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鏡我 擴增實境藝術創作研究(2013) 王文沛本創作研究主要是從自我審視為出發點,藉由對自我鏡像的觀察,來觸動參觀者與自我意識及心靈的重新對話。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雅各•拉岡(Jacques Marie Emile Lacan, 1901-1981)的「論鏡像階段」中所說到:「主體透過自己的鏡像,產生了對自我的認識,確認了自我身體的同一性(杜聲鋒,1997)」。拉岡所指的鏡像不光只是鏡中的影像,他人的存在也是一種鏡像。美國社會學家顧里(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的「鏡中之我」理論中說到,自我是社會的產物。社會就像一面鏡子,他人的眼光形塑了自我(宋鎮照, 1997)。然而這些由他人影響所產生的各種自我鏡像,是一種想像與虛幻的存在,也是一種他者就是自我的誤認。本創作研究中嘗試利用擴增實境技術,將虛擬的影像擴充到參觀者的真實影像之上。以虛擬鏡像的形式去表現與論述這種自我的他者化現象。並嘗試利用Arduino控制板開發互動裝置介面,藉由互動裝置的刺激讓參觀者去參與作品並對自我重新探討。探索及實驗利用擴增實境技術從事互動科技藝術創作的新形式。 本論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研究背景、動機、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及研究架構之探討以及名詞釋義。第二章文獻探討,以拉岡的「鏡像階段」論,探討自我的產生與自我他者化的現象。並以顧里的「鏡中之我」理論,探討社會對自我的影響。從中衍生出本次創作研究之議題探討與分析。接著探討當代科技藝術的定義、發展、特性與案例分析。第三章創作研究,是針對擴增實境技術、互動程式環境與互動裝置介面的探討,以及擴增實境商業應用的案例分析。第四章創作論述,創作理念與形式論述、創作歷程說明、作品說明及展示設計說明。第五章:結論,本研究的主要價值是以科技藝術的形式對自我的議題進行探索。利用擴增實境將虛擬影像擴增到現實影像的形式去表現及陳述自我的本質。並利用互動裝置藝術的形式,使參觀者親身參與作品,讓藝術作品的多重文本意義得到探討與呈現。並期望本創作研究可作為科技藝術創作、藝術教學研究、商業廣告創作,商業互動設計等相關層面上的可行模式之基礎探討。Item 凝視存在-劉雁萍自畫像創作論述(2016) 劉雁萍; Liu, Yen-Ping歷來許多藝術家都畫自畫像,不論表現形式為何,其創作構思多是來自於對身體與意識的感知,然後轉化為藝術語言,傳遞自我的情感。尤其在當代的表現中,更傾向於呈現藝術家自我意識與現實之間的拉鋸。 本研究以「凝視」概念貫穿整個研究內容,首先從探究文藝復興以來,藝術家自畫像的內在意涵著手,以了解藝術家畫自畫像在心理層面上的意義。接著以藝術治療的觀點,來探討藝術家在創作自畫像的過程中,經由不斷凝視自我所產生的積極影響。然後分析他人、創作者、自畫像、觀者之間透過「凝視」的交互作用,所引發的「凝視效應」。 在創作的部分,則是以自畫像為創作主題,透過對自我的凝視,探討自身外在形象與內在意識,並運用油彩、壓克力顏料、炭筆等媒材,以具象,或抽象與具象並融的表現形式,呈現自我的存在狀態。最後還能經由創作歷程中不斷與自我對話,釐清束縛自我的原因,面對自己的陰暗面,超越自我,追求更積極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