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幻域‧浯洲─金門場域繪畫創作研究
    (2011) 李婉琪; Li Wan-Chi
    本研究旨在探究超現實主義的風格與創作手法,尤其比利時的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 1898-1967)的繪畫語彙,嘗試結合金門在地特色風貌,如戰地遺蹟、閩南古厝、洋樓建築與風獅爺等,繪製筆者所熟悉的家鄉空間場域,進行個人繪畫創作研究。 第一章緒論先說明研究動機,進而提出研究目的,往下界定研究主題與範圍,然後說明研究方法與詳列研究步驟,並將重要名詞加以釋義。 第二章針對超現實主義與金門相關文獻探討創作理念與學理依據。以在地人角度挖掘故鄉對個人創作之影響,分三部份論述:1.浯州歷史遞嬗2.浯州場域風華3.內化的風獅爺信仰。學理依據先探究超現實主義發展脈絡與理念風格,並分析創作手法;下接對於後現代主義多元創作手法的分析。 第三章就創作內容、形式與技法來探究。在創作內容中,分為「戰地奇觀的轉化」與「文化地域的揉和」二面向陳述。創作形式則以「超現實空間」與「複合性物質」來分析。技法上論及超現實主義中寫實描繪的方式,和後現代主義兼容並蓄的挪用與拼貼手法。 第四章就個人創作作品進行解析,分為三方面:戰地遺蹟幻象、人文信仰傳承、自然生態永續。 第五章結論對整體研究作事後評估與檢討,說明待改進部份與可能的進步空間,最末對將來可能的創作研究方向與教學方法提出建議。
  • Item
    存有流離—郭雅倢創作論述
    (2018) 郭雅倢; Kuo, Ya-Chieh
    本文以筆者研究所期間之作品為研究對象,透過後現代社會文化理論爬梳,理解當代人無以名狀的不安、失落與疏離,以及這樣的情緒如何反映在作品上,作為創作的反思與聚焦。 後現代社會文化氛圍對人類心靈造成的失落感為本文探討核心,自碎片化發生的原因以及對整個社會形成的氛圍探討起,進而討論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分化斷裂,以至於當代人的普遍漠然、孤獨、失落以及不滿足。後現代理論的範圍之大、內容之曖昧不明,針對社會氛圍與個人所承受之感,於第二章有詳細的撰寫。 資本制度的普及取代原始共同體,個人得以自團體組織中分化而出,不但富足且自由,人類開始追求自我實現卻也比任何時代都飄搖孤獨—碎片化的歷史使個人的存在莫名而獨立;碎片化的社會組織使個人不再有無堅不摧的認同歸屬,信任與專注也大為降低;碎片化的人際關係使個人的社交需求無法被滿足。人類終於有條件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也形成了異化的個人主義,伴隨著超真實影像的不可追尋以及過度膨脹的消費欲望,使得當代人的深層心靈充斥著孤獨、徒然,個人就如凍結的個體般存在於世,筆者以「存有流離」比喻這樣的狀態。 綜觀西方哲學史,哲學家們不斷論證著生命本質為何,無論存有的內涵如何變動,都指涉了生而為生命的不可再分解或抹去之最基本本質,具有無可動搖之獨立性與絕對性。本文題目使用「存有流離」一詞是借用存有的哲學內涵來標舉當代人精神分裂狀態已危及心靈本質的無可奈何。 在第三章裡,筆者梳理作品的形式與內容之對應,包含疏淡的視覺形式、不完整的人體造型、血肉肌理的經營等,並各自有其對情緒、對社會感受的表達。第四章開始,說明筆者作品藉由於形式上與疏淡美感價值相符合,內容上卻與之背離的衝擊來形塑當代社會下的斷裂、漠然、疏離與孤獨的感性連結。從疏淡的美感形式與其精神價值爬梳起,再說明於作品上如何實踐技術以達成疏淡的視覺效果。最後,筆者於第五章詳細分析個別作品的創作脈絡與實踐,希望透過本文完成個人思緒漩渦的跳脫,進而反思作品,以利於未來更加深化、累積創作。
  • Item
    異化的日常風景—陳國華水墨創作論述
    (2017) 陳國華; Chen, Guo-Hua
    本文係以筆者碩士期間作品為研究對象,此一系列創作內容為反映自身之於環境社會,藉藝術創作為反思批判之途經。如何使個人水墨創作形式與當代問題之意識有所適切地結合與表達,乃筆者研究與實踐之主軸。 文中以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之現況為探討核心,自第二章節之學理基礎,由馬克思異化論談起,經由法蘭克福學派 工具理性批判、文化工業批判,以及布希亞後現代消費社會理論作為引述內容,揭示了在長久以來西方工具理性的失衡發展下,消費文化如何透過文化工業與物慾擬像的宰制,橫厲於當今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形成了人與環境自然的疏離,亦造成精神意識的貧困,並觀照於筆者生活之台灣社會現況作為舉例。在第三章的思想內容及形式表現,則闡述筆者創作思想,經由日常生活的超商飲食、快餐文化等當代語彙說明與學理之關聯,並與個人水墨山水之創作形式結合,建構一個資本主義中異化而荒誕的空間景觀,予以作品喚起觀者反思、批判日常中的異化現況,是為筆者「異化的日常風景」之意義。另一方面,也透過和筆者在創作形式與主題上相關的藝術家作為對照,其中為日本藝術家石田徹也,以及中國藝術家楊泳梁,乃透過脈絡的釐清和比較,進以檢視自身創作之價值。 筆者於第四章則進一步分析筆者系列創作之內容,由「日常景觀」系列以及「經典挪用」系列作品,說明創作實踐與理念之關聯,與個別內容與意涵。最後在結論部分,筆者重申藝術創作者對當代現象的關注態度,與作為社會批判之價值,於未來創作之期許,希冀持續建構、深化個人創作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