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關於彰化── 梁人方繪畫創作論述
    (2011) 梁人方
    創作是一種認識與尋找自我的過程,將原本潛藏在內心的想法藉由繪畫創作,表現於畫面之中。筆者在成長、求學時期都居住在台北,到了服役期間有了離開台北,到南台灣長住的生活經驗,即深深的被中南部生活方式、氣候、人文風情吸引著,體認到南台灣是一片理想的生活園地。 本研究希望透過畫筆來為此溫馨奇趣的城鄉,留下一些視覺圖像,做為生活中真實的紀錄。深入採集鄉鎮地方具有特色的相貌,包括人文風情、山川景觀和產業現況等。研究者以理論與創作並重之方式進行,於2008年9月進行至2011年2月,在理論方面是以現象學、詮釋學,為主要研究與探討的方向;在創作方面,將進行「研究取向之視覺藝術創作研究」,師法表現主義畫風、後印象主義之技法,以油畫、壓克力顏料為主要媒材,完成以「關於彰化」為主題之風景繪畫創作作品。希望以此過程,詮釋筆者創作理念之發展與形成,並且透過此創作經驗之呈現與自我評析、省思,將個人執著的主題充分的表現出來。 由於作品創作主題為彰化的風景,期盼能引起鄉土認知與關懷之效果,透過詳述記錄、分析創作過程經驗,或許將有助於他人在類似情境中處理相關藝術問題時之參考。
  • Item
    房、樹、人:藝術治療做為一種藝術表現
    (2020) 吳大有; Wu, Ta-Yu
    過去筆者因難以使用語言文字抒發情緒而引發恐慌發作,尋求專業協助後,發現透過藝術的非語言表達能更順暢,故藝術對筆者來說具有療效。筆者因而對於以表達情感為主軸的表現主義藝術和心理學領域中的藝術治療產生興趣,而開始本創作計劃。 藝術治療有諸多圖像式的心理測驗,「房樹人測驗」(The House-Tree-Person Test)是其中之一,測驗中讓受試者用自由想像畫出房子、樹和人,藉由各個元素的型態、關係分析出受試者的心理狀態。本系列創作挪用了這個測驗的過程,以創作者本人為受試者,繪製以房子、樹和人為主題的畫,將繪畫過程紀錄並交給藝術治療師,藝術治療師再根據這些資料提供專業的詮釋評論。試圖將更多私語言轉換成公語言,讓觀眾能夠進行更多層面的賞析和理解。 研究透過文獻探討和行動研究法的原則進行,文獻資料包括蘇珊・朗格的藝術符號學、藝術治療和藝術的關係、表現性的藝術以及創傷療癒類型的藝術。完成十一件系列作品,以《巴別101》為名稱展出,作品的三個特色:封閉的空間感、表現性的枝葉、創傷的身體,大致合乎房樹人三個元素。對外在而言,本研究處理了心理學和藝術的關係,將被納入心理治療的藝術拉回藝術場域,將藝術性從科學解封;對自己而言,本系列同時是視覺藝術作品也是藝術治療的檔案,藉由展出、和觀眾討論、藝術治療師的詮釋,使筆者能夠更深入表達並了解自己而具有療效。
  • Item
    蛻變.獨白 張文菁創作論述
    (2020) 張文菁; Chang, Wen-Ching
    本次創作研究,探討筆者從過去豐富的人生經驗中蛻變而出,回歸繪畫初衷的心靈鏡像。分為三個系列,第一,「珊瑚的蛻變與聯想」:藉由珊瑚石或咾咕石轉化成為起初的珊瑚蟲,暗喻筆者找回自己;第二,「借喻大地的循環」:由火山、冰裂和四季循環,呈現蛻變的心境:第三,「現實的變異和想像」:將都會光影、夢境片斷和尋常的靜物予以變異,發揮想像的空間,反映人生的體悟。 構圖方面,擷取大自然及現實的元素,構築超現實的圖像,揭露內心的真實。技法上,揮灑音樂化的色彩,透過層層疊疊的打底以及潑灑滴流的手法,呈現心理效應,含有表現主義的精神。 另外,透過單色明暗的透明化畫法,描繪作為主體的珊瑚蟲和人物,企圖打破主體的清晰性,反映自我浸泡在芸芸眾生間,不甚清晰的存在感,但卻有股蓄勢待發的生命力。透明化的表現方式,是筆者隱喻式的獨白。 創作的同時,爬梳黑格爾美學、表現主義及超現實主義的相關文獻,與筆者的創作相互映照。深悟心靈鏡像的繪畫表現,哲思的意味為其中特點,美感形式更是不可或缺。甚至,美感形式應略高於哲思或文學的說明性,方能回歸繪畫藝術的本質,與觀者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