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當代潮流藝術的發展研究-游雯迪作品特徵分析
    (2022) 游雯迪; Yu, Wendi
    當下的流行趨勢和大眾消費動向,以藝術的各種形式表現出來,暫且稱為「潮流藝術」。潮流不是固定的某種風格或流派,而是隨著當下流行和發展不斷變化的。從2017年開始,潮流藝術開始大幅度邁進更多人的視野中,原因是嘻哈、潮流、街頭塗鴉、卡漫等文化發展與商業聯名運作下成為潮流文化的關鍵元素之一。所以潮流藝術的作品與商業是緊密相連,風格與題材也追尋著當下時代最熱門、最流行的符號甚至是熟悉又經典的卡漫符號。潮流藝術給予的定義,還沒有成熟的概念和精準的界定。在與商業的相互曖昧關係和自身的模糊界定,因此很多人認為潮流藝術是當代藝術中的偽概念。然而雖然沒有清楚的藝術定位,但大眾甚至藏家們對潮流藝術是有一種信念,形成一種共識,甚至企圖找尋此命題的根源。
  • Item
    當代物質文化與靜物圖像之繪畫研究
    (2012) 王皓諄
    在原始的社會裡面,人類已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好比方說以一隻羊換一把石斧。但是有時候受到交換物資類別的種種限制,則必須另外再尋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彼此接受的物品。最原始的貨幣便從這裡開始。像是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在過去的時空中被作為貨幣被使用過。 而在現代的社會中,我們能視貨幣為一種“物”而這物被呈現一種價值間的交換作用轉化成我們身處世界裡一個重要的原素,藉由這樣物的體現換取了似乎等同價值的生活物件,換而言知它讓我們在社會中與其他人產生了更多的聯系,這樣一個物件的力量深深的影響了現今人們的價值行動及生活狀態,不論食、衣、住、行、育、樂等現代人的各種生活型態,都脫離不了這樣一個物件的影響範圍,物的價值是人們賦予的,所以它不但提供了比使用言語或直接互動更具體也更恆久的方法,更分享了價值活動與生活方式﹔在現代,貨幣促進了交易的繁榮,為文明的社會帶來了貢獻,它不僅提供財富與享受,使我們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甚至為擁有的人帶來勢力、更為其帶來不可思議的力量,也因此金錢它遠遠超越了他原本因該具備的價值性,而被人們永無止盡般的獲取、迷戀著。 本創作研究在探討當代物質文化的貨幣符號在現代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同時也探討靜物圖像在畫面中所呈現的意義,並以現代社會中對於消費文化的產物,如錢幣、紙鈔、紙袋等物件來詮釋筆者對於後現代社會中以金錢為架構的資本主義下,內心的困惑、躁動與不安。
  • Item
    探討文化環境與社會變遷之關係―以西門町為例
    (2006) 李坤山; Kinnie K. S. Lee
    摘要 「西門町」原是日治時期舊街名。歷經百年的時空轉化,在政治、經濟、人口、家庭、教育、交通、文化、全球化等社會變遷因素的影響下,西門町的文化環境,從清末「三市街」(艋舺、大稻埕和城內)之間的自然荒原墳地,經過日本殖民政府的空間改造(艋舺窪地填土計畫及市區改正)而成為文化殖民的娛樂消費空間,及至光復後和中華商場連結以及電影工業的蓬勃發展,而將西門町推展至鼎盛的消費社會。 九十年代,台北商圈東移和拆除中華商場而進入衰退期。1999年底捷運西門站開始營運,大量人潮湧現,地方社群合力推動商圈復甦和地方政府的介入規劃,在原有棋盤式街道的基礎上,設置「行人徒步區」,使西門町擁有消費「東京淺草區」的空間想像,開始邁入以青少年為主的流行商品文化的消費空間。 本研究首先回顧現有的文獻,界定「文化環境」的意涵與案例研究的省思,探討台灣的社會變遷與國家政策,進而探討青少年次文化與流行文化。 其次,分析跨越百年時空的西門町,在清末、日治時期、光復後的文化環境與社會變遷相互作用下,如何將其推展至戰後鼎盛的消費社會。 最後,進行西門町文化環境與社會變遷的現況檢視,提出對西門町文化環境有關的自然、人文、文化與社會面向的關懷,並進一步探討西門町的流行文化空間與消費社會景觀,以及在社會變遷與文化環境的相互作用下,青少年流行商品文化的消費景觀,如何變成西門町獨特的空間地景。 從以上逐步推展的局部研究,獲致研究的成果:(1)文化環境與社會變遷是相互作用的,社會變遷會賦予西門町不同時期的空間意涵,而文化環境的活化與轉化也會影響到社會變遷。(2)西門町的文化環境在社會變遷的催化下,從清末三市街的折衝空間,經過日治時期文化環境的營造而成為文化殖民的娛樂消費空間,至光復後,因政治與經濟變遷而形成消費社會。(3)西門町的空間文化,呈現以「青少年次文化」為主的流行文化消費空間,其中包括:身體和性的流行文化、大眾傳播媒體的娛樂化、自我身體認同的紋身美學和整型美學、街頭塗鴉文化的異國風情消費、歐美日韓電影文化殖民的空間消費等。(4)青少年對於西門町的空間消費,除了經由流行商品消費以滿足「符號消費」和「階級消費」外,最具特色的就是將西門町當成嘉年華會場和消磨青春歲月的走街秀場,使西門町建構成消費台北城市的空間地景。(5)西門町空間的消費文化,除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消費景觀外,還包括:家庭親情社會儀式的實踐空間、老年社群的消費文化空間以及傳統漢人社群的廟會文化空間等的多元文化景觀。 關鍵字:西門町、文化環境、社會變遷、全球化、本土化、消費、地景、次文化
  • Item
    所有格關係理論:布希亞《物體系》研究
    (2018) 邱廷浩; Chiou, Ting-Hao
    本論文主要研究對象是布希亞《物體系》一書,企圖揭開《物體系》文本中布希亞特殊的「所有格關係」思考方式。本研究內容共分成四個部分,分別針對《物體系》文本的四個章節進行深入地分析與探討:第一部分,對應的是《物體系》第一章〈功能性系統或客觀論述〉,從中發現了布希亞於其中實踐了人類與物品之間「間接」的所有格關係;第二部分,是針對《物體系》第二章〈非功能物系統或主觀論述〉的分析,文本中顯示了人類主動投射情感予物並建立「主觀情感」的所有格關係;第三部分《物體系》的〈後設及功能失調體系:新奇的小發明和機器人〉中,布希亞描繪了物品技術層面的意識形態問題,指出人與物品之間不斷生產「精神強迫的所有格關係」;第四部分,指向了《物體系》最後一章〈物品及消費的社會-意識形態體系〉,內容揭示了現代文化社會體系其實就是建立在「否定所有格關係」的創造與彌補的循環中。研究亦發現,布希亞的《物體系》,其主要對於物品的關注焦點在於「功能性」這一層特殊意義,是對於物品知識上十分特殊的思考模式;此外,布希亞在書中所示範的這些所有格關係建立程序,雖表面上指向了消費社會的文化體系,卻在在體現了布希亞對於結構主義符號學、馬克思主義或傳統哲學思想理論的超越,是一個極富創造力、獨特非常的物品社會認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