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行旅印記-潘逸萱水彩創作研究
    (2021) 潘逸萱; Pan Yi-Hsuan
      摘要   本創作以 「行旅印記」系列作為創作研究的範圍,就是以自然界作為範疇,從中尋找之景色或物件,得以觸動內心之情感價值,進而用手的溫度在創作上闡述自身情感及研究範圍。對筆者而言,旅行是時間和空間的轉移,更是一種心情的轉移,而在旅行當中時間和空間是交錯並置,說穿了旅行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但我們往往闖進的,其實正是他人活生生的日常生活風景裡,雖然平淡卻存著另一種美感,更讓我們見識到不同國度自成一格的多元城市風貌,每個不同的時空各自擁有不同的生命軌道,各自發展他們的潛規則與需求,是一種體驗、是一種態度,能給予更多的激盪與省思,和面對生命的一種領悟,並喚其內心最深層底處那份原始的情愫。 本文中透過敘述自然世界裡,所有的事物分秒不停在運轉變化,在這自然的時空中裡帶給人們的感動是難以復見的,唯有親身經歷並感同深受其過程,才能將本研究創作詮釋出永恆的記錄,並透過創作理論與文獻分析,探究時間和空間關係的連結融合,藉以深入了解情境之美感,並探討光學與色彩理論對繪畫的影響,同時敘述筆者受到西方藝術流派中的印象主義、莫內、康斯塔伯、路斯達爾、霍貝瑪、柯洛…等的靈感啟發及潛移默化的影響,筆者更能體會感受畫家們的內心情緒感受,再藉由旅行於不同時空環境中,激發出創作思維與繪畫情感,以自然景觀系列、花系列、櫥窗系列, 作品創作藉以詮釋行旅印記之風格表現。
  • Item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2007) 陳美瑤; Chen Mei-Yao
    筆者深刻的體認到自我的生命因連繫著整個內在與外在世界的環境而美好,這個環境蘊含著豐沛的創作元素,其深潛的原始秩序更是自然生命力的表徵,而雋永、理想化的古典主義美學觀,引領筆者依據其理性調和的形式作為本系列油畫創作的表現根基。對於畫作的內涵以及具象構成的形與色,筆者始終以視覺之「和諧」性為最高目的,天地萬物間所連結的生命現象,筆者取其之間感通與溫煦的精神面向,建立起個人的藝術表現特質,將形式與色彩的組合,主構在美學與哲理的思想基礎上。 由美學思想、哲學觀點,參悟人的身體與心靈乃總和於自然環境方得以展現其本質生命力,而個人的理想價值意念,以明確的創作內容與意涵,傳達人世間美與純淨的原貌思維,藝術創作中的人(主體)與自然社會(客體)的基本關係,在有意識的理想層次上,論證藝術在世界的表現活動中彰顯了所謂的人文價值。 闡述知性與感性匯集成的創作語彙,以古典主義的美學觀在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中,其多元化的視覺結構方式;與十七世紀巴洛克情感與精神的運動性的藝術形式,具體投射了創作者個人內化精神的表徵性格,在現實生活中擷取與紀錄具體的人世樣貌,以周遭親近的人、物、景等自然元素為題材內容,建構秩序、平和與美感的繪畫生命。 本油畫創作系列依作品象徵之內涵性質,共分為四個系列,依序為:生命的發源地―海洋系列、原始的生命力-遊戲系列、人與動植物的和諧互動系列、關照人世間―身心靈寫實系列。藝術創作的表現深具感染力、需要說服力,美可以自由欣賞,也可以是反思的產物,人在審美狀態中擺脫了物質世界,得到淨化的提升。 關鍵詞:自然環境、生命、共生、美感、淨化
  • Item
    彩變 • 自然--和諧的美感繪畫創作研究
    (2007) 劉盈青; LIU, YING-CHING
    摘 要 從事藝術創作需要極強大且敏感的心靈將自己的思維投諸在個人的創作作品上,將種種複雜的情緒感受轉化成外顯的圖像,讓觀賞者感受到美感傳達與訊息接受,透過不斷思維與修正將自己的創作表現完整傳達。 本文主要以「彩變.自然」作為創作主題,以變化多端的自然生活經驗進行和諧的美感繪畫創作研究,藉由個人繪畫創作與美感學理整合,並對各系列作品產生的因素與影響分別撰寫,共計五章: 第一章 說明創作主題「彩變.自然」之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創作研究範圍與方法,探索自然環境對創作的影響。 第二章 論述創作理念,探尋創作學理基礎對繪畫創作的影響。 第三章 討論創作理念的形成、創作內容及圖像意涵、美感探討及創作中所使用的技法與媒材應用。 第四章 「彩變.自然」之繪畫創作實踐,作品分為三大系列:自然觀照系列、人與自然系列、奇幻自然系列,創作作品配合歷程圖片進行說明分析,了解創作觀點及創作目的。 第五章 結論中檢討本次創作研究歷程所得,並對未來創作方向的可能性作一說明。 關鍵詞:彩變、自然、和諧、美感、繪畫創作
  • Item
    後結構藝術表達之哲學圖表的美育運用--依據德勒茲的差異與重複理論
    (2019) 謝攸青; Hsieh, Yu-Ching
    本研究基於德勒茲的「差異」與「重複」的理論,建構出後結構藝術表達的哲學圖表以為美育應用。希望強調出藝術必須是基於生命實質內在性意義,其符號的外在表達才能有價值;關心當人作為藝術表達的主體,必須有主體「超越運動」的學習作用,如此才是物質意義昇華為藝術的根本。而這種「運動」能使藝術表達因為主體突破困境的解決問題,而迴響生命現實的共鳴,因而產生一種藝術的力量。因此,這個力量並非憑空的添加之補充物,而是關係著後結構的動性事實如何透過直接藝術語彙表達的議題,即「現實化」的議題。 再者,本研究關注德勒茲觀點中所牽涉到本體論如何掌握差異事物的理想本質之議題,研究者將由此推論當藝術教育上強調尊重差異的原則時,事實上如何堅持與追求生命世界事物理想本質之普同性價值亦是一個相對重要的課題。 主要透過德勒茲《差異與重複》一書之文本研究,本研究將差異與重複理論具體化出三個探索其內涵意義的主軸:「現實化」、「第三方我聯覺與意志」,以及「差異理型的哲學辨證行動」,發現這整個理論系統乃藝術品質追求的核心理論。並且,結合德勒茲另兩部著作《法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與《普魯斯特與符號》,研究發現此一理論系統在這些文本間的高度一致性,而且,後兩本著作更有助於彰顯差異與重複理論中關於「超越運動」與「藝術表達」兩大概念當中原本隱含之意義可以更清楚地被了解。 總之,本研究結構出藝術符號表達的哲學圖表,可做為判定藝術品質與價值的指導方針。它可做為藝術學習上與問題解決之基本研究工具,以幫助人們辨明AI科技時代藝術定義擴張後美感與創造力意義混淆的亂象,了解藝術符號的表達如何作用而幻化成為不同於物質符號的意義。總結而言,本研究的表達也正像一個基於哲學的藝術圖表之展現,提出關於藝術教育之建議。 藝術的創造價值在於是否能反應出問題需要,並有助於問題解決功用的建議之創造。本研究除了建構了美育應用上的哲學圖表,也具體就一個藝術課程實例分析。最後,本論文建議美育應重視此研究所建構的藝術表達之核心意涵,應培養基於發展人文教育所應重視的各種人才,以下乃五項具體的建議:一、應檢視並重視人類文明中值得珍視與發展的藝術理想的本質行為。二、應重視歷史中各種被關注的藝術議題之詮釋與應用方向。三、應重視人文價值本體論的辨證與差異理型的核心意涵。四、主體超越之生命內在性才是物質能昇華為藝術的根本。五、應重視主體「第三方我」聯覺感受力與持續深化學習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