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1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自然、水墨、時代性:寫生與心象的創作剖析(2010) 胡以誠; Hu Yi-Cheng作為一篇個人的創作論述,本文架構分為兩個部分,文中第二、三章闡述個人創作的思想淵源,第四、五章則偏重於個人作品形式內容的表述。 第一章緒論,主要敘述個人撰寫本文的出發點與基本立場,包括了研究源起、研究範圍與方法、文獻探討以及文中重要名詞的解釋。當新世代水墨創作者展現了突破傳統的企圖之時,筆者仍堅持著寫景、寫生的創作路線,因此本文的申論重心,即強調著寫生、自然審美等價值於當代水墨創作中仍具意義。此一立場的設定將作為全文研究的基礎。 第二章,主要是藉由「時代性」的提出,探討兩個影響筆者水墨創作思考的關鍵議題,也就是「寫生」與「都市」。20世紀以來,由於對西法的吸收與社會文化所營造的氛圍,在「回歸現實」的藝術思想之下,促進了寫生的復興。同理,對現實「順承性的反映」之下,都市與水墨的連結有呈現時代的積極意義,不少當代水墨畫家正視都市與水墨畫的連結,表現都市景觀、都市人物的生活與心理狀態,更不乏對大眾消費文化的批判與挪用,對時代的鮮明景象作出回應。 第三章,針對前一章水墨連結當代都市文明的意識提出相異的觀點,從當代思潮對自然的回歸與水墨畫傳統本身,推導自然審美在水墨創作中的價值,並以當代水墨畫於自然題材表現的若干特質來闡述其異於傳統的部分;例如生態危機之下的環境關懷與批判意識,形式表現則呈現繁密、深沉、厚重的特質,表露出屬於當下的時代氛圍。 第四章,即進入了明確的形式表現部分,包括了個人寫生的觀念與方法、選材、構圖與筆墨特質等說明。有關個人寫生的堅持回應於第三章「自然審美」的價值,而選材、構圖與筆墨特質,則歸於當代水墨「沉鬱厚重」的脈絡之下,回應了部分的「時代性」表述。 第五章的主要內容在於闡述個人於作品之中所象徵的時代意象。在第四章所敘述個人創作中的特定題材、形式表現特質,均在本章的論述中進一步解釋其象徵涵意,也就是「受迫的人與自然」;不論是較客觀的實景寫生,還是較多主觀融入的想像世界,透過造化的啟發、傳統與當代環境的感染,創發為個人的藝術心源,意圖形塑出一個厚重、綿密、殘缺的景境,呈現個人所體認的時代狀況。 本章具體地回應了緒論所提出的議題,也就是重視自然與寫生的創作如何展現出時代性。 第六章結論,為本文的重點內容作前後貫通的整理。Item 湯大衛水墨寫生創作論述(2012) 湯大衛; TRZCINSKI David本研究並非嚴謹的論文,主要內容除了闡述自我對中國水墨畫學習經驗和認知外,並以相關藝術家的畫論、畫作為引證、對照和啟發,到最後個人對寫生創作理念和作品說明。將各章節主要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探討中西方傳統繪畫的差異,主要的影響除了風俗環境、文化背景與思想外,還有對於繪畫媒材的用法與體認,以及所形成異同特點的外在與內在問題。 第三章:藉由中西繪畫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其共通點皆是如何看待對寫生自然的探索、多元媒材的運用等而有深刻的領悟和探討,直接與間接都影響到個人創作。 第四章:在全文最後做一個簡單的歸納與內在感悟的結語。Item 恍恍行之-吳冠德的藝術之道(2010) 吳冠德; Wu Kuan-Te本論文以「恍恍行之」為題,主要闡述筆者在創作中所體會的一種無為、無我、無念、恍惚的精神狀態,並以此狀態呼應筆者對生命與自然的哲思。期望透過論文書寫回朔創作的心路歷程、思維路徑與創作概念,透過文字梳理平日所作的思考與領悟。 筆者在第一章中闡述「悟」的意義,探討甚麼是「道」,以及藝術創作與悟道的關係,並以創作為實證,思考如何以「悟」直觀本心,在悟道的過程中尋找創作原點。 第二章藉由「渡」引申出「引領」與「救贖」的涵義,透過創作,面對自我,潛入心靈的幽暗,探索生命本質。也將「渡」喻為身體、心靈、自然、天地之間的循環,吐納生命之氣與天地之氣,得到心靈解脫的歷程。 第三章探討每個創作當下,忘卻此身、明心見性、直取本心、脫離意識、物我兩忘的美妙歷程。 第四章中闡述如何在創作中將「身體動能」轉化為「心靈靜能」,以及筆者如何在自然中透過寫生深刻體會、實踐自然之道;如何讓藝術成為一種無止盡的修行。 論文最後,回顧研究歷程及對自己創作的省思與期許。Item 從寫生到寫意――油畫風景之色彩與意境表現(2006) 陸慶熊在西洋繪畫中,「風景畫」最早並未成為一個獨立的門類。在文藝復興時期,它尚僅為人物畫烘托、陪襯之點綴。但歷經數百年的發展,佳作紛呈,已蔚為大觀。 從創作方式來看,「風景寫生」在油畫風景創作中,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人」,本是大自然的一部份,對自然中四季變換,風、雨、晴、晦的感動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在各種藝術形式的抒發中,「寫生」就成為視覺藝術裡較為原始、直接和真切的表達方式了。 在筆者個人的油畫創作經歷中,曾嘗試過各種不同的創作形式,其中風景寫生,一直是筆者心靈中深層的需求。寫生時週遭環境、氣氛的感染,地理、人文的體驗,常能激發創作之靈感,因此有時過程雖然艱辛,筆者卻依然樂此不疲。依照筆者個人的體驗與理解,風景寫生非並僅將景物照搬照抄在畫面上而已,還應發揮各種「繪畫元素」的表現力,才較能使畫面激盪出動人的效果。當中包含的層面甚廣,筆者認為以「色彩」元素較難掌握。 以西洋繪畫中「印象派」的發展為例。「印象派」的產生,標誌著色彩表現的一個高峰,而印象派許多作品中對色彩的新觀念及表現方式,便是從風景寫生的實踐中來。印象派一些畫家將寫生視為現場創作,捨棄已往在畫室中靠想像細嚼慢嚥的經營方式,轉而面對大自然,要表現當下「寫出」的新鮮氣氛與感覺。而大自然的變化是豐富而微妙的,古典油畫中素描式的色彩語言已無法盡情表現大自然的千變萬化,於是色彩語言的重要性大為提升。 如果說風景畫像一首詩,那麼「色彩」就有可能使這首詩「搖蕩性情,形諸舞詠」,而發揮感人至深的力量。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 1866-1944)說:「色彩是一個媒介,能直接影響心靈。色彩是鍵、眼睛是槌、心靈是琴弦。藝術家便是那隻依需要敲鍵而引起心靈變化的手。」 說明了色彩的情感作用。而風景寫生正如音樂一樣,可說是難度很大的「即興曲」。因為要在一定的時間內用色彩表達大自然無限空間中的「情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透過風景寫生,研究大自然瞬息萬變、豐富微妙的色彩印象,正是提升創作者色彩感覺與表現層次的良好途徑。 相對於西方的「風景畫」,中國的「山水畫」雖然同樣以大自然的景物為題材,在「意境」的表現與創作方式上則有不同的追求。身為東方人,在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下成長,當我們面對景物時,自然和西方畫家的感覺會有所不同。「楊柳依依」、「曉風殘月」等詩詞畫意,對境界的表現或許會有所啟發。而中國書畫理論對「意境」表現的探討,「文人畫」中強調的「筆墨」功夫與「寫意」表現方式,如果能在油畫色彩上得到解決,相信應能在油畫風景的表現上有新的拓展。 基於此,本論文擬就「從寫生到寫意――油畫風景之色彩與意境表現」這一主題,以寫生的創作方式為切入點,先對自然光色的變化做較深入、多面向的探討,進而結合中國山水畫中的筆墨意境理論與油畫色彩的表現特性,嘗試在西方思維之外探索一條新的油畫風景創作道路。 本論文的第一章,闡述個人研究色彩與意境表現的原因、目的及方法。 第二章則以寫生的觀察為基礎,研究油畫風景的自然光色之變化。從冷暖色之表現、物體光色變化的原理、及色調表現等各方面分別探討。 第三章是本論文之核心,進一步探討山水意境與油畫表現的問題。 最後一章是本論文的創作實踐,從寫生創作到利用資料的寫意表現,驗證本論文中對色彩與意境表現研究之心得與體會。Item 印象.蘭嶼 - 藍與綠的交響曲(2006) 簡蘭試圖以創作及攝影等方式,表達對蘭嶼這片土地的人文景物的關懷,並在現代化與原始之間的意義做一個深刻的省思;記錄自己的蘭嶼寫生之旅並透過自己的創作做一次反省與檢討:在創作的過程中,得到來自大自然及原住民部落的養分,同時反省自己所回饋的是尊重或是破壞。 在表現技法上,以寫生旅行的形式進行直接的寫生以及間接的寫生,因此也同時運用了許多的寫真照片,並在文物快速消失的現代,在文獻上進行蒐集及探討,在紀錄的同時,不只以外在形的紀錄,也希望能有內在情意的表達;不拘泥具象與抽象之間,期盼能同時表達出心中無限的創作空間,也能從具體觀察萬物中得到啟發,不致流入偏頗,同時也能對自己的理想有一許堅持。 在觀察記錄的同時,對無可避免的觀光化進行時空上的比較,大自然需要漫長的時間所培育出來的人文環境,極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中消失殆盡,忙碌的現代人視蘭嶼為休憩場所,消費這些大自然以及原始部落的資源,以滿足好奇心,同時無可避免的將經濟活動帶入蘭嶼,造成原始部落的觀光化;一方面讚嘆它的美麗,一方面將核能廢料送往蘭嶼儲藏,如同在欣賞美麗風景的同時,腳下正好踩著這美麗的風景。 無論如何,客觀地來說,現代化發展的腳步是一直持續的,也並非全然地帶來破壞,所有的互動所發生的影響也非一時間所能全然顯現。本次研究的主題內容暗喻大自然中美麗的藍色與綠色,在這後現代的多元社會中,有它象徵的意識型態,無論是政治上或是在人們的心中他們都存在著某種象徵意義,此次展出以寫生作為出發點,期許能透過造景進而寫景,寫出自己心中的風景;或許是一種理想,但期許能有一些堅持,真誠面對自己,轉化吸收的資訊;一如我們成長的土地,無懼外在的轉變,一一轉化成為自己獨特的人文精神。 在研究所期間,有幸在江明賢老師容納百川的精神下,受教於江老師,以及受到許多老師深刻教導的影響,深覺受益良多,今後如能有一許所成,皆要感謝老師的教導;同時更要發自深省,努力不懈提升自己,朝自己的理想邁進。Item 山海觀---台灣北濱海岸生態水墨創作技法研究(2006) 趙文雄論 文 摘 要 臺灣的地理環境,處於四面環海,北濱海岸地形地貌變化多端,構成舉世聞名之海岸風光。風景秀麗,地質地形景觀多采多姿,處處羅列著許多巧奪天工的奇岩怪石,更令人難以忘懷與留戀。筆者選擇它作為此次創作研究的主題與對象,便是期待透過水墨的技法表現,來描繪各種海岸地形地貌。擬藉由創新符號與表現技法、以最熟悉的筆墨工具來分析自己的創作,讓水墨創作臻於新的意境。 本研究筆者擬從山石與海景的描繪之技法淵源,加以追溯、探討中國傳統與當代山海描繪之水墨技法,並以台灣北濱海岸主要地形景觀,創作台灣北濱系列作品,藉由水墨技法之表現,來描述藝術創作的實踐方式和理念的追求,以探討筆者對寫生創作的嘗試與思索,讓作品更具意義。就每幅作品的創作動機、構圖與形式、媒材與技法、主題內涵加以敘述詮釋,來探索藝術創作的方向。並期許以傳承古法、學習當代、實驗探索與開創新境,作為個人創作努力的方向描述作總結。 期望以此次研究之成果,來追求「水墨創作」之嶄新境界,作為筆者日後在水墨創作領域的新起。 關鍵字:山海觀、北濱、東北角、水墨、藝術、台灣、海景、寫生。Item 台灣意象:寶島四季吟 寂寞沐光行(2018) 陳美珠; Chen, Mei-Chu台灣以一個小島之姿,傲然的擁有 269 座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是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同時可觀察熱帶、亞熱帶、亞寒帶的自然生態景致,更因此擁有生物多樣化的天然資源,又因過去複雜的歷史,島上的人文、族群受多樣文化的薰陶,而呈現錯綜的融合;藉曾經兩年旅居海外,有了異國文化相互比較的視野,更深刻的體會這塊土地的珍貴與對她的眷戀。 繪畫經過為君王、貴族及宗教服務的演變,到今天可以完全由繪畫者的自由意志,通過個人的主觀思維來創作。歷史不斷前行,一個流派的產生,象徵ㄧ個新觀念的發生,也同時是表示對過去的反動或否定,但並不意味現在比較優秀。 本文針對筆者生長的台灣,效法里昂・加斯帕德 (Leon Shulman Gaspard 1882 – 1964)的精神,以寫生的方式來實踐對土地的關懷和認同,探討油畫寫生的價值,不只單純的物象再現,而是透過觀察重新安排,以線、面、造形來表達心有所感,是個人知性思考的總結,重申素描基本功的重要,並藉作品縮短與觀者的距離,直接讓作品說話。 作品強調台灣的風景與人文的價值,同時關懷生命多樣化和環境的議題,藝術的價值,是以誠懇的心記錄生命的體現、情感的投射,讓具象繪畫回到藝術本位。Item 觀照自然-『真實與永恆』作品及創作理念(2004) 張宏彬; CHANG HONG-BIN本論文主要在探討大自然與人為的相處過程中所產生的交替作用,面對物象試著提出真實與虛幻的看法,並配合個人的生命經驗來印證,透過繪畫創作來表現永恆的價值,這是人終其一生中追求的目標。 論文共分為六個章節,首先闡述了創作動機及範圍,由己身反省的觀點出發,以自然為基礎來看待生命的歷程;接著,在創作思想及理論基礎中談到了筆者的創作理念、西方風景畫的演變,以及對自然之詮釋。筆者並提出對自然的另一種探討,且談及在西方藝術史中,前輩的經驗與理論基礎,如何來轉換成自我的創作方式。在創作主題之背景條件與元素中,包涵了創作的要素,如何藉此來表達主客觀的感受,而創作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則說明在繪畫的過程中運用了哪些藝術形式、材料與繪製方法,能否徹底的表達筆者的涵意;最後,在作品解說部分,運用各種元素的組合,以實際的畫作來印證先前所提及的理論,轉化為另一種語言;對於未來,藝術創作者該如何地走下去,並對於風景的看待,期望以多重角度來面對,藉以豐富自我的人生。Item 論寫生與創作─莊瑋婷國畫創作自述(2004) 莊瑋婷論文摘要 隨著社會風氣自由開放,加以資訊交流迅速,現代國畫創作不論 形式或內容都呈現多元豐富的面貌,然筆者以為創作是否有新意、具 時代精神,不是只有發掘新的表現形式和題材,或是造形上線、形、 色的組合;而是透過寫生,表現出創作者與環境互動深刻的體驗和感 受。回顧中國繪畫史的發展, 寫生一直是豐富創作本質和內涵的基 礎。所以本文主要為探討:一、寫生與創作的關係。二、個人寫生創 作實踐的歷程與心得。 第一章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名詞釋義。 第二章從歷代有關繪畫創作的理論或記載,找出寫生和創作的關 係加以整理, 以瞭解寫生的精神在前人創作中的運用和發展。 第三章旨在論述寫生與個人創作的關係,筆者以為,國畫創作所 追求「神似」的境界是建立在「形似」的基礎上,不論創作表現方式 為工筆或寫意,都要先透過寫生。而非因循前人的累積的創作經驗, 一味臨摹或是憑空想像; 也不是只有追求技巧形式上的變化。 第四章探討創作的形式。技巧不是創作的目的,但卻是必需經過 的手段;所以在確定要表現的題材後,媒材的選取和技法的運用,再 加上作品構成的探索, 是創作者必須費心嘗試與鍛練的課題。 第五章自述個人創作的理念、內在的思想情感,並分析作品的表 現手法、創作歷程和心得檢討。 第六章結論,總結本研究的觀念和心得,檢討研究期間遇到的問 題, 提出個人未來創作方向的展望與努力的目標。Item 花鳥畫寫生研究(2002) 陳素霞本研究以「花鳥畫寫生研究」為題,從美學的觀點探討「寫生花鳥畫的發展、演變」,並提出「花鳥畫的創作方向」作為整個研究的重心。 中國繪畫藝術,源遠流長,有志於研習中國畫者,可以從傳統出發,找出中國畫的精神、氣度,從中發展出符合近代社會精神的繪畫風格。 「傳統是現代的根基」是不容置疑的,但傳統可以改變,卻不能推翻、不能丟棄;因此我提出「利用傳統,改變傳統」,甚至將「傳統做為我們創作的根基」做為我繪畫的原點和研究的基礎理論。 本文即就個人實際創作的理念與心得、創作所根據的理論基礎,加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