷程(2018) 郭書喜; Kuo, Shu-Shi一八三零年代來華的美國首批新教傳教士,在中國的「廣州制度」下開始他們的傳教事業。面對異文化所需探勘、相互交流的工具,學習漢語因此成為來華傳教士藉以瞭解中國社會的工作之基。作為十九世紀在華最久的傳教士之一,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 1812-1884)對漢語的深刻認識與豐碩的研究成果使其成為美國首位漢學教席。在其出版眾多與中國相關的著作中,以漢語學習書籍與總論性作品《中國總論》為重要的研究產出。然而,過去對於衛三畏的研究多著重於其所編字典,缺乏從他的漢語學習歷程來探討《中國總論》不同版本上的差異。有鑒於衛三畏對漢學的深刻貢獻,本研究透過文本分析探討衛三畏在華的漢語學習歷程,且藉其認識漢語的軌跡來檢視《中國總論》版本差異的背後原因。 研究結果發現,衛三畏除了透過閱讀書籍學習漢語外,更直接地受到地域方言的影響。這在其後編纂的《拾級大成》、《英華韻府歷階》、《英華分韻撮要》與《漢英韻府》中都可以見到他對中國方言的關注。不僅如此,受到中國方言豐富音韻的影響,其漢語研究中出現「重字音、輕語法」的研究特點,這與其重視語言雙向溝通的中心思想如出一轍。至於不同版本的《中國總論》則由於工作身份的轉換、遊歷經驗的增加以及自身對漢語的研究精進,使得在有關漢語知識的引介中有所刪改和增補。本研究透過對衛三畏漢語認識歷程系統性的考察,還原其來華後對漢語不斷認識的歷程,以此為十九世紀漢語研究提供一個可供參照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