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篆刻線條與質感在平面設計上的應用
    (2006) 張盛權; Chang Sheng-Chuan
    摘要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將印章單獨作為藝術表現的文明。和書法一樣都是附載於漢字線條架構的篆刻藝術,從早期純為實用的銅、玉印等散發出來的厚拙氣息,演變到石章普及後成為文人馳騁於方寸之間的創作天地,在在都展現出其獨特的文化背景與濃厚的視覺感受。只是這麼長久累積下來的藝術成果與創作經驗到現代卻有逐漸式微的現象,如何從中提出其獨有特質與視覺元素,結合現代設計風格以發展新的視覺傳達造形,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本文先從篆刻的創作法式「篆刻三法」出發:篆字的線條化、秩序化與裝飾與排疊等可塑性呈現出漢字的現代造型特色;而純粹以朱白二色線條在方寸之間嚴謹構築的方形結構,則表現出強烈的空間感與中國人的宇宙觀;不同的刀法除了活化、豐富了線條質感之外,更充分表現出奏刀者的情感律動以及創作意識。第三章是從創作工序的角度中探討篆刻的既有條件與特色所在。 篆刻藝術到明清的高度發展源自當時印家「崇古」以及「別求天趣」的審美意識:不論是古玉印的光潔勁挺,或是鑄、鑿銅印的厚重圓潤與結體殘損,都可藉由不同的創作手法展現出質樸的金石氣味;而刻刀在石面運行、擦撞中所產生剝蝕或光潔的質感,則是篆刻線條最為獨特的表現。第四章是從篆刻的質材及質感表現,來尋求古樸厚重的視覺來源。 創作部份的主題為「羅線漢索」,是以佛教羅漢故事作為背景與意象的連結,藉由前文篆刻藝術特質的分析,就十六個現代市井人物進行造型創作實驗,並以系列海報的展出形式呈現。 綜合上述,本研究從中國傳統篆刻藝術的視覺表現出發,從中抽取適用於現代平面設計的視覺元素並以數位手法處理,試圖創造出厚實的韻律、樸質的質感、並且帶有東方獨特色彩的視覺表現。
  • Item
    公辦美展機制下的臺灣篆刻發展研究―以全國美展與省展獲獎作品為例(1971-2006)
    (2019) 蕭凱中; Hsiao, Kai-Chung
    建構臺灣藝術史觀,為目前官方文化政策的重要目標,歷史脈絡的梳理自是首要課題,針對臺灣篆刻發展研究的築基工程,已有大體架構與規模,綜觀目前的相關論著,大致可以分成幾個類形,以人、以史、以譜或者綜合性質的印學研究,前兩者多著重於前輩印人的生涯史與藝術成就,或討論特定時期的篆刻發展與印社活動;後兩者如印譜研究與印學資料庫的建置(如真微印網)。臺灣篆刻從明清時期之淵源作為開端,歷經日治時期的首次萌興,直至戰後渡海印人的傳承方為興盛,在戰後的研究部分,隨著以人、以社團為主的研究陸續發表,脈絡也愈是明朗而清晰,但至今尚未有針對於公辦篆刻獎賽之研究。 公辦美展是為臺灣篆刻發展中重要一環,其制度源自於日治時期,一直是臺灣美術最具權威性的官方肯定途徑,但當時並無篆刻獎項設置,戰後始有定期舉辦(自1971年後之「全國美展」與1985後之「省展」),歷屆以來,透過中央的直接支持與競展機制的不斷完善,儼然成為臺灣篆刻發展的核心舞臺,可由連年展賽的推演,觀察出對於印風、作品形式的影響,以及臺灣印壇的時代現象。因此,著手「公辦美展機制下的臺灣篆刻發展研究」,意義重大。 本論文檢視歷來學術研究,回顧學者從日治時期到戰後的論述,梳理公辦美展篆刻類之沿革,作為基礎,接著深入分析歷來制度之嬗變,著手獲獎作品的形式析探與風格評比。以臺灣篆刻的發展與傳承為經,公辦美展機制與篆刻類獲獎作品為緯,討論機制運行的影響,以及作品印風流變脈絡與時代意義,了解公辦美展對於臺灣印壇的影響力,置諸於臺灣篆刻發展史之中,為官方設置美展之價值定位,以期補充過去較少人關注與整理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