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建構多元文明-透過電腦圖像合成及後現代思維之水彩創作(2004) 林冠君1 藝術社會學家認為「藝術是社會現象的反映」,後現代從現代的「進步主義」 歷史思維跳脫,展現「由出世到入世」的社會文化關懷,藝術「原創性」被「挪 用」的手法質疑-傳統與既有圖像被重新使用。「拼湊」成了加工方法。回歸具 象的形式,隱藏著當代生活的「寓言」。而多元主義與多元文化思潮當道,加上 科技媒體發達衝擊,造成後現代藝術在主題、題材、形式、技法等,呈現複合的 領域及折衷、多樣的面貌。「多元」成為後現代藝術的必然。 本論文主題為「建構多元文明-透過電腦圖像合成及後現代思維之水彩創 作」。以水彩、電腦跨領域結合的創作模式-運用數位資料與技術來「挪用」古 今多元的「擬像」,協助水彩草圖構成及表現科技衝擊藝術與生活的現象。並以 純粹水彩的表現及藉作品的「寓言性」來表現個人內在想法。讚美人類文明的成 就及尊重社會多元文化,此外並省思新科技的利弊得失。文中試圖釐清後現代藝 術的思維,並以個人此階段水彩創作印證之,以下並就論文架構摘要如下: 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方法及主題名詞釋義。第二章釐清現代 與後現代特質與範圍,以文獻比較從歷史情境、藝術觀念、繪畫形式、內容等轉 變說明後現代多元的必然,並整理媒體與藝術互動現象,作為創作模式跨領域合 作的先例研究;第三章檢視水彩從傳統到創新-以形式、技法、美學等印證多元 化現象及返回傳統、返回文化的趨勢,並抽樣藝術家作品佐證之。第四章詳述個 人主題、形式、手法、內容等創作理念,及水彩、電腦結合創作歷程,並紀錄歸 納、省思自我藝術表現應兼備形式與內涵兩點。而以創作作品說明印證理論,傳 達個人社會文化心理層關懷。第五章回顧與前瞻,省思在創作自由中,更應秉真 誠的態度,「觀念」與「表現」並重,尋求個人未來水彩藝術創作的突破。Item 雨 調–城市雨景繪畫創作研究(2014) 林經哲; Ching-Che Lin本創作研究是以「雨」、「城市」兩者來作為主要的創作架構,以筆者成長的臺北為出發點,雨為軸心,並探討兩者間的關係及影響。多雨的天氣,會帶給繪畫發展什麼樣的影響,以及創作者會如何詮釋這樣的氣候,都是本研究的重點。本文涵蓋藝術史、藝術社會學等學理基礎,以及對筆者所產生的影響及啟發。作品部分則著重於本身的內容與形式,以及相關技法研究。 此論文架構分為六個章節及圖錄,摘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創作研究題材的選擇和媒材選擇之動機、目的,再敘述研究範圍及方法。 第二章為「學理基礎與文獻資料」,該章以研究臺灣早期水彩畫家對於「水氣」作品的手法及意念,另外也以藝術社會學的角度和方法探討早期東西方的雨景作品,藉此深入了解當時社會背景對於藝術家及作品所產生的影響。 第三章為「創作理念」,分析作品表面之下要傳達的理念。探討作品中「雨」、「城市」、「人」三者間所產生的關係和意象,以及筆者在這時代之中對於這三者所感受的現象、以及思考的問題。 第四章為「創作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該章節以整個系列創作的角度說明作品中包含的內容、元素,再說明透過何種表現形式、手法,以及筆者如何使用水彩來將意念轉化為創作。 第五章為「作品解說」,其重點在敘述筆者雨景畫之創作背景及過程,共二十件水彩作品,分別陳述每件作品之故事背景,再逐一分析每件作品之構圖、色彩和技巧。 第六章為「結論」,該章將此四年研究之成果作一總結及心得,期望將來在創作上能有更為精進的表現或突破。Item 水彩‧墨韻─劉庭豪繪畫創作研究(2013) 劉庭豪二十一世紀高科技的發展快速而短暫,便利的交通、網路資訊打破了時空次序,開放性的全球世界觀,使全球的政治、經濟、價值觀、文化,在商業活動主導下,出現趨於一致的現象。因此,對各國而言,本土自主性的捍衛和文化的保護及傳承顯得格外重要。 體現在藝術上,筆者以為有必要將自身文化特點透過作品彰顯出來,於是筆者思索將東西方美學的元素融合為一運用至創作中,在西方媒材的框架中發揚東方藝術之特質,而「以慣用的西方媒材表現出東方氣質」便成為筆者近來創作時所關切的課題,也試圖從中找尋更多東西方藝術相互對話之可能性。 為了充分發揮個性並直接傳達情緒心念,筆者選擇抽象繪畫作為創作主題,因而在學理基礎方面,筆者先討論中西抽象繪畫思維的形成,試圖由中國繪畫和理論思想中,特別在自然觀上,探索中西抽象繪畫在內涵和形式上可融會之處。 了解東西抽象繪畫觀點後,從本次創作主題「心象」出發,結合中西抽象繪畫觀點,將創作理念分為人與自然、人與意境、人與心象三部分說明。從人與自然的觀照,明白「天人合一」的道理、自然與生命和諧共存的關係,經由不同視角觀看、解構或重構景象,讓空間得以延展,表達意境,並使用直覺捕捉最飽和、生動的心象。 根據上述理念的建構,作品實踐以水彩模擬水墨效果的方式表現,透過驗証水分流動撞擊的技法,感受自然的脈動並與之結合,藉此探索藝術意涵,豐富個人精神層次,造就自然與人文間相互依存、對應的語境,發展新的繪畫風格。Item 水彩風景畫技法研究-以台北縣風景為例(2008) 麥仕能; Mak Sze Nang台北縣腹地廣闊,秀麗山川比比皆是,然這些年來因為發展觀光興盛、交通便捷,致使每逢假日各風景區都人潮蜂擁,許多自然景觀都因未能及時維護而遭致破壞、生態受損、山河變色甚為可惜。筆者雖非土生卻是土長,在台北縣生活二十多年,以關懷的心為出發,用認真的態度去創作,期能喚起大家對環保的關心和公共道德的倡導,共同維護和保有這些天然生態資源,把無限風光留給子孫。 筆者水彩繪畫創作多年,希望藉此機會嘗試運用各種技法來表現北縣美麗風光,期盼經此研究後,就創作而言,無論在繪畫技巧或觀念的建立都能有更精進、創新的體悟和嘗試,開拓一條創作的新路,也衷心期待觀者能與筆者產生共鳴。Item 「溫故・究新」—陳柏瑞繪畫創作研究(2017) 陳柏瑞; Chen, Po-Ruei此創作研究命名為《溫故.究新》,起因於筆者看到不重視歷史文化資產保存的社會現象,引發想要利用水彩畫為老屋子紀錄的創作動機。在研究過程中發現自己喜歡老屋的真正原因來自童年短暫居住經驗,老房子是理解地方歷史脈絡的重要場所,能夠豐富城市面貌,同時也保存時代的生活記憶。 藉由色彩學、台灣水彩史料與建築常識、心理等學理基礎建構,增加自信心也豐富了創作語彙,更能清楚理解台灣古建築文化並發展適合的作品形式與內容。在經典老屋與台灣老窗花系列創作中,筆者以簡樸而不失活潑之色調結合老屋元素,發揮創作者想像力、抒發自己對於老屋的感受。Item 具象繪畫創作理念與實踐(自然與文明──世紀末交響詩系列水彩畫創作)簡忠威; CHIEN CHUNG-WEI本論文主要是以筆者對具象畫創作的理念,以及實際創作的心得,分別以"理念"及"實踐"兩部份加以論述。在第一部份的理念篇當中,主要探討筆者對具象繪畫創作要素之觀念,以及對素描的看法。第二部份的實踐篇當中,以實際的創作"自然與文明--世紀末交響詩"系列創作來印證理念,分別從創作動機、構成及表現技法加以介紹,最後則分別從十件系列水彩作品中,做一簡單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