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國際文憑中學項目」以概念為本課程設計之研究-以中山女高美術課為例
    (2021) 吳俐璇; Wu, Li-Syuan
    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國際文憑中學項目概念為本課程,在臺灣美術課堂實施歷程與對學生創造力的影響。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以台北市立中山女高某班三十六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九週共十八堂課之教學活動。藉由學生之學習單、寫生、創作的作品、訪談、課程回饋單,以及研究夥伴課程觀察、教師反思日誌等,進行資料分析,以作為概念為本課程之評估與修正,同時找出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概念為本課程設計過程需廣泛蒐集資料,精簡整理過後,設置多樣化情境,形成具有架構性且能引導學生歸納出概念並遷移之課程。 二、教學者須針對學生思考的深度、廣度以及課程適應程度,進行概念與課程細節的調整。 三、概念為本課程對學生創造力的自我認知產生正向影響,而其中反省並概念遷移是對學生創造力產生影響的關鍵。 最後,研究者針對:一、概念為本課程準備注意事項;二、課程細節與概念遷移的引導;三、創作媒材的選擇影響學生想法的呈現;四、友善的課程氣氛營造以及同儕互助,提出建議,以作為後續研究之參酌。
  • Item
    從當代藝術教育統整課程教學探討國小學童創造力表現研究
    (2011) 張家琳; Chia Lin Chang
    本研究為「從當代藝術教育統整課程教學探討學童創造力表現研究」,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國小之二、四、六年級學童,主要的研究目的有三: 一、了解學童在當代藝術教育統整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之反應與回饋。 二、探討不同年級與性別之學童,在當代藝術教育課程教學前、後的創造力表現變化。 三、了解不同年級與性別之學童在當代藝術教育課程教學前、後的創作想法與作品特徵之差異。 研究者透過為期十三週之當代藝術教育統整課程教學之實施,並透過實驗法與內容分析法的研究方法策略,以了解學童在課程實施前、後的發展性表現與變化,在研究實施之後得到主要的三點結論: 一、學童在當代藝術教育統整課程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想像與創作的「可能性」概念連結,從一開始的微弱,到之後的豐富多元,顯示出當代藝術教育統整課程教學,對於學童在創造思維與表現力有明顯之影響。 二、透過量化分析可以發現,當代藝術教育統整課程教學實施之後,三個年級學童的創造力表現皆有所進步,且大部分的創造能力,六年級優於四年級與二年級;四年級也優於二年級。這顯示出三個年級的學童同樣受到當代藝術教育統整課程教學之影響,而表現出優於前測的創造力表現,且六年級受到的影響最大;後測結果,女生學童與男生學童大部分之創造表現能力皆相似,唯「分析批判能力」與「整體表現能力」,女生學童顯著得優於男生學童,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當代藝術教育統整課程教學,對不同性別學童的創造力表現影響差異。 三、從不同年級與性別學童對「一個美好家園」之創作想法與作品構成安排的內容分析可發現,在不同三個年級之低、高分組學童的想法概念表現,後測時已有明顯的拉近。低分組學童在前測時的想法表現,思考較為實際與簡單,想像性與創意性的想法較少出現,但在後測時,其思考表現並不會遜色於高分組學童之想像內容,甚至其創意超過高分組學童之想法,內容上也延伸更多的觸角與概念,不像先前的單一思考面向;在作品的構成安排分析方面發現,除了二年級低分組外,二年級高分組與四、六年級高、低分組之前、後測作品構成安排的特徵大多由「以家園整體環境為中心,家園中的房子是其中的一部分」轉向「以和非現實世界之事物(精靈、天使、糖果屋等)的互動安排為主。在性別分析方面,男、女生學童的創作想法後測,雙方出現最多的思考依舊以「符合個人期望的特殊功能或狀態」的美好家園思考為主,但與女生相較之下,「類似想像中的童話或夢幻國度」的想法反應,女生較多於男生,而男生還是有許多的思考是比較偏重於「可以在家園裡玩樂」的反應;在作品的構成安排分析方面發現,男、女生學童皆由「以家園整體環境為中心,家園中的房子是其中的一部分」轉向「以和非現實世界之事物(精靈、天使、糖果屋等)的互動安排為主,而房子不一定會出現」之特徵。 此外,研究者亦針對本研究之研究發現與結果,提出幾項建議與心得,以供日後涉及此相關議題研究之學者與教師參考之用。
  • Item
    文化對比應用於廣告敘事及視覺修辭的研究
    (2014) 陳世倫; Shih-Lun Chen
    索緒爾( Saussure ) 對現代語言學結構研究至深,首先提出從歷時性移到共時性的觀念,將語言學研究導入符號學領域,建立能指( Signifier )、所指( Signified ) 的二元一位論的符號學基礎。1965年代敘述學者,受符號學、結構主義及形式主義的影響,對敘事作品的敘述、結構、理論,進行組織結構性的科學研究,建立了敘述學的研究體系,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66)認為,敘述學泛指一切帶有敘述性的作品,敘事作品結構分析理論,亦適用於其他非語言或和語言相結合的作品裡,如:電影、漫畫、廣告、設計...等等;本研究嘗試將敘述學的結構理論應用到創新設計方法上的探索。 敘述學探討語文結構對敘事的影響,凱普蘭 (Robert Kaplan) 在五大語族對比修辭 (Contrastive Rhetoric) 的論述中,亦提出類似的見解,凱普蘭把五種語言結構的差異,用五種不同的線條形式表現出來,不同的思維形成截然不同的思維邏輯。本研究採「半結構式訪談法」(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深度採訪五大語族七位專家,探討:English英語族、Semitic 閃米特語族、Oriental 東方語族、Romance拉丁語族與Russian 蘇維埃斯拉夫語族,因地理、歷史、文化、風俗…等因素,造成語言架構的不同,形成各自語言之特色。 鑑於語言結構對敘事造成的影響,本研究進行案例解析,分析樣本係採英國Harvey Nichols高級流行服飾公司,用五種語言設計的傑出系列廣告作研究,分析其將五種語言結構的特色,成功運用到廣告設計的技巧與方法,以應證語言結構轉換成創意方法的可行性。 本研究結論將凱普蘭五大語族論述形式 (Patterns of Written Discourse )應用到五種創意思考形式( Patterns of Design Thinking)裡,並實際用通訊產品為案例執行創意製作,讓每一項創意的構想,出現五種風格不同的結果供選擇,增加創意方法的多元性。本研究結果將可提供於設計課程教學及廣告設計師創作時,打破慣性固著思考,而採語言結構多元的思考模式,激發出更多傑出的設計及敘事作品。
  • Item
    創造思考教學融入電腦動畫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創造力的影響研究
    (2007) 張家琳; Chia-Lin Chang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創造思考教學融入電腦動畫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創造力之影響。以準實驗研究法之「不相等控制組前後測設計」,以臺北市某國小六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童為樣本,安排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控制組,接受為期八週的實驗課程,實驗組接受創造思考教學,控制組則接受一般講述式教學。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為:拓倫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TTCT)甲式、研究者自編的電腦作品共識評量表以及質化資料(包括教學軼事記錄、訪談、課程回饋單、省思單等)。量化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進行;質化資料則以內容分析為主。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在量化分析方面: 1.「創造思考教學融入電腦動畫課程」能有效增進六年級學童在「變通力」、「獨創力」與「精進力」的創造認知能力,而在「流暢力」方面則無顯著差異。 2.「創造思考教學融入電腦動畫課程」能有效增進六年級學童在電腦作品的「創意造型」、「創意內容表現」與「創意整體性表現」的能力,而在「創意色彩配置與變化」與「創意繪圖技巧」方面則無顯著差異。 二、在質化分析方面: 1.「創造思考教學融入電腦動畫課程」有助於學童啟發創意想法與表現,同時能提升其學習意願與興趣。 2.在本教學實驗結束後,實驗組學童對整體課程具有高度肯定與正向回饋。 研究者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教育應用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關鍵字:創造思考教學、電腦動畫、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