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大稻埕故居歲月的追憶(2023) 楊美女; Yang, Mei-Nu大稻埕,台北市城市發展重要的起源地之一,發展成文化、藝術、戲劇、音樂、娛樂等最活躍的地帶,並成為臺灣民族運動的發源地。早期文化界人士在此聚會、舉辦文化講座,喚醒臺灣人對社會和政治的自覺。政治因素、社會結構的變遷、大環境的經濟、現實環境、交通、生活習慣、價值觀的改變等等,影響著大稻埕的興盛與沒落。晚近的人口流失,都市變遷,不斷的蛻變,帶給大稻埕很大的衝擊。大稻埕與本人的淵源很深,從孩童、求學、成長都是在大稻埕,甚至當本人開始教書生涯時,又回到大稻埕的中興國小教書。從孩童直到成年,成長的記憶刻劃著生長的點滴。本論文以自身的經歷去發想,探討大稻埕的人文、歷史、社會、藝術、建築、庶民生活的變遷,這對本人而言比較有感情,並深具意義。走訪現今留存的建築遺跡,穿梭那些看似平凡無奇的街道小巷,藏匿著不為人知的陳年往事與風光的流金歲月,去追尋、探討,是本人以大稻埕為創作題材的源由,並以大稻埕的建築山牆系列、庶民生活系列、及淡水河等繪畫作品呈現,作為緬懷與期許。Item 景觀敘事–文化景觀時空並置藝術創作研究(2024) 李素馨; Lee, Su-Hsin景觀敘事隱含著歷史敘事文本,也連結著個人成長歷史、經歷與記憶的圖像。本創作研究旨在透過文化景觀,探討記憶圖像對自身生命存在的意義,與景觀所承載的場所故事,並進一步探討對觀看者個人與社會之意義。研究首先透過回憶與探查,爬梳童年成長空間的記憶圖像,擴展至個人所參與考察評審的文資空間,選擇對個人及社會具有意涵之文化景觀,建立問題意識與研究範疇。第二章文獻回顧探討相關景觀敘事、地方感、圖像敘事等文獻,並由藝術史剖析藝術創作思想脈絡,探討創作觀點與表現比較,建立圖像、空間與時間的系譜脈絡。第三章建構創作理念與實踐步驟,整合為創作實踐三系列。第四章為創作作品解析,針對「懷舊敘事」、「不存在的存在」、與「時空並置」三系列之作品進行詮釋。研究並收集展覽現場創作者與閱覽者互動交流的感受與回饋問卷共144份,歸納閱覽者喜歡之原因有(1)與個人記憶、文化歷史、地方感之情感相關;(2)與畫境氛圍、虛實空間、寧靜溫暖所形塑之感知相關;(3)與美學構圖、色彩、繪畫技巧等相關。最後總結討論景觀敘事對藝術創作者與觀看者之意涵,景觀敘事創作實踐,與社會生活美學的期許與展望。Item 觀照自然-『真實與永恆』作品及創作理念(2004) 張宏彬; CHANG HONG-BIN本論文主要在探討大自然與人為的相處過程中所產生的交替作用,面對物象試著提出真實與虛幻的看法,並配合個人的生命經驗來印證,透過繪畫創作來表現永恆的價值,這是人終其一生中追求的目標。 論文共分為六個章節,首先闡述了創作動機及範圍,由己身反省的觀點出發,以自然為基礎來看待生命的歷程;接著,在創作思想及理論基礎中談到了筆者的創作理念、西方風景畫的演變,以及對自然之詮釋。筆者並提出對自然的另一種探討,且談及在西方藝術史中,前輩的經驗與理論基礎,如何來轉換成自我的創作方式。在創作主題之背景條件與元素中,包涵了創作的要素,如何藉此來表達主客觀的感受,而創作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則說明在繪畫的過程中運用了哪些藝術形式、材料與繪製方法,能否徹底的表達筆者的涵意;最後,在作品解說部分,運用各種元素的組合,以實際的畫作來印證先前所提及的理論,轉化為另一種語言;對於未來,藝術創作者該如何地走下去,並對於風景的看待,期望以多重角度來面對,藉以豐富自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