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穿越.時.空」洪雪慧水墨創作論術
    (2024) 洪雪慧; Hung, Hsueh-Hui
    本論文題目「穿越‧時‧空」,取材自古代四神獸及青銅器物之圖騰元素,藉由圖像的挪用、再製,加以進行重組、創作,圖騰元素在時間與空間的交織下,形塑自我的創作風格。本創作研究之核心概念如下 : 四神靈具有神力、威信、庇護的意涵,人們希望通過崇拜來獲得祂們的祝福和保護,也是出於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對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對祖先的崇拜。另外,借用青銅器之物件,與當代元素並置,借古開今之意並完成筆者的系列作品。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 緒論,闡述筆者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以及名詞解釋;第二章 時間空間意涵、時空美學、挪用圖騰之探究、藝術家作品探討與分析等。第三章 「穿越‧時‧空」創作理念與形式方法表現,創作理念營造、創作實踐方法、創作內容形式表現、創作步驟與媒材;第四章 創作作品解析,本創作分四個系列「四象系列」、「鑄之語系列」、「探古尋源系列」、「闔樂系列」;第五章 結論 對本論文的研究過程的回顧與自我檢視以及對未來展望。
  • Item
    圖騰演繹下的時代意義與反思—阮怡臻水墨創作論述
    (2021) 阮怡臻; Juan, Yi-Chen
    每個人在生活上的一舉一動,都於是他在對世人展現宣示自己的生存模式、能力和獨特風格的表演,也就是說,人的行為,始終來自於自身對自己或世界的觀念。筆者將以兩種系列呈現自我療癒的過程,第一種以微觀方式剖析自我,以符號元素作為象徵與隱喻內心隱藏的形式,元素與元素、媒材與媒材之碰撞的視覺效果,隱藏筆者內心深處的所聞所見之寓意,用以與觀者的思考做聯想,第二種是以自身與外界連結後的審思,並藉由較深的墨色區塊作為區別,在被審思的過程中,思考如何調整自我、使自己在自我世界找到抒發的出口。筆者希望透過心理學與哲學的角度去思考自己與社會的認知與外在投射我們心裡的主觀映像,也希望這系列的畫作能讓筆者認知主觀和現實世界的差異,進而修正對事物的主觀看法。本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緒論,內容為創作與研究動機、創作與研究方法及創作論述方法。第二章以圖騰藝術的哲思相關文獻與學理作為創作基底的探析,並以多位藝術家繪畫的出發點等相關作品為例爬梳。第三章為創作的兩個系列的創作思維與形式表現。第四章個別創作解析,包含個別作品的介紹與展覽的呈現。第五章結論,消化資訊的吸收與透過了解自身內在精神並進行反思去提升自我理解,望能以這些成長為基石,在未來能創作更成熟、完整的畫作。
  • Item
    追日─太陽意象之畫創作研究
    (2007) 蔡錦慧
    本論文以「追日─太陽意象之繪畫創作研究」為主題,主要從太陽信仰的歷史發展中,探討原始初民與太陽間的關係,並從考古學、文化史角度,認識各種太陽圖騰意涵與發展,最後將前述研究應用於筆者的繪畫創作中。本研究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各章節摘要說明如下: 第一章 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架構及研究範圍,並在名詞釋義中闡釋創作主題「意象」、「自然崇拜」以及「原始藝術」。 第二章 文獻的探討,說明太陽信仰與原始文化間的關係、中國大陸以及世界各地太陽信仰的發現、太陽信仰背後所代表的意義與價值。 第三章 研究太陽信仰下的藝術表現,從圖騰象徵意涵及圖騰美感,進一步的分析了解圖騰藝術,以助創作階段之應用。 第四章 作品說明與創作歷程分析,配合圖片說明,從中瞭解筆者創作觀點及繪畫創作目的。 第五章 結論中檢討本次創作研究歷程,並對未來創作方向的可能性作一說明。
  • Item
    聲音的開關.生命的圖騰─── 一個孩子的生命樂章
    (2006) 林玟慧
    此創作論文「聲音的開關.生命的圖騰」,為探討無聲世界的空寂、疏離和不安,隔絕了參透的心…愛與意志喚醒了靈魂深處的感動,打開了心靈的窗。聲音的開關就在每個人的內心底。而命定的生之符碼,傳承了上一代的遺傳基因,融入了自身無常的變數。片斷的因子,造就成獨一無二的個體,染色體中的DNA組成就如同拼圖中的分解圖案。人的組成元素,無異是DNA的組合,唯「染色體」的配對有所差異,則命定不可改變的圖騰亦將更顯坎坷不平,筆者和多重器障與重度聽障女兒充滿磨難的成長過程之間的互動、觀察與思考,開啟了生命另一扇純淨的心窗。 美的信仰是繪畫經由生命體驗;從生活中反芻最真誠的瞭解並領悟其意義,如果說繪畫並非富有者的專屬,而是用真正的愛做圓心,寬容的胸襟為半徑,在生命的軌跡動線上去觀照,孕育溫暖深情,化解殘酷的現實於畫作中被接納、稱讚,傳頌美的訊息。在無奈的挫折阻礙中,透過繪畫創作能讓人思維起幸福的喜悅,藉著殘缺生命中的苦難、生命的困頓,在絕望途徑中學習創作出自我能力開發的生命潛能。在創作的內容上則強調愛與意志所帶來的生命真諦,在形式與媒材的使用上則趨於單純油彩表現在寫實中帶有抽象意念之交錯詮釋。本創作論文共分為六個章節,茲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創作的動機及範圍,以自我伴陪染色體異常身心及重度 聽礙的女兒成長過程為起點,而將醫學中遺傳因子的DNA圖騰融合, 為生命真諦留下喜樂而富含深意的視覺圖像。 第二章:闡述創作思想及學理基礎,以藝術創作的表現來傳達自身對宇宙中無 常苦仄之理解而得到精神之自由,並從東西方思想家、藝術家與劇作 家中萃取其特有之經驗,透過分析、理解與沉澱,轉化為創作的理論 基礎。 第三章:探討多創造力來自畫者本身遭遇,用愛與意志昇華了生命的限制,架 構為本次創作的主題、背景、條件與元素。 第四章:詳述個人的創作內容,透過瓶、貝殼、琴、譜、染色體及DNA圖騰為 象徵符號來詮釋生命之現象,並說明其形式、技法與元素的選擇與運 用。 第五章:說明作品的主要內涵及理念。 第六章:結論──省思個人現階段的創作認知,期許能關照人純凈的初心。
  • Item
    圖騰之意象表現-王永林的水墨創作論述
    (2007) 王永林; Wang, Yung-lin
    摘 要 本研究從原始圖騰崇拜的切入點進行探究,藉由人面岩畫所呈現特殊的「神秘、象徵」性質,及其呈現的造型,非以一般「看」的造型,而是一種「純感覺」或「感覺點」的造型,爆發出一種不可思議的張力,傳遞出引起深刻動機的當代人內涵性情愫,試圖創造出時代新圖騰,圖騰意象不在於倒回原始文明,而是設法暫時離開資訊化的文字文明,追尋文字表達以外的方式,尋思出真正適合自己所處社會、文化脈動息息相關的契機來創作。 所有繪畫都是以圖騰造型的,而圖騰造型不只是爲了再現意涵,也是爲了表現。除了研究題材的範圍擴展外,繪畫本體美學的分析也是一項要點,文中以書象線性的抽象形式來表述一種哲理的、意識形態的反思。它通過畫面的動來取靜,以傳達出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 應用的材質「風化木」是自然界生成的材料,在創作中,也是與人類關係最為親密的材料之一,它們在質感上是無可替代,透過環境、時間風化的木質媒介更能彰顯主體的滄桑、惆悵,清晰地表現出人面心理的圖像,感受到圖騰的原始神祕魅力,透過這樣「個人的」藝術符號及材質構成方式,就可以發現自我、表現自我的一種可行性方法,畫面經營將三度視覺概念轉化為二維畫面,虛實可以是二維平面的對比,也可以是三維空間的對比,所以在畫中兩種空間並存,但虛實更多的是一種平面的空間觀。 當代水墨畫探索一直在繼承中開闢新路。時至今日,當代水墨畫解構與其建構在廣泛吸納外來文化以及自身的發展基礎上變得異彩紛呈。其中,近幾十年來新生的當代水墨的水墨新意境起了一定程度的延伸作用。無論從形式語言到繪畫所表現的精神內涵都尚趨於多元實踐與多方探索,探索的定位也正是畫家為大膽接受新思維、嘗試新方法,以在作品中納入多元化因素而自我解套的一種方法。 本研究試圖在題材上打破傳統的格局、生活中的新事物,和擴大了社會內容和繪畫語言形式。意象圖騰吸收西洋的美學、形式、技法及傳統東方精神,兼採中西繪畫之長將水墨畫與現代藝術熔於一爐,以充實水墨畫的精神意境與筆墨的當代思考,從內容到形式創造出新的繪畫語言。
  • Item
    情感記憶的繪畫語彙探討
    (2016) 吳智勇; Wu, Jhih-Yong
      本論文以筆者對於「繪畫語彙」以及生長過程中的「內心情感記憶」做為研究與書寫的方向。從每張繪畫創作中,去探討每個物件擺設的巧思與內心情感的多元交織,並且從每個構圖面像去探討與引申,找出最適切的繪畫意涵。論文中也藉由引述與思索探究,使創作形式與技巧相輔相成,進而更為深刻。   筆者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生長,體認到這片土地的真與美,尤其是在這擁有豐富且獨特文化的寶島—臺灣。在研究此方向內容時,臺灣獨特文化令創作的涵義更貼近藝術與生活。因此,筆者用心探究以內心樸實再出發,來撰寫此研究。在本論文中,筆者引用與探討了許多的偉大畫家,不管是創作形式,或者是生平的生活情感累積,都一一的列舉與解析,希望在創作的思路上加以釐清,並且藉由此方式探討更多關於筆者創作上的問題,期盼從中發揮此論文對於筆者日後創作的實際幫助。   筆者將本論文分為六個章節敘述。在這六個章節之中,筆者將心中對於創作的理念,以研究之角度來切入。從一開始對於物象題材的單純喜好,所產生的研究動機,再從感興趣的相關題材做一積極創作,並找尋出更穩健的美術相關學理與基礎,來做為創作之基石。   論文中,在世界名家的作品介紹裡,筆者以最感興趣的創作思路為研究方向,並從中探討名家是如何將創作作品演變為成熟作品。然而,在詮釋作品的過程中,技法縱然不是創作的唯一核心,但絕對是表達的重要方式之一。 因此,在研究所的求學過程中,筆者與教授老師們不斷的請益,透過實際的作品創作,從中一一歸納出技法的適切性。   筆者透過近幾年的作品整理與論文撰寫,思考出自身所欠缺的養份為何,並謹慎地思考未來在繪畫創作上該如何繼續往前邁進,使筆者日後有著更為成熟之創作風貌及更有深度之創作內涵。 關鍵字:情感記憶、繪畫語彙、臺灣文化、圖騰、未來性
  • Item
    水墨創作中之圖騰表現與試探
    (2000) 吳恭瑞
    本 本文旨在試探水墨創作中之多元性的表現,而由「圖騰藝術」的探究、反省與西洋現代藝術的借鏡,以此方向來檢視自己創作上的盲點,進而期望能在未來的創作歷程上,引發另一趟心靈的旅程。全文除了〈緒論〉與〈結論〉之外,共三章。 第二章〈圖騰藝術〉 第一節〈釋圖騰〉探討圖騰產生的可能原因與構成規則 第二節〈中西美術與圖騰〉了解: 1.中國民間藝術是圖騰文化垂直發展的產物。 2.原始藝術開啟西方心靈的第一道門。 第三節〈探究圖騰藝術之意義〉了解: 1.圖騰情結與現代社會的關連。 2.圖騰藝術與想像力。 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實踐〉 第一節〈借古開今〉從讀石濤畫語錄中發現與原始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節〈引西潤中〉對西方部份現代作品的分析,以釐清自己的創作方向。 第三節〈圖騰對話〉從海洋文化與大河文化兩者原始圖騰的對舉,並簡略介紹百步蛇、祖像、陶壺、虎、太陽、魚、樹等圖騰之意義。 第四節〈實踐原則〉為此次創作過程裡所偏重的方向,例如:1.結構2.筆墨3.造形4.色彩5.直覺。以上五點也是未來繼續研究、關注的方向。 第四章〈作品分期與解說〉 第一節〈創作過程之分期〉回顧約二年的嘗試過程中,由早先的條幅式構圖,後來演變為方型構圖。在方型構圖系列裡可分為前期、中期、後期。 第二節〈作品解說〉除簡要說明十二件作品的創作理念、方法、技巧外,另擇要附上創作過程中思考、演變的草圖數幅。 本文所使用的資料,包括原始藝術、民間藝術、美學、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中西畫論和碑帖印譜等方面的圖錄與論著,相關的畫冊、專論,也多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