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輕度失智者在藝術教育治療之經驗連結(2022) 方心; FANG, HSIN本研究探討二位輕度失智長者個案,在藝術教育治療課程中經驗連結的歷程及內涵,並了解執行課程所遇的挑戰與調整方式。本研究透過個案研究觀察二位輕度失智長者參與14次、每次90分鐘的藝術教育治療課程。課程進行時由照顧者陪伴在側,協助其行動與照護需求。課程結束時與照護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本研究蒐集個案藝術作品、課程紀錄、受督紀錄、訪談逐字稿等資料,以持續比較法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二個個案在本研究的經驗連結變化,個別分為三個階段:惠美阿嬤呈現「抗拒創作到嘗試的初期」、「回憶引發主動性的中期」和「投入拓展意義性的後期」;寶珠阿嬤呈現「主動創作與探索的初期」、「積極以創作表達的中期」和「難以有效統整的後期」。二、個案在藝術教育治療課程的經驗連結內涵,包含三個主題:回憶連結所帶動創作的自主動能、藝術活動促進自我賦能與情感表達、創作提升個案的溝通互動品質等。三、執行課程所遇挑戰包含個案的病程影響認知統整和專注力、個案對創作的焦慮和抗拒反應、個案缺乏與課程素材的連結等。研究者透過鼓勵個案看見參與的意義價值、因應個案差異準備合適的多元性圖像和媒材、持續主動向個案詢問和核對需求等方式,協助失智長者參與。Item 北京中國美術館的特展及其教育意義 —「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案例研究(2021) 王加鑫; Wang, Jia-Xin目前,隨著中國經濟與科技的飛速發展,公共文化事業逐漸受到社會關注。美術館的公共教育職能與社會參與職能變成當下博物館發展的主要議題。自2013年開始,博物館數量不斷擴張,藝術展覽數量也隨之增加。從博物館參訪人次的大幅提升中,可以看出中國的觀展熱度在逐年遞增。公立美術館的主要展覽內容離不開文化政策的發展。早在2013年國家開始大力推廣中國傳統文化,並對博物館的相關展覽工作出臺一系列相關試行辦法。要充分發揮美術館的影響力,重點研究方向應集中在其展覽展示功能與公共文化教育價值的提升。本文選取『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作為研究案例,試圖梳理出相關文化政策的脈絡、探討博物館、美術館在公共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潘天壽的作品在民族文化中的教育意涵。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為綜述研究動機、背景與方法;第二章作為文獻探討,梳理中國外研究情況與相關案例分析對比;第三章為美術館的展覽及其教育意義,重點對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的空間規劃及內容進行簡要概述說明。第四章基於前文理論基礎試探討博物館的文教意義與公共文化職能,以及本文之所以選取潘天壽紀念大展作為研究案例,既是由於潘展的規模之大,亦是由於潘展的參展人數之廣,探索潘展的成功以及潘天壽紀念大展作為美術館展示文化遺產的展覽在活動設置上的教育意義、以及從民族精神、文化的重新回歸的角度探討關於美術館的社會職能中文化認同的問題。第五章為結論綜述,闡述潘天壽紀念大展的成功經驗對其他美術館關於傳統文化傳播及教育的啟示。弘揚中國傳統水墨畫被當作增強民族自信的一部分逐漸受到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地位及對傳統文人的精神內涵的有了不同理解。隨著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生活層面人們對精神物質方面有了更多需求。公立美術館關於弘揚民族自信的展覽變為兩方面,第一展覽內容多以文化遺產為主,第二看重公眾教育與社會認同。也就是說美術館將文化遺產長期、反復曝光在大眾視野下,展示文化遺產增加國民文化認同,還能完善博物館教育體系。通過社會各界的探討分析,在當下的討論熱度中豐富了文化遺產的資源,拓寬了傳統文化的更多發展可能。Item 台灣地區美術館中家庭觀眾導覽資源之研究(2006) 吳冠嫻; Kuanhsien Wu為探討美術館中家庭觀眾導覽資源內涵,並檢視台灣美術館中家庭觀眾的導覽資源,本研究以文建會公佈名稱為「美術館」之藝文單位為研究對象,依美術館所提供之資源物件為依據,篩選出13所台灣美術館進行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與訪談法,分析美術館中針對家庭觀眾所設計的「書面文字形式」的導覽資源內涵,並輔以資源規劃者的訪談,進一步瞭解導覽資源的內容與規劃。本研究之研究工具為美術館家庭觀眾導覽資源分析表與美術館導覽資源規劃者訪談大綱。分析類目包含參觀導引、學習導引、圖文編寫、與印刷品設計,訪談大綱則針對規劃背景、規劃理念、規劃過程等三方面進行探討。 本研究結果發現,美術館家庭觀眾導覽資源應依其參觀動機、需求,透過資源規劃使家庭觀眾的參觀經驗獲得滿足。家庭觀眾的學習並不因為展覽形式與內容而受限,只要透過適當巧妙的規劃,皆可提供適合的家庭觀眾導覽資源。台灣美術館導覽資源較重視展覽活動資訊與展覽知識的提供,缺乏日常需求服務標示與互動學習的規劃,精緻的印刷品設計已是基本條件,但圖文編寫的深度與廣度仍顯不足。台灣美術館家庭觀眾的導覽資源類型可依據學習目的、學習對象、文字敘述、活動設計、印刷品樣式等方面進行分類。其負責規劃單位為教育推廣部門,規劃目的從傳統知識傳授演變成促進參觀經驗,配合的展覽以大型展覽、常態展、館藏為主,規劃過程遭遇有橫向與縱向的困難,而導覽資源的使用成效因美術館教育特質,仍無法獲得明確評量。Item 台北市立美術館親子教育活動規劃與學習策略之研究(2006) 趙慧凡; Chao, Hui-Fan在面對美術教育趨勢更迭之際,美術館成為當代重要的藝術教學場域,肩負起連結藝術與大眾的責任。有鑑於美術館的機構使命與責任,需要進一步檢視的是美術館是否確能針對親子觀眾的特性,規劃適宜的親子教育活動。以及美術館親子教育活動能否發揮親子共同學習的意義,運用妥切的學習策略,並對家庭釋放出善意,提供更多具有吸引力的、生動有趣的教育活動,與更人性化的設施等。 本研究首先要探討美術館親子教育活動規劃的理論依據,並以台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為個案研究場域,藉由訪談、文件分析與觀察等質性研究的方法,分析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規劃之相關要素,包含:活動目的、活動類型、實施歷程、執行者角色及空間情境考量等,以透析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的規劃與活動執行歷程中,所具有之重要意義與親子共同學習內涵。 綜合文獻探討與研究發現,歸納出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的規劃內涵與親子學習策略: 一、影響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形成的因素,包含使命與教育活動宗旨、歷史傳統、相關人員、活動效益與週期等。 二、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的類型與內涵,可包括假日親子活動、親子導覽與資源教室等三類型,並各有不同的親子共同學習內涵。 三、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規劃是無固定模式的動態活動企劃歷程,在實施的運作歷程中需要與活動執行者溝通,也須考量特有的空間情境。 四、以「兒童-活動-父母」關係來探究北美館親子教育活動,呈現從獨立到合作學習間的三種不同親子共同學習內涵的學習策略。 基於前述之結論,研究最末提出包括給活動規劃者、活動教師、參與活動之親子及後續研究等之具體建議,並分享研究省思,以作為檢視與思考的面向。Item 實踐建構式教學的美術館線上課程—以問題導向學習為例(2012) 吳佳蓉; Wu Chia-Jung摘要 本研究,基於對現行國內美術館線上課程,偏重指導式教學的現象,有所困惑,而發展出的行動研究。 研究者本於建構式教學在美術館的教育理論與實體課程,均具有可行性;同時網路具有實踐建構式教學的優勢,因此以問題導向學習為例,試圖在美術館線上課程,實踐建構式教學。基本上,是從理論發展出的行動研究,經過前導性和正式行動教學,最後訪談故宮人員,修正出美術館實務上可行的方案,希望能處理美術館線上課程,偏重指導式教學策略的現象。 本研究的結論 一、國外美術館線上課程的教學策略,也少使用建構式教學,難提供國內美術館線上課程參考 二、在美術館線上課程,實施建構式教學,能提供不同的教學策略和學習觀點,是可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三、「實踐建構式教學的美術館線上課程—以問題導向學習為例」是從前導性行動教學中,發現問題,再修正出更具實踐性的正式行動教學 四、行動教學的成效 (一)Facebook社群網站,適用於實踐建構式教學的美術館線上課程(以問題導向學習為例),但需定期複製資料,供研究使用 (二)透過1、鼓勵學生主動、積極學習的方式;2、引導學生討論的處理方式;3、延遲工作進度的處理方式;引導學生具備問題導向學習的精神 (三)使用問題導向學習策略,注重學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的培養,能減輕教學者傳授跨領域知能的壓力 (四)証實美術館的線上課程,有使用建構式教學的可能性,並且在知識、技能和態度三方面的學習成效,堪稱良好 (五)將學習主導權交給學生,各組學習成果呈現多樣的變化。但學習成果偏重資訊技術的展現,對美術館作品的導覽內容,深度略為不足 (六)驗証此線上課程,可學到相關知能,但可能會偏重學生負責的部分,較難全面理解完成任務所需的知能 (七)本研究以打字進行線上課程,可處理遠距學習的問題,但無法取代面對面教學 五、分享研究成果並訪談實務工作者,提出美術館實務上可行的修正方案 本研究的建議 一、對美術館的建議 (一)建構式學習提供不同於指導式教學的學習觀點,是值得在美術館線上課程,執行的教學策略 (二)科技進步,更容易實施建構式的美術館線上課程,正是轉變的好時機 (三)可以下一循環的修正方案,在實務上實踐建構式的美術館線上課程 (四)可在美術館,舉辦線上教師研習、線上教育活動和館校合作的線上課程,來實行下一個循環修正方案 二、對教學者的建議 (一)從行動教學中,歸納出教學過程的引導方式,可具體提供教學者參考 (二)跨領域的學習方式,不可能具備所有專長,承認自己的不足,教學相長 (三)注意問題導向學習任務的設計,給予較長的學習時間,能讓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完成任務所需的知能 三、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可選擇時空距離更遠的學習者,應更能突顯線上課程的特色 (二)可以視訊溝通做後續研究Item 「學校主導」的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型態之行動研究(2005) 廖敦如; Tun- Ju Liao法國社會學家Bourdieu認為博物館/美術館的學習行為,並非與生俱有,是必須透過教育而產生出來;諸多文獻也證明多數人初次到博物館參觀,多半都是在學校求學的階段,相關學校和博物館關係的理論與模式亦因應而生。而學校和博物館的合作發展,簡稱為「館校合作」,此型態不但是21世紀博物館的發展趨勢,亦是二十一世紀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新典範。 然而館校合作的型態眾多,究竟何種型態適合台灣?本研究利用實地觀察、文件資料蒐集等方式,剖析英國、美國兩國,館校合作的實務案例,評析、比較出「學校主導」的型態,在台灣實施的優勢;並利用「行動研究」的方式具體實踐,透過訪談、觀察、評量等等資料,檢視「學校主導」的合作型態,在台灣實施的優缺點。 以下則簡述本研究目的、結論與建議: 一、本研究目的為: (一)探討與分析「館校合作」的理論基礎與合作內涵。 (二)藉由國外成功模式評介何種合作型態較適合台灣發展。 (三)透過行動研究建構「學校主導」的館校合作型態。 (四)檢視「學校主導」的館校合作型態實施之優缺點。 二、本研究結論為: (一)透過理論與實務的整合,館校合作的實踐有其基本理論和合作內涵 就理論面而言,館校合作的實施,應從社會教育學、博物館教育和藝術教育三個角度來思考。就實務面而言,館校合作的實施,應與學校課程、學校教師、學生需求、學習評量等等面向,有密切的關聯性。 (二)從英美館校合作的案例,評析出「學校主導」的型態在台灣實施的可行性 英國「學校主導」的型態,歸功於國家課程的制定;美國「博物館主導」的型態,歸功於社會教育的優勢;而國內的教育現況,實施「學校主導」的型態,可行性優於「博物館主導」的型態。 (三)教學者可以透過行動研究的歷程和特質,發展「學校主導」的館校合作課程 學校教師可以利用行動研究的歷程「計畫、行動、觀察、反省」等循環,實踐合作教學的步驟。並可以利用行動研究的特質,「提出需求—尋求溝通—建立共識—雙方互動—共同成長」,與館方建立合作關係。 (四)「學校主導」的館校合作,在台灣有其實踐的優勢,其困境則需要制定政策方能解決 「學校主導」的館校合作,在台灣實踐,有其直接效益和潛在效益的優勢,然而實施的困境,則包括直接問題和潛在問題,必須透過政策的制定,方能有效解決。 三、本研究建議為: (一)給教育決策單位的建議 教育決策單位必須透過博物館學者與學校學者,共同制定課程綱要,並研擬相關配套措施。 (二)給博物館單位的建議 館方成立專屬團隊,有計畫分期進行館校合作的個案研究,以建立館方的合作型態。 (三)給學校單位的建議 學校應建立分享制度,鼓勵學校團隊進行館校合作課程的行動研究。 (四)給學校教學者的建議 學校教師的「生存心態」,必須有所重構,方能落實文化實踐。Item 以精神分析結構學的觀點規劃美術館展示設計介面(2005) 曹筱玥新博物館學的概念以「人」為出發點,然而,如何運用展覽的設計,來傳達並完成如是的任務,以及,身處其中的觀眾究竟如何透過參與和觀看的過程,來達成與藝術作品溝通和自我的觀看實踐呢?這些對於觀眾與展示互動的深度思考與探索,是現今的展示理論文獻中付之闕如。 本論文之撰寫,便是設定己身為波特萊爾(Ch. Baudelaire, 1821-1867)筆下的一位「都市漫遊者(The Flaneur in the city),在代表高度文明象徵的美術館中閒逛,並針對其中觀眾邊走邊看、邊逛邊學的參觀行為機制,進行系統性的調查研究;而在文獻分析與實際觀察的雙向交叉比對下,企圖想要了解的是: 一、 觀眾如何解讀美術館空間中的各種訊息? 二、 我們應如何看待觀者所回饋的凝視力量? 三、 因應遊閒者的參觀行為,作為策展人與展示空間設計師,又該如何思考、行動與決策?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論文除了援引現今的展示設計理論操作外,並嘗試以Lacan的精神分析結構學作為理論基礎,除文獻收集之外,透過個案的研究,及其所進行的觀察研究法,來紀錄下觀眾參觀的動線與時間,而後針對所選出的對象,進行深入的探討,歸納出觀眾參觀行為的普同性,藉以打破以往以「物」為主的寫實主義策展論述基調,建構一個以「觀眾」為主體的美術館展示設計模式。 論文方法包括理論與實務,核心架構依序為:(1)展示文本(text)的介面設計(2)展示設計理論與實務觀察(包含前導性研究)(3)鏡像階段與幻視空間(4)觀察研究設計(個案選取:國際現代水墨大展)(5)結果分析與建議 等五大部分。 以下則簡述本研究目的、結論與建議: 一、 本研究目的為: (一)針對現今美術館展示設計中所運用之展示機制作一分析,評定出今後仍需努力的方向。 (二)以精神分析結構學的論述,建構展示設計文本之理論。 (三)根據精神分析結構學的展示論述,透過實際策展與調查研究,分析觀眾參觀行為,並將成果回饋於日後展示設計的具體策略之中。 二、 本研究結論為: (一)透過精神分析結構學的理論,擴充現今展示設計理論中偏重認知的基點,導入情意與態度指標的介入。 在美術館的參觀經驗中,除了個人與藝術品進行互動之外,尚須考量到社會脈絡以及環境脈絡兩大面向;是故要順利讓展示--空間—主體三者的想像認同串接在一起時,便須鏈結拉崗的「鏡像階段」與美術館的「櫥窗展示」,讓觀眾從鏡像階段逐漸走至象徵秩序,從情意態度走向認知。 (二)建立溝通取向的展示製碼策略,應善加使用隱喻手法。 美術館展示文本的製碼原則,不應再是以物件為主的詮釋手法,而必須是從製碼者與觀眾解碼的角度一起出發,將展示文本視為兩者本體之間溝通、辯證、對話的介面;擅用精神分析結構學所強調的隱喻手法,可以使得解碼者(觀眾)有更多連結的機會,促使各項需求得以被滿足,建構溝通取向的展示設計。 (三)研究中顯示生態展示最能隱含諸多刺點,強化觀眾想像力的連結。 從研究統計的結果來作一詮釋,可以發現凹室結構的展示效果優於線形結構,而凹室結構中若融入生態展示,則優於凹室結構的隔間效果,原因在於生態展示最能隱含諸多刺點,強化觀眾想像力的連結。 三、 本研究建議為,共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對於未來研究的期許,二是對於策展計劃者期許。 (一)可以進行的下一: 1.持續的收集數據資料 2.針對現有資料的再分析 3.嘗試不同的展示設計:擴大範本的抽樣與選取 (二)為推動「互動式博物館經驗」繼續努力:1.在製碼的觀念部分,應將展示本身視為是一個帶有訊息意義的符號媒體 2.展示的操作部分,應要追求:(1)需具備展示訊息的描述能力(2)多層面結構的展示訊息(3)掌握載負展示訊息的材料屬性,增強符號的指涉力。 關鍵字:拉崗、都市漫遊者、策展人、精神分析結構學、鏡像階段、象徵秩序、 凹室理論、生態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