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小五年級學童裝置藝術教學的歷程分析(2004) 林瑟如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瞭解藝術與人文教師的教育理念與其對「裝置藝術」教學的課程設計理念。2.探討學童在「裝置藝術」教學活動中,其構思與分享創作主題的歷程。3.分析學童在「裝置藝術」教學活動中,將個人構思的主題落實為作品的學習歷程。4.探究學童在完成「裝置藝術」的作品後,其鑑賞同學作品時的評鑑準則。5.分析學童對「裝置藝術」教學的學習感受、學習態度、作品成果與學習成效的滿意度。 本研究是採取協同行動研究方式進行,由研究者與一位教學者協同合作,由兩人共同編擬課程,以台北縣某國小五年級二個班級、45位學童為對象,實施自編「裝置藝術」教學活動。 研究者運用「兒童裝置藝術作品中多元訊息的探討」、「教學者的教學檔案」、「裝置藝術單元:啟發創作靈感學習單」、「超級推銷員『三人小組』練習紀錄單」、「超級推銷員回饋評量表」、「『裝置藝術』製作過程回顧問卷」、「『裝置藝術』鑑賞回饋單」、「裝置藝術設計圖與作品差異評分表」等,進行教學的歷程分析。主要的發現如下: 一、藝術與人文教師的成長與學習經驗所形成的教育理念,會影響教師在教學單元活動設計中,引進新觀念的整合力,以及在教學過程中,接受研究者的介入,並接納更動課程設計建議的包容力。 二、經過放鬆訓練與啟發創作靈感的引導教學方式,可以具體有效的協助學童建構其「裝置藝術」的主題。這些主題的內容,都是學童個人親身的經驗與感動,幾乎看不到流行文化與同儕的影響。 三、學童經由「三人小組」小團體學習方式比「全班」大團體學習方式,較可以深入的分享個人裝置藝術設計圖、創作動機與所使用材料的構思,並且得較多受同儕的支持、鼓勵與提醒等正向回饋的機會。 四、有九成的學童在實作的過程中,遇到材料與技術上的問題。多數的學童採取正向因應的方式,透由自己的努力與同學、老師的協助,有效的解決問題。學童除了從中學習到材料與技巧的新經驗外,還有學習到:自我激勵、社會互助,以及新發現的概念。 五、在教學者、研究者、作者三方對學童「設計圖」與「作品」兩者差異的主觀判斷中,出現不完全一致的現象。以作者的評量觀點為標準,教學者的觀點較為寬鬆,研究者的觀點較為嚴格。另外,影響學童鑑賞同學裝置藝術的主要因素包含:1.在主題上,偏好能引起學童快樂的、回憶的、共鳴的主題內容;2.在形式上,偏好色彩鮮豔、技術精巧、完整度高的作品;3.在創意上,能引發學童高度想像空間、意境表達的作品。 六、在裝置藝術教學的滿意度分析中,近九成的學童表示他們的學習態度是認真,有八成以上的學童表示喜歡上本單元的教學活動,有一半的學童對自己的裝置藝術作品感到滿意,下回再做時,有三分之二的學童表示:有把握做得更好。 學童在本單元的學習收穫為:1.在認知上,知道如何把想法表現出來、認識藝術、學會如何欣賞同學的作品與了解同學的想法;2.在情意上,學會如何克服困難、如何與同學合作、如何幫助別人與讓自己成長;3.在技巧上,學到如何使用與選用材料、如何設計、如何配色。多數學童期待教學者下次上進階單元時,能提供技巧、材料與工具上的協助。Item 人文教育融入於國中視覺藝術課程與施後探討(2012) 曾建仁本研究的目的,在設計一組以人文為重心的主題式課程,課程的形式,包括閉眼冥想、影片激勵、戶外感知、結合體驗、對抗練習、生命醒覺體驗。透過體驗式的學習情境,讓參予者體驗情境,經歷感覺,提出分享,形成覺知;透過自我選擇與人際互動,最後創作作品。並依據課程授後問卷,探討課程設計的可行性和參予者的體驗成效。本研究對象為國一學生,採全數受試。課程之實施為每週1節,為期20週,共8個班。主題式課程授後,於6個月後填寫課程體驗問卷,以推論本課程之可行性並一併檢視研究者的教師專業。 歸結研究結果主要發現,摘述如下: (一)人文教育適以體驗式課程施行。 (二)藝術課程可以促進人文的教育。 (三)人文教育貴在對生命的體驗。 (四)本課程之設計,能提升參與者的感官、知覺和情感的能力。 (五)本課程授後,參與者重視人我之間與環境之間的諧和發展。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對視覺藝術課程與教學設計的建議,提供藝術教育工作者在思緒上的一些參考。 (一)好的課程,始於喜悅,終於智慧。 (二)好的教導,聽得懂,也會做,對自己有好奇。 (三)老師們若能分享自己的生活,學生就會遇見自己的幸福。Item 「學校主導」的博物館與學校合作型態之行動研究(2005) 廖敦如; Tun- Ju Liao法國社會學家Bourdieu認為博物館/美術館的學習行為,並非與生俱有,是必須透過教育而產生出來;諸多文獻也證明多數人初次到博物館參觀,多半都是在學校求學的階段,相關學校和博物館關係的理論與模式亦因應而生。而學校和博物館的合作發展,簡稱為「館校合作」,此型態不但是21世紀博物館的發展趨勢,亦是二十一世紀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新典範。 然而館校合作的型態眾多,究竟何種型態適合台灣?本研究利用實地觀察、文件資料蒐集等方式,剖析英國、美國兩國,館校合作的實務案例,評析、比較出「學校主導」的型態,在台灣實施的優勢;並利用「行動研究」的方式具體實踐,透過訪談、觀察、評量等等資料,檢視「學校主導」的合作型態,在台灣實施的優缺點。 以下則簡述本研究目的、結論與建議: 一、本研究目的為: (一)探討與分析「館校合作」的理論基礎與合作內涵。 (二)藉由國外成功模式評介何種合作型態較適合台灣發展。 (三)透過行動研究建構「學校主導」的館校合作型態。 (四)檢視「學校主導」的館校合作型態實施之優缺點。 二、本研究結論為: (一)透過理論與實務的整合,館校合作的實踐有其基本理論和合作內涵 就理論面而言,館校合作的實施,應從社會教育學、博物館教育和藝術教育三個角度來思考。就實務面而言,館校合作的實施,應與學校課程、學校教師、學生需求、學習評量等等面向,有密切的關聯性。 (二)從英美館校合作的案例,評析出「學校主導」的型態在台灣實施的可行性 英國「學校主導」的型態,歸功於國家課程的制定;美國「博物館主導」的型態,歸功於社會教育的優勢;而國內的教育現況,實施「學校主導」的型態,可行性優於「博物館主導」的型態。 (三)教學者可以透過行動研究的歷程和特質,發展「學校主導」的館校合作課程 學校教師可以利用行動研究的歷程「計畫、行動、觀察、反省」等循環,實踐合作教學的步驟。並可以利用行動研究的特質,「提出需求—尋求溝通—建立共識—雙方互動—共同成長」,與館方建立合作關係。 (四)「學校主導」的館校合作,在台灣有其實踐的優勢,其困境則需要制定政策方能解決 「學校主導」的館校合作,在台灣實踐,有其直接效益和潛在效益的優勢,然而實施的困境,則包括直接問題和潛在問題,必須透過政策的制定,方能有效解決。 三、本研究建議為: (一)給教育決策單位的建議 教育決策單位必須透過博物館學者與學校學者,共同制定課程綱要,並研擬相關配套措施。 (二)給博物館單位的建議 館方成立專屬團隊,有計畫分期進行館校合作的個案研究,以建立館方的合作型態。 (三)給學校單位的建議 學校應建立分享制度,鼓勵學校團隊進行館校合作課程的行動研究。 (四)給學校教學者的建議 學校教師的「生存心態」,必須有所重構,方能落實文化實踐。Item 當代「藝術統整課程」理論與實踐之研究(2005) 楊馥如; Fu-ju Yang當代「藝術統整課程」理論與實踐之研究 摘要 基於現今藝術教師,對藝術統整課程意義不甚瞭解,藝術學科專業知能也不足,使實施流於淺薄等弊病,進行藝術統整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提供教師進行藝術統整課程的參考。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研究先藉由文獻分析,釐清藝術教育中藝術統整課程的重要觀點、學科內涵,探討國內、外藝術統整課程論文與實務之相關研究,作為發展藝術統整課程理論之參考;再利用訪談,瞭解國內藝術統整課程的實踐現況與理論之間的落差。為弭平理論與實踐的鴻溝,應用行動研究的方法,發展藝術統整課程,作為實務工作者將來進行藝術統整課程之參考。 綜合本研究結果,提出下列結論: 一、藝術統整課程的實踐有其基本理論 (一)當代藝術(教育)界的轉變,使課程傾向統整的藝術教育(學)方式。 (二)視覺藝術學科本身具有科際整合的特性,可成為統整很好的黏著劑,擴展學生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三)藝術統整課程應以藝術為核心,考量各種因素,進行深度意義的主題統整設計,引領學生瞭解藝術與生活、文化的關係,建構本身的知識,進而能轉化應用。 (四)藝術統整課程使視覺藝術不只是技能的學習,而能透過主(議)題探索意義、表達看法,使藝術的學習更深入。 (五)在藝術統整課程實踐的過程要考量學生、教師、學科、環境等影響因素才能有利於藝術統整課程的進行。 二、藝術統整課程的實踐要顧及學科內涵 (一)進行藝術統整課程時,目標及內容上要掌握藝術、文化、生活的關聯及人文涵養的融入,選擇適當藝術品作為探討對象。 (二)藝術統整課程的教學方法,要兼顧鑑賞與創作的歷程教學,及一般的教學法,才能達到深度的學習。 (三)藝術統整課程要採真實多元的評量方式及訂出評量指標,才能瞭解學生的成長歷程及指引其努力的方向。 三、國內外藝術統整課程論文與實例研究的啟示 (一)(藝術)統整課程實施成功的重要因素,值得作為藝術實踐時的考量。 (二)以主題或議題為中心概念的方式,是普遍採用的教學策略;統整的科目以語文和社會學科居多。 (三)藝術統整課程在決定重要意念或主(議)題後,可發展關鍵概念與討論重點,給予主題方向和引導。 (四)藝術教師要練習團隊合作。 四、當前藝術教師教學實踐的問題與困境 (一)國內藝術統整課程現況的最大問題是,藝術教師對統整課程的認知及藝術學科專業知能不足。 (二)國內教師實施藝術統整課程在校內外遭遇的困境有待解決,藝術統整課程才能順利進行。 五、教師可透過藝術統整課程行動研究將理論轉化為實踐 (一)在前置作業上透過各種方法先解決面臨的困境。 (二)瞭解當前藝術教師教學實踐的問題,作為課程行動研究的起點。 (三)以核心理念架構藝術統整課程。 (四)透過課程行動研究的歷程,將理論轉化為實際的教學活動。 (五)實施結果發現,學生學會以不同藝術方式,來表達對議題的理解與看法;學得多元能力及幫助其他學科的學習。教師帶來專業成長。但學校的文化、體制、學生的學習態度與配合度會影響學習成效。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及進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提出「重新擬定藝術與人文領域分科的課程綱要,及訂出評量標準供教師檢核自己的教學」「增加藝術教學時數、提供良好教科書、教學案例及改變藝術教師研習方式,才能有利於後續藝術統整課程的推動」「制定相關的配套措施,將可增加藝術統整課程實施成功的機會」三項建議,以期能增進課程統整的成效。 二、對學校行政提出「學校盡量做到不將「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配課,以免損及學生學習權益」、「學校行政單位要做好藝術統整課程的各項支援工作」、「學校可透過策略聯盟的方式,支援學校的藝術教師與其它學校的藝術教師建立親密的夥伴關係」三項建議,以利於課程統整的實施。 三、對教師提出「教師要理解藝術統整課程的真正意義並實施之,才可提高藝術教育的價值與地位」、「教師要加強教育、視覺藝術教育專業知能與具備行動研究、教學反思的能力」、「藝術教師要積極努力,才能爭取到較多的教學時數」、「藝術教師要慢慢培養合作的觀念,單打獨鬥的方式已不適合現今的需求」四項建議,供教師參考。 四、對於未來想要進行後續研究的人,提出「擴大研究對象」「擴大研究層面」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