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後結構藝術表達之哲學圖表的美育運用--依據德勒茲的差異與重複理論
    (2019) 謝攸青; Hsieh, Yu-Ching
    本研究基於德勒茲的「差異」與「重複」的理論,建構出後結構藝術表達的哲學圖表以為美育應用。希望強調出藝術必須是基於生命實質內在性意義,其符號的外在表達才能有價值;關心當人作為藝術表達的主體,必須有主體「超越運動」的學習作用,如此才是物質意義昇華為藝術的根本。而這種「運動」能使藝術表達因為主體突破困境的解決問題,而迴響生命現實的共鳴,因而產生一種藝術的力量。因此,這個力量並非憑空的添加之補充物,而是關係著後結構的動性事實如何透過直接藝術語彙表達的議題,即「現實化」的議題。 再者,本研究關注德勒茲觀點中所牽涉到本體論如何掌握差異事物的理想本質之議題,研究者將由此推論當藝術教育上強調尊重差異的原則時,事實上如何堅持與追求生命世界事物理想本質之普同性價值亦是一個相對重要的課題。 主要透過德勒茲《差異與重複》一書之文本研究,本研究將差異與重複理論具體化出三個探索其內涵意義的主軸:「現實化」、「第三方我聯覺與意志」,以及「差異理型的哲學辨證行動」,發現這整個理論系統乃藝術品質追求的核心理論。並且,結合德勒茲另兩部著作《法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與《普魯斯特與符號》,研究發現此一理論系統在這些文本間的高度一致性,而且,後兩本著作更有助於彰顯差異與重複理論中關於「超越運動」與「藝術表達」兩大概念當中原本隱含之意義可以更清楚地被了解。 總之,本研究結構出藝術符號表達的哲學圖表,可做為判定藝術品質與價值的指導方針。它可做為藝術學習上與問題解決之基本研究工具,以幫助人們辨明AI科技時代藝術定義擴張後美感與創造力意義混淆的亂象,了解藝術符號的表達如何作用而幻化成為不同於物質符號的意義。總結而言,本研究的表達也正像一個基於哲學的藝術圖表之展現,提出關於藝術教育之建議。 藝術的創造價值在於是否能反應出問題需要,並有助於問題解決功用的建議之創造。本研究除了建構了美育應用上的哲學圖表,也具體就一個藝術課程實例分析。最後,本論文建議美育應重視此研究所建構的藝術表達之核心意涵,應培養基於發展人文教育所應重視的各種人才,以下乃五項具體的建議:一、應檢視並重視人類文明中值得珍視與發展的藝術理想的本質行為。二、應重視歷史中各種被關注的藝術議題之詮釋與應用方向。三、應重視人文價值本體論的辨證與差異理型的核心意涵。四、主體超越之生命內在性才是物質能昇華為藝術的根本。五、應重視主體「第三方我」聯覺感受力與持續深化學習的意義。
  • Item
    回憶之於藝術創作:不間斷的思緒
    (2019) 陳運亭; Chen, Yun Ting
    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像自己書籍中某一章的新頁面。每個新冒險可以帶來新的可能,新的體驗、新的互動、新的思想、新的想法,並最終獲得新的回憶。 每天創造的經驗都會變成回憶,等碰到某個類似的經驗時會透過記憶想到,提醒自己應該怎麼處理。這些回憶可以幫助我們每天學習和適應各種不同的狀況和環境,應用記憶來學習和辦別不同的語言,了解湯匙、叉子、刀子和筷子之間的區別,以及如何使用它們,或者是讀這句話。 記憶和回憶能讓我們學會建立和管理關係。我們學習如何跟其他人互動與相處。我們也會了解自己對哪些顏色喜歡或討厭。每天的新經驗創造全新的回憶都會幫助我們了解自己。記憶與回憶對於每個人的個性養成很重要,因為會影響我們的成長。 日常生活中的記憶和感覺可以通過創作的藝術來表達。在實際發生過程可能會覺得沒什麼特別,往往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會發覺影響其實是很深的。童年時光的記憶漸漸消失,可是很多小時候的生活都是我們很珍貴的回憶。當然有些回憶可能會讓人想到便覺得痛苦,甚至希望可以忘記。至於對我們影響特別深刻的回憶可能在生活的每一天突然浮現,勾起我們對於事件記憶。 本篇論文主要的內容是研究記憶和回憶對於人,特別是對藝術家的影響,包括其學習、觀察和創作。個人也會分享自身的經驗,以及所創作的作品和應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