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非空非有意象:夏淑慈創作論述
    (2024) 夏淑慈; Hsia, Shu-Tzu
    非空非有意象創作係以佛學經典為主,透過創作者根據對佛學經典的理解和解釋,以及對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在佛學中,「空」指的是一切現象的無常、無我,而「有」則指的是現象的表面存在,而創造出具有獨特意涵和象徵的作品。並通過藝術作品傳達深層的哲理和精神啟示。由意而象的創作過程,強調了「空」和「有」之間的互相關係以及超越二元對立的境界。非空非有意象創作融合宗教意識與藝術形式,以視覺詮釋為媒介,運用諸如「符號」、「挪用」等手法及膠彩媒材作為「創作技巧」。非空非有意象創作包括《非空非有系列》及《世間法系列》兩系列作品,係「意」與「象」的交織,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創作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作品深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觀》《唯識》《金剛經》等佛學經典啟發,詮釋空性思想的美學意涵,總的來說,「非空非有」意象創作是一種融合了佛學思想和藝術創作的形式,通過獨特的認知和表達方式,將深奧的哲理和精神價值融入到藝術作品中,啟迪人們的心靈,帶來思想的啟示和情感的共鳴。非空非有意象詮釋空性思想的美學意涵,創作者透過對佛學的智慧深入研究和體悟,將其轉化為藝術作品的靈感源泉。也是說,以佛學中之「非空非有」學理之意象來表述,探索時間與空間的意涵。本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創作文獻與史料分析與探討」;第三章、非空非有意象創作表現分析與探討;第四章、創作形式與內容分析;第五章、結論。經由以上各章節的探討研究架構出自身的創作內涵,經由創作者獨特的認知而創造出來的對於生命和存在的探索和反思。
  • Item
    胡朝景「自然而然」系列作品發表暨創作論述
    (2009) 胡朝景
    本研究以筆者的「自然而然」創作研究為主軸,內容包含「人」、「自然」、「表象與本質」的精神性探索,並針對筆者作品的創作過程分別依技法與內容兩方面加以分析。此外,於本研究過程中亦輔以兩個相關研究,包括:「塞尚《水浴圖》精神探究」與「裘利恩˙杜普雷《餵食時刻》臨摹研究」。 依此架構,本文以「創作與理論」作為起點,文中探討創作與理論之間的關係。次為「筆者的創作回顧」,針對筆者創作歷程加以分析,並例舉作品檢討問題與困境。由第四章「『自然而然』系列創作探索--人與自然」進入本研究之探索主題,論述中包含「自然」的形而下與形而上義涵,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同時藉由筆者的創作研究說明創作探索的構思與創作歷程,藉以印證創作與理論之間的關係。續於第五章「杜普雷《餵食時刻》臨摹研究」中敘述臨摹研究過程,同時分析杜普雷的作品特色與時代意義。另一相關研究為次章「塞尚《水浴圖》精神探究」,主要以塞尚晚期代表作「水浴圖」系列為例,論述其創作追求與「道」的精神對應,並分析塞尚藉由「表象的自然」追求「永恆的自然」的過程與具體方法。第七章為「『自然而然』系列創作探索--表象與本質」,呼應第四章筆者對「人與自然」的探索,繼續做「表象與本質」上的研究,文中試以康德的「本體論」與老莊的「道」為論述基礎,探索表象與本質的關係,並以海德格與沙特的存在哲學進一步探究人與自然的本質,同時透過筆者的創作實踐,進行對「人、自然、本質」的探索。末於「結論」中總結前文,包含:「理論架構與創作探索的對應」、「本質先於方法」、「創作研究與哲學探索的共通性」等,最後以「本研究的發展性」作結。
  • Item
    春來草自青-張亦足水墨畫創作研究
    (2012) 張亦足; Chang Yi-Tsu
      本研究以筆者「春來草自青」系列作品為主軸,內容包含「自然」「表象與本質」的精神探究,研究過程中輔以臨摩歷代名作,深入探討名作的意含、理念,做為筆者創作添增養份。   本文第一章「緒論」為起點,繼第二章本質的探討,筆者內在生命開始,建構一系列的秩序,透過藝術繪畫呈現作品樣貌,第三章陳述主題內含並藉西方哲人觀點,說明東西方藝術創作者皆得自然的宇宙現象,筆者將「看得見」的部分加以梳理之後成為自我的作品,亦引證古人、今人作品比較與探討。創作品的產生,如同宇宙誕生一樣,由混樸之境,虛到實的必然過程,如氣聚、氣散,「靜中生情」「靜中取韻」「寧靜以致遠」,達到伸向無限的美學觀點。第四章談創作的方法,並以寫生稿說明,創作主題的產生,根源來自「搜盡奇峯打草稿」,及平常「滴水為穿石」之準備。因為平常心的準備收集資料,如同生活生命衍化運作的軌跡般,是「自然而然」的。在五章創作回顧中,內容上為延續了本次的主題,如「大地清音」時期,表現上較注重形式的構造;「萃取野地的生息」內容,則呈現筆者當時易受外在因素干擾,作品呈現不定性的外在因子;「筆情墨痕」,已有累積經驗,故常思、檢視,此時期呈現的作品,漸入佳境又具思古幽情。「春來草自青」主題則更添加了作品中的象徵性、隱喻性、精神性探究。   創作得已預期的告一段落,主要原因乃得自創作過程中,得到外放,精神上相對的自由,促使筆者振奮了生命的泉源,主題之名亦因此而確訂。末章「結論」,總結前文,及創作的架構,探索的結果發現哲學與創作的共同性。
  • Item
    光與色―台灣風景繪畫創作研究
    (2012) 張泉豐; CHANG,Chuan-Feng
    本論文以台灣風景中的「光與色」為研究主題,在學理上吸納的中西美學思想和色彩、攝影等理念,並深入探索印象主義等流派的繪畫思想和台灣前輩畫家如何表達對本土景物的關懷。實務創作植基於美感追求上思考生態保護與建設發展之間的關係,並緬懷著往昔美好的鄉土情景,並以客觀創作的角度表達了深刻的土地認同和真實的生活情感。 繪畫創作的內容與形式兩者互為表裡,且互動關係微妙,於創作期間筆者持續思考與調整情感與形式的適切性,以貼近主客觀的感受。在與材料的接觸與對話中作品次第成形,內心隱微的思緒也得以明朗化。作品的時空背景的說明有助於暸解作品的內蘊與外延的意涵,過程中的上色程序、畫面的元素的調控等,思考著能否將所提及的理論思想深化於現今的土地裡,以期綻放出美麗的花朵來。
  • Item
    本質.禪機 —「舞動中的張力」水墨創作研究
    (2011) 李素月; Lee,Su-yueh
    本研究是筆者透過事物的內心直觀感受後,獲得舞動的情感符號,試圖從圖像的內在意涵與外在形象來傳達創作者內心與形象精神的合一。不論是否具有風格、是否獨樹一格、是否與藝術潮流吻合,最重要的是形式的產生是否出自內心的需要。因為藝術品是某個意義上的情感表現,畫家在繪畫過程中就能得到滿足。 本研究透過中國美學文獻的探究進入物象本質的觀照。內容觸及老莊哲學思想說明物的屬性及二元對立的兩面觀,以及東方根源事物蘊含的能量與當質點碰撞產生巨大視覺效果的變動質覺能量的頓悟。太極處於寂然不動是一種極危險的均衡,其中包含無限的變動因子。佛家無常論說明變動是一種原則。因此對應自然的動態能量,藝術家必須達到自由境界,才能創造藝術的美。另一方面以西方美學解釋本質直觀,與克羅齊派美學家的直覺即表現、藝術即表達。為了表達舞動效果,透過異質同構、陌生化的手段來強化視覺張力。 「舞動中的張力」在靜止的畫面中,透過舞動主題表現,產生了張力與韻味。創作者試圖從舞動中的生命植物的創作,在平面視覺作品中以水墨創作方法展現,表現韻律及舞動中的圖形知覺。傳達筆者之思想、感情。本創作為達到畫面圖像具有舞動張力的視覺效果,透過重疊、透明、漸層、扭曲、旋轉、簡化、虛實手段來表現深度的內涵,企圖盡可能從自然植物裡產生新鮮概念,再現經驗裡的生命植物。舞動美感的水墨形式回歸到東方思想與水墨精神的傳達。最終目的使得古老的水墨題材,發現一個新的視覺形式。
  • Item
    旋動符號之繪畫創作研究
    葉宗和; Yeh Tzong-Her
    「旋動符號」之繪畫創作,係個人對生活及環境的體驗,脫離客體表象羈 絆而直追本質的自由創作。企圖以試驗心全繪畫情,在有限的畫幅中尋求 無限的人生真諦與生命意蘊,重新營造一個旋動的精神空間形式,賦予中 國繪畫新的自然性格與體質,並自傳統、隱晦的創作習慣中尋回「點」的 構成美感,藉以應付多變的外在環境因素及複雜的現代情感思路。第一章 釋「旋動符號」:首先闡述「旋動」的意義及其主觀分類,進而探討「旋 動符號」形成之原理原則,同時釐清一些關於「符號象徵」的混淆觀念。 第二章「旋動符號」之探索:以分析「旋動符號」的基本構成要素為探索 之先聲,並從美學、哲學、科學三方面,來證明支撐個人賦予「旋動符號 」的意義象徵─生命(體)之論點,而後提出「旋動符號」所具有的美感 特徵,以為創作的依循方向。第三章點的開掘:從點的存在概念及點在中 國繪畫上的應用實況,衍發出以點代線的創作理念與真義,並試圖分析點 的構成效應,藉以說明點元素在繪畫創作上的時代意義與優越特性。第四 章創作前之審美判斷:概括認知的項目包括創作心態、創作對象及創作理 念;內容題材、形式構成與材質媒介則為主觀抉擇的範圍。第第五章作品 賞析:現階段的作品可歸納為:1.導向期─「單一動勢系列」.2.過 渡期─「立體分割系列」、「幾何構成系列」、「單元重複系列」。3. 後階期─「對應系列」、「拼板系列」。「縱使筆不筆,墨不墨,線不線 ,象不象,自有我在。」唯有不斷嘗試,以多樣性、恆久性為創作指標, 並兼顧民族性、社會性、生活性、哲學性的時代意蘊,然後中國水墨畫邁 向現代化、國際化的腳步誠屬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