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空間的「視」與「識」─ 簡佑任創作研究
    (2022) 簡佑任; CHIEN, Yu-Jen
    本論文以「視」與「識」出發,試圖從現象學方法中「『可見性』的『視』與『不可見性』的『識』」探索「空間」的潛在意義與藝術創作中「空間裝置」的美學意涵。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在第一章「緒論」的部分,筆者簡述了自身的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範圍,並概略地對本論文所涉及的相關名詞進行釋義。第二章「學理依據」的部分,筆者試圖勾勒空間現象學的輪廓,試圖理解「空間」在「可見性」外「不可見性」的潛在面向,並將巴舍拉「家屋」的「幸福空間」與傅柯「全景敞視監獄」的「敵意空間」進行比較。第三章「空間裝置的『視』與『識』」的部分,筆者以「可見性」與「不可見性」的視角對「空間裝置」進行探究。此章節以「現成物」的觀念出發,爬梳現象學與低限主義之間的關係,進而探索「水墨」和「媒材」、「空間裝置」之間的關係與展現。第四章「創作實踐與作品分析」,筆者探討了自身創作中「家屋」、「水泥」、「舉牌工人肖像計劃」三個系列。透過創作形式的分析與自身理念的表述,回應筆者三個系列中「家屋」、「廢墟」、「監視」三者之空間意向。最後,在第五章「結論」的部分,筆者總結本論文所探討的核心內容並展望自身未來的創作與研究。
  • Item
    圓形空間下之複數性衍化-徐兆甫的個人曼陀羅演繹
    (2021) 徐兆甫; Hsu, Chao-Fu
    現代人生活在充滿競爭的高壓環境中,常讓人壓抑內在的情緒。長期被抑制的情緒一旦潰堤反撲,則可能會導致負面行為的發生。本創作研究之目的在於企圖透過象徵自性的曼陀羅創作結合東方繪畫的運用,讓情緒得以宣洩紓緩並統整。藉由創作歷程擴充自我內在認知,以產生對外在生活適應更寬廣的包容力。  本創作研究從曼陀羅的意義起源與圖像結構開始論述,並就藝術治療、心靈能量及其轉化的機制進行探討,再以創作實際案例分析整理,運用曼陀羅圖像達到平衡。嘗試從曼陀羅之象徵性、形色質之圓滿性、造形之時空觀,探討其造型美感。親自驗證曼陀羅創作在情緒轉化上的成效,並完成曼陀羅的圖像創作。研究中也探討了關於「自我」、「身體、疾病與文化」及「空間心理治療歷程研究」的文獻,期待從較適切且更具東方空間的意涵來觀看自我與改變。身體與空間是研究者在本研究試圖提出的一個觀看視野。  而從文獻回顧中確實可以看到不論從西方學者的論點或是中國傳統的理論,身體無論與視覺、聽覺、觸覺等關係都密不可分。而身體是一個演示自我的場所,個體在進入到一個心理疾病的醫療領域之後,經由筆者的創作與心理空間的對話,演繹出自我之所在的方式。本研究內容架構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包含了本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研究內容與方法。第二章將運用原型觀點來探討曼陀羅表現了外部,曼陀羅藝術內容意涵之解讀,與曼陀羅繪畫形象化世界也表現內在精神世界,心即曼陀羅、曼陀羅即道場、曼陀羅是個人當下心象表現,再透過符號系統及多重象徵手法探求其曼陀羅象徵表現。第三章從形式上曼陀羅造形特色之分析,開始分析其形色質特性,造型上分析圖型及方型與十字型、三角型之變化,以完型心理學視覺動力論觀點,說明曼陀羅平面之組合,再來探討其色彩表現與質材之美感。第四章造形參照之詮釋,先探討心理曼陀羅所呈現之立體量感,以及曼陀羅在個人繪畫上與其儀式空間之表現,再說明曼陀羅是一種動態之過程,象徵了流動轉滅人生,另外應用碎形理論來分析現代曼陀羅之創作思維,是一種開放、流動之有機體,其具有自我相似、自我複製、形成與轉化等特性。最後探討曼陀羅藝術傳統之開展與在現代藝術之表現。第五章則是個人作品分析,定位曼陀羅之藝術與個人介入角度之水墨多元,並為曼陀羅藝術創作方法與概念論述與作品造形作一定位與分析,第六章則以分析個人特質下的曼陀羅場域實驗結果並體現以上論述梳理後之創作生活寫照。
  • Item
    迷漾年華-鄭宜欣工筆繪畫創作論述
    (2013) 鄭宜欣
    本論文以「人」作為研究創作,藉由人自身衍伸出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及人與生活間的體認為闡述,探討現實生活對內心情感所產生的火花。人所擁有的情感會藉由肢體語彙傳達出心靈狀態,希望透過自身以及生活周遭的人事物為觀察對象,以此分析其當時的心理狀態與情感層面。如何將其抽象的情感透過畫面中人的肢體語彙及象徵符號於畫面中具體化,是為一個相當大且有趣的創作課題,故在創作中以人物為主、景物為輔的描繪為主題。 人的情感與表現行為會因為「過去」、「現在」與「未來」時空背景而有所不同發展,產生多樣的可能性。本創作研究希望藉由「現在」的畫面給予觀者對於「過去」以及「未來」的一個聯想空間、相互對話。 人在對於自然或生活當中,會因其情感的狀態以及成長背景的不同,賦予自然景物象徵意涵或聯想投射。希望以自我本身為出發點將自然與生活中的事物給予的感受,藉由個人的觀點與角度找尋個人符號或呈現與觀者彼此之間所擁有共同的體認。以下就本研究架構做一闡述: 第一章:「緒論」闡述個人之研究動機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蒐集迷漾年華相關的理論依據,找尋東西方相關題材與範例的資料作為依據應證。主要以「不穩定的平衡」、「靜謐的騷動」與「形姿的語彙」三者作為探討方向,藉由東方思維與西方理論作為方向參考與相互運用,呈現個人內在思維與創作方向。 第三章:藉由第二章的理論應證,將創作方式與思維運用其中,針對題材內容、表現形式與特色,來探討創作的脈絡與創作繪畫風格流程。 第四章:創作作品與作品分析 第五章:將本次的創作心得與研究作總歸納,以及展望未來的創作方向與發展。
  • Item
    真實與虛幻&角色與扮演
    (2009) 詹喻帆
    本研究主要論述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創作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研究範圍,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第四節名詞釋義;第二章探究創作思想來源與學理基礎,透過台灣文化融合後的次文化影響發展與藝術理論史料學理佐證;第三章說明個人創作之內容與形式與動漫創作多樣形式探究。在形式上有分為(一)肖像與群像組合構圖之表現(二)光線之運用表現(三)挪用之形式表現。第四章創作理念之剖析與實踐,第一節個人創作理念之形成分為(一)具像描繪表現(二)人物畫的內在表現與情境結合;第二節媒材與技法的運用,(一)技法與(二)媒材;第五章作品解析與欣賞,從此次「初回限定-制服物語」系列創作中的十件作品解說,做為本研究創作實踐及理論檢討印證的對象。第六章結論則是心得與對未來的展望,經過此系列創作探討,釐清自我創作的方向,繼續傳遞藝術的感動。
  • Item
    小津安二郎的鏡頭表現:以《晚春》與《東京物語》為例
    (2018) 邱立荷; Chiu, Li-He
    本文旨要探討小津安二郎(Ozu Yasujiro, 1903-1963)的獨特鏡頭,透過文獻分析法,以摘錄德勒茲(Gilles Deleuze, 1925-1995)在《電影2:時間影像》的論述,探究對於現代電影的表現手法,再對於《晚春》與《東京物語》影像的分析,歸納出有別於古典電影,小津所具有的現代電影特質。 小津的獨特,可從「無關緊要的空鏡頭」的面向上看。第一,在不會幫助情節發展的物品或風景上,每有任何攝影機運動的停留很漫長的時間,或者太多瑣碎的家常話。第二,時常省略掉「關鍵時刻」,這個關鍵時刻對古典好萊塢電影是很重要的。因此,從這兩點可以結論出,小津的電影不是為了情節的張力而存在的,他只是呈現鏡頭的本質。
  • Item
    「微光城市」-繪畫創作研究
    (2017) 莊凱評; Chuang, Kai-Ping
    摘要 本創作研究探討筆者自2012年至今的創作之內容與歷程,以「微光城市」系列作為創作的主要基礎,討論其中「光」與「空間」之關係,「經驗」與「想像」的連結,每一座城市都是筆者透過個人經由旅行所記錄的資料,藉由繪畫的轉移營造出一種新式的城市風景,而每個城市都是親身經歷的、是家鄉與遊歷間的移動紀錄,也可能是透過經驗所營造出的想像空間。對於筆者而言, 這些創作的經歷與過程如同冒險般的一場旅行,我身在其中賦予想像的因子,傳達我身於此的感性懷想,一方面道出理性的研究。 論文撰寫的主要架構共分五章,摘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敘述筆者創作研究目與動機、研究方法、研究範圍。重點擺在微光城市系列的創作,以城市環境為核心,微光即是自我居住於城市的感性詮釋,表現出人之於城市架構中的事實與想像。 第二章:創作理論文獻分析。共分為四節首先描述色光理論對於繪畫的影響,同時敘述筆者受到西方藝術流派中印象主義、基理訶、透納等…的影響,所衍伸出的創作思維與繪畫的模式。 第三章:創作理念與技法媒材。共分為三個章節,首先談論創作理念,再者敘述創作內容與形式、創作技法與媒材,最後談論創作流程與經驗。 第四章:「微光城市」代表作品分析。透過三過階段談論微光城市系列的前、中、後期的創作理念與作品個別解析。 第五章:結論。將本論文所探討的文獻資料、筆者的創作論述、與未來的發展 期待,在本章節做出一個總結。 關鍵字:微光城市、光、空間、想像
  • Item
    我心中的宇宙-馬如龍繪畫創作研究
    (2017) 馬如龍; Ma, Ju-Lung
    本論文題目為:我心中的宇宙。心中的宇宙指向為作者所創作系列內容為自身內心所嚮往之風景與空間,本論文為作者對於宇宙系列作一文字性的探討與論述,第一章界定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再從自身成長背景延伸到一系列創作的脈絡。第二章討論宇宙一詞的含義及研究創作太空風景的科學基礎,當代風景畫的表現形式,和”攝影繪畫”對筆者的影響。第三章說明如何在創作時構思作品,作品內容所運用之象徵性物件和場景的背後含義,和筆者所使用之技法的表現方式。第四章為作品說明,筆者依照作品年代先後描述,把系列作品的脈絡作個別探討,針對不同作品所衍生的概念作解釋,最後即為本論文之總結。
  • Item
    人物視覺幻境之創作研究
    (2015) 陳品翰; Chen, Pin-Han
    台灣是筆者居住的島嶼,經濟與科技的發展加速了整個島嶼開發的程度,國際之間的文化互相交流,在這個數位科技的時代人們也藉由網路科技聯繫,因此過於依賴而形成了疏離感。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的遙遠,變的冷漠,生活中有很多大小事是值得我們關心,筆者也因如此對於人與人間的往來在生活當中開始觀察體會。 《人物視覺幻境》之創作系列裡,以人物為描繪對像進行一系列的創作研究,藝術創作有很多目的,有的用來抒發情感,關懷社會而進行創作,在這個自由年代裡,創作的動機目的與題材已是多元不拘束了,筆者藉由關注生活當中的周遭朋友、孩童之情緒的思考表達成為創作題材。此創作動機主要是筆者以古典繪畫的技巧以及多方面複合媒材的嘗試搭配,來追求獨特的表現形式,傳達人物、視覺、空間、光線、色彩與對人物造型觀察的追求,五個主軸上不停的摸索與探究。
  • Item
    名畫.童話-趙以筑繪畫創作研究
    (2017) 趙以筑; Chao, Yi-Chu
    摘 要 本論文是從筆者的創作角度,面對一個主體性的創作探討,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內心的思維模式做創作研究,凝聚呈現至作品中。旨在探討「名畫‧童話」之情境空間、理想與現實的反思。作品透過平面寫實繪畫的創作方式,以油畫材料為此創作的媒材展現,加入後現代多元處理手法的喻意表現。以自己為童話故事主角,穿梭古今、時空交錯於古典名畫與現代文明之中,進行一場穿梭五百年時空的古今交流之旅,呈現了藝術時序的古今錯置。幻化成各種形態或行為表現貫穿故事,改造一個融合古典美學與童話隱喻的繪畫空間,以古典繪畫的創作方式表達象徵隱喻的空間情境。每一個圖像都具有其意義,可以表達理念、記錄經驗、超越時空。無論是自畫像系列、 靜物系列、 童話系列等等,皆是運用一種形象式的象徵,做隱喻與省思。藉由童話故事的奇想與夢幻探索人的內心,以自我形象呈現,每一件創作都是一次的自我內心對話與挑戰,都存在著寓意的故事,關聯到一些名畫童話的歷史和人物,是一本時間記憶與生命延展的故事書,記載著一些奇妙事實和超現實的無數幻想、愛恨情仇、悲歡離合。開啟了筆者內心對現實生活、對理想人生、對未知的未來所要呈現的異想世界。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動機 、目的、範圍、方法、架構、名詞釋義。 第二章「創作思想及學理基礎」,說明筆者個人創作思想之脈絡源流,在藝術史上從文藝復興(Renaissance)時期至巴洛克(Baroque)時期的繪畫藝術,探討學理基礎,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圖像應用及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的多元處理、個人創作之學理基礎,情境空間的繪畫研究探討。 第三章「創作理念」,創作理念之剖析與實踐,說明筆者個人創作理念之形成,分為:一、古典靜物的象徵隱喻,二、人物與情境空間之展現,三、後現代挪用與拼貼之運用,並將創作媒材與技法的運用做解析。 第四章「作品解析」,論述創作作品之思考緣由,並詮釋創作內容形式之象徵意義。將創作作品分為:一、童話系列,二、自畫像系列,三、靜物系列。 第五章「結論」,本章總結研究成果及筆者個人創作心得,此系列創作研究只能是階段性成果,藝術創作是一條永無止盡的路.雖感自身能力有限,希望透過不斷的思考與努力,讓筆者自己的每件創作作品能夠今日比昨日更好,未來比現在更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