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霸權‧科技的變異-張翊峰水墨創作論述
    (2024) 張翊峰; Jang, Yi-Feng
    本研究以水墨創作的形式探討人與晶片、半導體、數位科技霸權之間的關係,從歷史觀出發,與科技和社會互相對話。從敘事的角度呈現科技異化及其權力現象並予以批判,啟發反思。當代數位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似乎正複製秦國從富強到異化,再從霸權到滅亡的相似路徑。筆者以秦兵馬俑霸權意涵來說明,晶片與半導體科技的進步,使數位科技從一個單純的工具,發展成為主宰人們精神、思維、行為的權力,產生無所不在的霸權空間。筆者的疑問是,當人們愈發仰賴於機器,科技霸權的發展是否終會出現新智慧,又會帶給人類怎樣的未來?本文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和方向;第二章反映筆者在成長與工作歷程中對權力的觀察,探討科技的本質和價值以及新型意識形態的理論;第三章梳理科技的權力發展與文化之間的關係。文化是精神與思想的結合,科技的介入使人不知不覺的順從了權力,成就科技的霸權世界。筆者對藝術作為人對抗霸權的力量寄予期待。第四章闡述個人的創作思維與模式,創作形式、方法、和展覽場域的規劃;第五章呈現《秦蹤》、《秦語》、《晶圓》、《科技戰》、《權力》、《文明.毀滅》、《足跡》等七個作品系列並分別解析;第六章列舉筆者的回顧以及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 Item
    疫情.控-彭志成水墨創作論述
    (2023) 彭志成; Pen, Chi-Chen
    自新冠肺炎蔓延以來,不確定、不穩定感,是這個時代的共感特色。身為藝術創作者,開始思考該畫出何種作品,去真實的反映當代生活及社會現象。此次創作研究是以自身的經驗及對應內心情感投射,觀照現代人在疫情蔓延下生活改變的多種面向,嘗試以社會觀察者的角色,去記錄疫情時代造成的各種變動與波瀾,創作出契合觀者感情與共鳴的作品。以人為主題,呈現疫情肆虐期間人們所遭遇到各種的情況,如強制隔離、實名制、居家檢疫、疫苗接種等,希望以表達紛擾中安身立命的美學境界。每個人所經歷的社會經驗,會造成自身回應社會的方式,而藝術家回應社會的方式,便是以創作來訴說想法。本論文主要架構,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名詞解釋。第二章:疫情肆虐下:社會現象的思考與研究。第三章:創作理念思維與形式技法,將針對影響創作的藝術作品進行分析,同時從形式特徵與技法的運用進行分述說明。第四章:創作作品解析,共分四個系列「隔離系列」、「循環系列」、「空間系列」、「日常系列」。第五章:結論,提出未來創作的省思與展望。
  • Item
    方外化物—東方精神之張力表現 徐祖寬水墨創作論述
    (2019) 徐祖寬; Shiu, Tzu-Kuan
    摘要 時代與資訊永遠不斷更新,而改變與突破即為藝術的本質,在社會的求新求變之中,藝術也隨之表述當下心境。本研究以「方外化物」為題,「方外」一詞,泛指時代中所出現的異質元素,而「化物」一詞,則是形容方外之物與作品交會、融合後,所能演變出的各種型態,探討水墨在經歷「方外化物」的過程後,能產生何許張力。 本研究從自身的文化背景出發,以中華文化的歷史脈絡做為開端,描述台灣經歷多種政權後的社會背景、及其傳承中華歷史命脈之處,依次推移,直到對應各種全球潮流的今天。在這樣的背景因素下,帶入筆者自身成長經歷,由於成長時期的教育與視聽經驗,筆者今日依然有著強烈的東方情懷。 現今社會科技發達、文化紛呈,各類元素都能成為創作中的方外之物,水墨向來是中華文化重要的藝術表現,如今也在繁多的刺激中尋求改變。與其單純的模仿西方藝術、跟隨其創作潮流,筆者更傾向在東方元素中尋求解答,使之與當代材料、精神、圖像相互結合,故副標題為「東方精神之張力表現」,此處以及文章中的所有提到的「東方」,皆為中華文化之指涉。 本研究共分六個章節,第一章以筆者成長的時空背景為起點,闡述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與方法,第二章為文本探討,從當代心靈剖析至今日的藝術追求,以此做為其後創作研究的參照。第三章則依循文本脈絡,列舉當代作品中相符的藝術家,觀測藝術家在現今環境下的發展狀態。 藝術創作必有其形式與內容,從第四章開始,「方外化物」研究由自身作品切入,在創作探索中發展出各個系列的創作融合,依序從畫面內容中的方外化物,發展至形式上的方外化物,最後將內容與形式整合為一,提高作品的力度及精準度。第五章為本研究的作品解析,見證以上各章節的研究成果,並在第六章做出統整之結論,達成本研究的真正意涵。
  • Item
    隱形人:人性底層心境
    (2019) 吳宛真; Wu, Wan-Zhen
    生命議題是每個人避不開的問題,無論在心理學、哲學領域都是重要議題,亦是存在主義的終極關懷,因為我們是人,關心自己為何而活?活得如何?怎麼生存下去?本是應當。如果痛苦是人類的本質之一,痛苦是平凡人的眼淚,卻是藝術家進行思想昇華、自我跳躍的一次可能性。本文以人生中歷經的苦難為主軸,呈現心境上的體悟和轉變,背後探討的是腹黑人性的相互堆疊。人從一出生後意味著面向痛苦的開始,成長的過程中交織伴隨著面向複雜,筆者在遭遇無常轉折,看盡現實的冷嘲熱諷後,創作實踐成為生存下去的理由,將底層潛意識意識化,除了是對自己的治癒,也是試圖更加接近藝術本質和本我的方式。「隱形人」是從中發想出的生存法則,透過幽靈這個形象,從中轉移身上的重重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