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時.光-繪畫創作研究
    (2022) 陳怡年; Chen, Yi-Nien
    本創作研究探討著筆者自2018年至今的創作內容與歷程,以「時‧光」系列為主要討論。筆者藉由陽光的啟發,將其視為不變的精神象徵,系列創作旨在表現光與每個當下時空的交互關係,以及畫面中光的獨特性隱喻和氛圍,「時」指的是當下的現實時空、瞬間;「光」則是陽光、永恆的意象。而「時光」這個名詞亦是代表人生的光陰、時間、心靈風景,和筆者所想傳達的理念契合,透過藝術創作表達「當下即是永恆」的人生觀。論文的撰寫架構共分為五章,摘要如下:第一章:緒論。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內容範疇與方向,以及方法與實踐。第二章:光與色和藝術轉化。為創作學理文獻分析,包含光色理論、哲學參考,以及藝術史上關於外光的研究。第三章:穿越時空的永恆之光。闡述光的歷史與精神之表現,以及陽光意象的建立。第四章:「時‧光系列」的創作實踐。說明創作理念與內容形式,媒材與技法,以及系列作品之解析。第五章:結論。為創作研究之總結與感想。
  • Item
    心靈體驗與水墨畫創作
    (2009) 陳建焜; Chien Kun-Chen
    本研究探討水墨畫的創作,是經由身歷其境體驗的過程,使種種的思緒儲藏於心靈內在的意識,形成水墨畫創作上的元素與豐富性。   心靈的體驗小到自身環境,大到天地萬物間,因為個人覺知的不同,會形成對物象有著不同的價值定義;身處在迥異的現實環境裏,也會形成不同的創作風貌。所以在價值上的認定與創作上的表現,是心靈體驗過程中,會產生與現實互動的思索。人們經過自身與體外物象的遭遇,形成記憶了身歷其境的經驗。文中探討了自由度對於體驗的重要性。以及價值、焦慮、心理作用、停頓與自由的相互關係。並且舉出因為擁有靈性與創造力的自由,才引發的創作表現。   體驗的歷程是人與環境的因緣際會,本文引用佛教思想「一念三千」詮釋人們十種生命境界的傾向,其中「十如是」訴說諸法實相-事物運行的法則軌跡,並且以「三世間」的觀念,道出人與環境的關聯—因為個體環境物種的不同,對環境就有不同的見解。藉由「一念三千」訴說生命的各種可能性,其在心靈體驗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豐富了創作思維的多元性。   水墨畫在繪畫媒材中,有著獨特筆墨精神內涵與表現技法,在中國的宋朝以來扮演著繪畫表現的主流,水墨畫講究意境,文中訴說了藝術境界的美在於心靈的映射,而體驗的過程,即是映照出再現意境的心靈美感;水墨畫創作的泉源,便是在大自然中去進行體驗觀察,呈現出心象或物象的美感與意境。並能運用筆墨的特質將個人生活的時代性展現。水墨畫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轉換創作的內容,同時記錄了創作者個人體驗的足跡。   在創作理念中,舉出寫生的精神,以及象徵、暗喻與心靈再現對於創作的關聯性。在寫生的過程中,闡述直覺是表現造形美感與表現描繪對象的生命活力。象徵是指藉由親身參與來喚醒自我,暗喻是將一種事物轉化成另外一種更豐富更有價值事物的一項技巧。心靈再現即因經驗的累積裡獲得靈光乍現,藉由筆墨紙硯媒材的運用,抒發出體驗環境所汲取的養分,而創作出水墨畫作品。   作品創作以心象與物象兩種元素進行,心象的作品:例如萬象心照、滅生不息,傳達對當代的時空與科技汰舊換新的思索及表現,物象的作品,例如汝即梵、寶來攬勝,在描繪風土民情或大自然美景的展現。運用水墨畫的材質,創作出心象的超現實主義的畫面空間,抑或是以寫生為主體,轉換成心靈再現的物象表現;水墨畫的材質將因創作者的心靈體驗的精神思維過程,而創作出與當代環境呼應的作品,水墨畫精神與形式也對時代進行了描繪。
  • Item
    一種可視的行動軌跡----線性藝術
    (2015) 李邱鈞如; Lee-Chiu, Chun-Ju
    所描繪對象物的選擇,根植於內驅原則。從音樂系背景跨界美術系的心路進程,至對書法和文學的喜好,以線性形式創作為其重要途徑之一。 從五線譜的線條出發,至書法線條,再至油畫創作之線條,逐步解釋客觀元素和主觀表達,援引柏格森及巴赫汀對線條、色彩綿延和主體建構之哲學論述,康丁斯基和荀白克的音樂理論引入繪畫領域,強調視覺構成的純粹性和音樂性,也是引導創作的內在驅力。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創作大可不必有任何外在限制,只要創作者的內在衝動和需求,可以選擇任何合宜的形式來表達,一如「俳句」。 透過內在驅力不斷外化成外在形式,顯然就能成其風格,但是風格並非全部或者都經得起考驗,真心探求的是藝術的內在精神。從線與音樂的主從關係之互換,做為此文本藝術形式呈現的方法,寫實部份以線的形式為主體,有關音樂的部份,則傾向以「綿延」精神為其詮釋方式,物質感性和精神意念的相互轉換過程,是文本和創作產生的關鍵。
  • Item
    水墨畫中『生命與環境的省思』----心靈的關注--創作研究
    (2003) 郭炎煌; Yen-Huang Cuo
    藝術源自於生活,藝術也反應當代社會情感與心靈意識。社會文化、環境和生命的情調三者是互動的關係,透過藝術我們可以去認識社會的本質與脈動,也可以對生命做更深刻的思索與過濾。但自明清以來,在復古風的影響之下,水墨畫的表達已慢慢陷於固定化、公式化,不再是從當下的感受出發,使得藝術已漸漸和生活脫節,成為一種符號的複製而已。 因為環境的快速變遷,使人們在短短一、二百年間,從大自然走進了水泥叢林中,心靈思維與思考模式隨著環境而變異;本來面對面的心靈交流,現今卻依靠冰冷的電腦、手機來溝通,追求科技、快捷、方便,卻犧牲了心靈最真摯的情感與思維。現代社會彼此之間雖然靠得很近,心靈的距離卻很遠;住在一起,鄰居卻不相往來,更顯冷漠與孤寂;交通便利、四通八達,而我們的內心卻越來越不知未來該何去何從?至於政治上兩岸問題究竟如何解套?經濟的不景氣、失業的恐慌、教改政策的載浮載沉、變種病毒的傳播與恐懼、文化的定位與本土性,都影響著島上住民每一天的生活與心靈感受。 所以,盼能透過對此篇研究『生命與環境的省思--’’心靈的關注’’創作研究』,帶給自己對當代社會的再一次面對與思考,找尋生命的定位與出口,更加肯定生命的價值,進而愛護環境、珍惜生命,為生命創造最大的價值。以下便就此次論文的基本架構作一簡述: 第一章 緒論-包括了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方法以及『心靈的關注』創作與研究的關係。 第二章 探討影響中國生命情調的三大思維:敬天的思想、虛靜的老莊思想、以人為本的儒家美學及分析在此影響下我國繪畫展現的各種生命情調。 第三章 著重於分析西方現代藝術思潮的突破與特質,以及現代水墨畫家在受此西方思潮下的省思與探尋,並在思想內涵與形式上所展現的現代生命情調。 第四章 論述『心靈的關注』創作理念與實踐,涉及創作的思想內涵與形式的探討。透過面對當代生活及環境的感受,找尋適合的題材及表現技法、材料與形式,拓展屬於個人的繪畫語言。 第五章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