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非空非有意象:夏淑慈創作論述(2024) 夏淑慈; Hsia, Shu-Tzu非空非有意象創作係以佛學經典為主,透過創作者根據對佛學經典的理解和解釋,以及對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在佛學中,「空」指的是一切現象的無常、無我,而「有」則指的是現象的表面存在,而創造出具有獨特意涵和象徵的作品。並通過藝術作品傳達深層的哲理和精神啟示。由意而象的創作過程,強調了「空」和「有」之間的互相關係以及超越二元對立的境界。非空非有意象創作融合宗教意識與藝術形式,以視覺詮釋為媒介,運用諸如「符號」、「挪用」等手法及膠彩媒材作為「創作技巧」。非空非有意象創作包括《非空非有系列》及《世間法系列》兩系列作品,係「意」與「象」的交織,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創作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作品深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觀》《唯識》《金剛經》等佛學經典啟發,詮釋空性思想的美學意涵,總的來說,「非空非有」意象創作是一種融合了佛學思想和藝術創作的形式,通過獨特的認知和表達方式,將深奧的哲理和精神價值融入到藝術作品中,啟迪人們的心靈,帶來思想的啟示和情感的共鳴。非空非有意象詮釋空性思想的美學意涵,創作者透過對佛學的智慧深入研究和體悟,將其轉化為藝術作品的靈感源泉。也是說,以佛學中之「非空非有」學理之意象來表述,探索時間與空間的意涵。本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創作文獻與史料分析與探討」;第三章、非空非有意象創作表現分析與探討;第四章、創作形式與內容分析;第五章、結論。經由以上各章節的探討研究架構出自身的創作內涵,經由創作者獨特的認知而創造出來的對於生命和存在的探索和反思。Item 光與色―台灣風景繪畫創作研究(2012) 張泉豐; CHANG,Chuan-Feng本論文以台灣風景中的「光與色」為研究主題,在學理上吸納的中西美學思想和色彩、攝影等理念,並深入探索印象主義等流派的繪畫思想和台灣前輩畫家如何表達對本土景物的關懷。實務創作植基於美感追求上思考生態保護與建設發展之間的關係,並緬懷著往昔美好的鄉土情景,並以客觀創作的角度表達了深刻的土地認同和真實的生活情感。 繪畫創作的內容與形式兩者互為表裡,且互動關係微妙,於創作期間筆者持續思考與調整情感與形式的適切性,以貼近主客觀的感受。在與材料的接觸與對話中作品次第成形,內心隱微的思緒也得以明朗化。作品的時空背景的說明有助於暸解作品的內蘊與外延的意涵,過程中的上色程序、畫面的元素的調控等,思考著能否將所提及的理論思想深化於現今的土地裡,以期綻放出美麗的花朵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