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中小學視覺藝術教師當代藝術教學經驗與信念之研究
    (2021) 曾仰賢; Tseng, Yang-Hsien
    當代藝術的發展趨勢受到越來越多關注,而當代藝術也逐漸被認為是學生重要的藝術學習範疇之一。因此,對於中小學視覺藝術教師之當代藝術教學經驗與相關教學信念的探究,成為藝術教育界應予探究的議題。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中的多重個案研究,試圖了解六位中小學視覺藝術教師的當代藝術教學經驗與異同,並藉美術館雙年展為場域分析其對個案教師當代藝術教學信念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個案教師面對當代藝術易有疏離與陌生感,並存有對當代藝術教學專業的疑惑。然而,個案教師均有著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專業評估與教學信念,認同必須在當代藝術教學不斷嘗試累積的經驗過程,逐漸移轉信賴已久之過往藝術教學內涵的教學信念,方能夠理解學生對當代藝術的學習過程,並進行因不同生活經驗與先備知識產生的差異性教學實施。本研究在梳理個案教師於當代藝術教學的認知與理解,以及教學實施內涵與經驗後,提出結論:中小學視覺藝術教師當代藝術教學經驗的認知與理解之社群共備趨勢、媒體科技資訊專業素養發展歷程的必要性;在當代藝術教學經驗的異同發現,是來自於藝術專業評斷分析與網絡資源結合應用的實踐;在美術館雙年展教學信念影響的關鍵,在於透過自我導向式的觀看經驗與館校教育資源的鏈結發展運用。透過前述研究歸納,本研究建議:未來應以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究從學生為中心的當代藝術教學實證研究、以課程規畫設計理解當代藝術教學信念的研究,而目前臺灣已趨近成熟的美術館雙年展應可提供中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做為課程規劃與教學實踐的適當資源。
  • Item
    藝術、思想與社會實踐-陳界仁藝術生命再閱讀
    (2022) 林孟華; Lin, Meng-Hua
    藝術作為創造自我能力(power)的可能,蘊含對生命課題的探討,拉近與社會現實的間隔,也展現了一時代思潮的藝術語言與社會特徵,藝術似乎成為報導、紀錄與批判反思的介質,大敘事下的歷史展現,或個人生命記憶的故事。政治藝術或帶政治語境的藝術而言,最終仍得在藝術本質上出發,藝術從來都是一種想像的蔓延,本研究以陳界仁藝術創作對於當下社會徵狀、文化意義及歷史演進的銘刻,試圖找到何種當代思辯的方向。本研究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從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中觀念、身體、跨域、影像藝術等特異媒介(media specifit),所呈現社會文化議題,作為接續論述的基石,並返回臺灣歷經60年代現代思潮、70年代鄉土風潮、80年代社會運動迸發、90年代全球化狂潮迄今科技資本一體現象,梳理臺灣藝術發展脈絡。第三章進一步回望陳界仁的創作路徑,涉及表現形式、議題內涵及核心思想,瞭解藝術家創作與實踐,介於內在感知與外在事物關係性質(relational property),透過身體去突破、衝撞當時的政略體制,去試圖用「説」以外的方式,蛻現內在的感受,以「造影」作為對抗科技技術,讓歷史記憶中的斷裂缺口,重新被看見。第四章從生命經驗、歷史記憶出發,回應當代社會文化關係,係思想家、藝術家、抑或行動實踐者,以觀念、思想與意識展開社會文化敘事、社會關係對話與思想語彙傳達主題探討。第五章結論,從藝術家的創作史,思考藝術的社會精神及語藝傳達,開啟另一扇「再閱讀」(re-reading)的觀景窗。研究發現,陳界仁的藝術創作計畫與行動,對於社會、政治與個人精神擴延意義,以及後續觀者解讀的想像,其產生無數「再創作」詮釋的潛能;「時間」是陳界仁作品中一直探詢的母題,援引佛法思考觀,試圖揭弊看不見的無明(avidyā)與不斷位移座標的彼岸,影像敘事時間中,緩慢鏡頭恍惚凝結的瞬間,讓事件的時序脫離,邀請觀者進入並提問,以「空性」(śūnyatā)作為超脫幻象的循環,成為陳界仁映照世界的方法論。
  • Item
    牆的空間觀念:林郁樹藝術創作論述
    (2021) 林郁樹; Lin, Yu-shu
    無論古代或現代、國內或國外,「牆」總是出現在我們週遭。它是道「屏障」,用來保衛我們的安全;也是一道「阻隔」,分開兩方阻斷交流和溝通。牆是二個空間的「屏蔽」及「穿透」的媒介物。自50萬年前原始人的遺跡就有發現牆的存在,當時便以「牆」來保護生命和財產。夏、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到現代,許多的「牆」建起又毀壞,如:仰韶文化期(4000B.C.)、周壁畫、阿房宮、萬里長城……等。古老西方如希臘、巴比倫、羅馬、埃及到近代歐美國家等亦有許多知名的牆,如哭牆、西斯汀教堂壁畫、柏林圍牆、墨西哥牆等。論文第一章節、筆者試從「牆的歷史」出發。第二章節、搜集古今中外「牆」之論述。過程中接觸到「原始藝術」、「敦煌石窟」、「靈岩寺壁畫」跟「牆」有關的藝術。「工筆界畫」著名畫家郭忠恕,〈臨王維網川圖卷〉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上的宮殿、現代鋼筋水泥及鄉土村舍也都有牆的存在。第三章論述、每道牆肌理質感不同,其繪畫的皴法也不同,如蔡友用蠟燭擦拭牆面後再墨染、李振明乾筆細皴皆在表現物表的質地、吳恭瑞水染墨漬筆韻帶出光影的效果。這三位當代水墨畫家也對生長地臺灣,有著濃厚關懷「鄉土寫實」也是筆者創作藝術研究之一。其他如臺灣板橋林本源園邸的「花牆」是中國特殊蘇州園林美學。當代有關「牆」主題展筆者列舉:2000年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由高名潞策展《牆.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與邊界》2020世界建築攝影比賽。這三個展來研究當代著名藝術家對「當代藝術的牆」之時代新貌闡述。當代藝術家如何展現牆的美:吳冠中、蔡友、李振明、吳恭瑞、李君毅、卓有瑞、高義瑝、蔡國強……其衍生的藝術、如牆的「建築藝術」、「地景藝術」、「裝置藝術」、牆的「攝影藝術」、牆的「行動藝術」及「概念藝術」……等等。第四及第五章論文研究牆的繪畫技法和筆者創作、這些藝術結合了牆空間觀念,其發展出的作品,種類繁多、形狀各異、功能也不同、想法更是創新。但是表達藝術進步的渴望是想同的。異類結合可觸類旁通、多師多益的藝術理念,筆者常以此心態在研究繪畫,這些作品展現牆的故事和藝術家想要的真、善、美,所以其內容包涵眾多,不僅只為表達「美」而已,有對現實生活「真」的反應、以及心中之神佛「善」表現。筆者藉由以上研究對創作方法、構圖、風格、理念皆得益良多,再加上為使論述合情合理,作品有憑有据,筆者所繪多是「寫生」或「旅遊經歷」後繪製。對過往歷史事件、學者論述皆是遍查書籍後才創作。筆者以探研藝術家作品增己身「力度」、遊歷四方以增「廣度」、鑽研學理增己「深度」實是全力而為,期待有所好評。創作研究為將繪畫心得於文字上記錄,另義也期望能益於提昇藝術修為。
  • Item
    Something About Love:二維式零件圖像寓言
    (2013) 陳奕潤; Chen I Jun
    繪畫作為一種「寓言」,以「Something About Love」系列為主要探討,主要內容涉及大眾式「集體記憶」的故事性為創作基底,回歸幼時接觸「童話故事」及「動漫」的心境,操作出並非僅僅博取視覺的愉悅,而是透過一套「象徵」系統並以「隱喻」方式承載着非語言性的言說。並點出「雙重思想」反映現代人因資訊爆炸而產生的矛盾思緒,在這樣如裹着糖衣的毒藥般美好表徵下卻也暗指了許多社會真實面。 本論文共分四個章節加以論述。第一章說明創作者生長背景及研究動機,透過自身多元的文化衝擊堆疊,所呈現的是一種混合式的作品取材脈絡;第二章闡述利用東方精神影響、零件化的童話寓言語彙、雙重思想的演繹手法組織,作品的表現方式將早已被風格化、標簽化的藝術語彙進行拆解,並用以作為繪畫中操作的多樣性圖像零件;第三章集結被市場認定的當代藝術家歸納分析其成功相同之處、思維方式及現象觀察,從中萃取創作研究題材的搜尋範圍,包括宗教信仰、國族認同、生命、情慾愛情、死亡等議題形構複雜哲思意念;第四章創作實踐從理念、內容、形式、創作媒材與技法直到系列作品自述一一呈現創作經歷,可視為一種延續寓言式繪畫的當代實踐,最後則為創作研究總結論。
  • Item
    精淫搗 —彩墨情色藝術的當代寓言
    (2008) 黃昱斌; Huang Yu-Pin
    我的繪畫是一種對自我的剖析與對社會現象的反映,相較於「避世」,我選擇一種以「入世」的態度來做為創作。我將這種關懷建立在愛情與情慾的不同看法上,並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切入,將這兩種議題作出整理,以符合我想表現的並列呈現以及反諷味道的詮釋。 東方繪畫在愛情與情慾的議題表現上,一向較為低調隱晦,在個人情感上,常常以隱喻或者借喩的方式來傳達愛情的宣洩與交流,而情慾的表達則以隱密的方式進行著。但在1987年台灣解嚴後,各類思想逐漸開放,情慾也不再是被箝制的議題,尤其在現今當代藝術思潮中,創作者多使用象徵或寓言的手法,讓觀者獲得更多的想像空間與令人發噱的畫面。 就創作形式而言,多採取的是後現代的思維模式。謝東山:「由於其組成是拼湊式的(pastiche),後現代文本便一開始不須符合因果關係的邏輯,而只要符合文本結構的需要。」,「……它們的構圖方式是嵌鑲式的、同時性的,而且也經常是非邏輯的圖示。」,意即為了畫面的需求,可將原本非關聯性的元素重新詮釋,作出有意義的連結,在更為模糊廣大的地帶當中,以戲謔、遊戲的方式來做出對畫面的解構。這並不只是單純的視覺效果與結構變化,而是更貼切的將各種單一物件做有計畫性的複合概念。 由以上的論點作為創作的基礎,從色彩的影響、圖像的指涉中談到自己的作品,將耽溺在愛情與情慾故事之中的人們,嘲弄的訴諸在畫面上,透露出對社會現狀或愛情觀感的無可奈何,如此,這樣的傷痛經驗表現在彩墨情色藝術上便具有更深的社會意義與價值!
  • Item
    公仔符碼應用在當代藝術創作之研究
    (2008) 吳柏嘉; Bo-Jia WU
    近年來受到動漫文化的影響,市面上充斥的公仔商品以及生活週遭不勝枚舉的公仔符號,讓公仔幾乎成為消費社會及流行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本研究旨在探討公仔符碼在當代藝術創作上的應用關係,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介紹研究動機、研究內容及範圍限制。第二章探究創作思想脈絡與理論根源,透過後現代哲思及藝術理論史料的佐證援引作學理研究。第三章從次文化現象與公仔體系觀察,配合當今社會諸般流行現象的研析及生活中公仔體系的歸納,釐清創作與社會環境之間的演繹脈絡。第四章說明「學你公仔」的定義、構成要素以及類別,闡述公仔符碼在創作中的應用架構,並列舉中外作品賞析。第五章介紹筆者研究所就讀期間,兩大系列作品的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等創作概觀。第六章再根據兩大系列十件作品逐一解說,做為本研究的理論實踐及檢討印證的對象。第七章則是簡單的結語及展望。
  • Item
    今不同弊―「後書寫」藝術創作研究
    (2019) 柯良志; Ko, Liang-Chih
    「今不同弊」,取自唐代書法家孫過庭《書譜》:「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騖沿革,物理常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其在談論:生活習尚一有變動,性質風貌總會有些不同,跟著發展,推陳出新,原是事物的常理,可貴在能學古而不違背時代,有現代感卻沒有時代病。正說明了現今這個時代,如何將所面對的多樣文化注入創作中,並呈現之,是當下藝術家必須面對的課題。 本論文以「後書寫」為標題,探討當代藝術與書法間的關係,甚至包含新媒體的運用,藉筆者的創作經驗,在日後運用與了解上能更加延伸,並成熟地發揮在個人創作中,期待未來有更多元廣泛的舞台,呈現各種環境經驗的當代書藝。 論述分六個章節說明,第一章以書寫面相出發,分別說明創作動機、目的、方法及範圍。第二章論述以書法而言,東方議題已有諸多學理依據,但當西方藝術的後現代與觀念系統建構至今,筆者特意將書法中的「書寫」概念強調,以檢視並分析當代創作。第三章架構自我的文脈分析,將作品「結果」減弱,強調創作「過程」所能產生的藝術現象,探討「過程與作品」、「展後與文件」、「錄像與訊息」、「科技與視覺」等議題。第四章探討自我創作的四套系統,透過陳述、分析、詮釋等說明。第五章作品主要闡述「現地裱貼」與跨領域方式逐一呈現與說明。第六章多處引用Sherry Turkle的《虛擬化身》,期許自我與書法能面對更多元思考,而觸角的多樣化值得令人期待。
  • Item
    Barbara Kruger圖文作品之女性意識與身體政治
    (2019) 陳育菁; Chen, Yu-Jing
    Barbara Kruger的創作隨著女性主義的演變而轉變,她將圖像與文字諷刺性地解構再重構,對日常生活的建構和消費、誘惑和控制的社會機制進行批判性理解。本論文將Kruger的作品分為「性別論述」、「父系霸權」、「主體自我」三大範疇進行探討與分析。 Kruger的圖文作品傳達性別差異是經過文化詮釋過後的意涵,社會性別強制身體變成一個文化符號。男性陽具在父權社會象徵權力,對女性身體的貶損導致意識形態上的統治,刻板印象更有助於製造標準化的主體。在父權社會中,女性是被剝削的對象、可交換的商品,女人被塑造成性慾的對象,在女性氣質的面具下失去自我。軀體美學使身體成為異化的產品、消費的對象,資產階級「苗條的暴政」乃文化標準化女人的強大規訓。身體是權力的鬥爭場域,女性成為規範權利下幽暗沉默的犧牲品。女性應透過書寫向父權的專斷論述宣戰,打破菲勒斯中心話語的統治。 Kruger圖文作品慧黠幽默的諷刺性結合,揭示社會隱而不宣的現實及女性難以啟齒的切身訴求。女性久遭壓抑馴化的身心因與其作品共鳴而遭受撩撥,鬆動制伏僵化身心的銬鐐枷鎖。Kruger女性議題的作品完成階段性的時代任務,極具歷史意義及價值。
  • Item
    漫畫展的語法:井上雄彥創作研究,2004-2014。
    (2015) 柏雅婷; Po, Ya-Ting
      90年代末,隨著漫畫之父手塚治虫(Tezuka Osamu, 1928-1989)的辭世,於日本民間發展了五十多年的劇情漫畫(ストーリマンガ),始受到公部門文化單位的矚目,不但是國家重點發展的媒體藝術之一,美術館當中也開始出現以漫畫為名的展覽。漫畫展固然作為一種新興的展覽類型,但美術館方對於漫畫進駐美術館場域的開放態度,始出自對於「企劃展」的需求,而其中的脈絡又可追溯自明治時期隨萬國博覽會傳入而興起的「美術展覽會」;另一方面,大正時期,美術雜誌與讀者共同交織出輿論型態的藝評,使「美術」的品評發聲並未孤立於學院當中,而與大眾文化十分親近,遂使今日漫畫得以共享其庇蔭,不僅以大眾文化之姿進駐美術館場域,並同時還能保有自主的發聲權。   漫畫展覽化的風氣方興未艾,不僅方向及目的各有不同,也尚未有較為具體的研究案例,本文作為藝術學研究論文,試圖就現階段的漫畫展進行分類描述,進而聚焦在能夠回應漫畫自身美學問題的、著重在漫畫表現實驗的展覽上。其中,漫畫家井上雄彥(Inoue Takehiko, 1967-),自2004至2014,十年之間已舉辦過三次漫畫展,不僅在文獻與實踐上相對充足,更能看到井上雄彥在不同階段,藉由展覽對於漫畫創作投射出不同的思考與回應。積極而論,展覽並非井上雄彥漫畫的附屬品,而是創作的形式之一,不僅彰顯出「漫畫展」的美學問題及其主體性,也得以開展出較為深入與全面的討論研究。本文將透過井上雄彥三個時期的三起展覽案例,分析其中表現操作的美學意義,並藉此重新爬梳日本漫畫文化與藝術場域之間的關係。鑑於國內在面對漫畫及其相關文化時,過度著眼於圖像品味的偏狹論述,窄化了漫畫與當代藝術關聯的討論空間,期待藉此能為台灣的評述或創作現狀,提供一種較為寬廣的參照視野。
  • Item
    流•留 江玉庭現代水墨論述
    (2018) 江玉庭; Chiang, Yu-Ting
    中國繪畫在元、明、清以來的數百年間,受到文人畫的框架所制約,只是一昧地模仿,缺乏與世代的結合,遂漸漸地喪失了推陳出新的能力。要讓水墨萌發新機,營造合於時代情境的想像空間,對於現代水墨多元性的探討是本研究的動機。以超脫傳統的思維模式,運用多元媒材以及豐富的實驗技法來探索現代水墨的境遇,從筆者往返於中、港、台飛航中,平凡裡不平凡的察覺,以單純而超越本質概念的作法,擴大其表現的空間,形塑自我的獨特風格,藉以尋求更為寬闊的繪畫創作空間。採用觀察、反應反射、實驗、創作、想像力等五種態度進行創作。 在創作的過程中,讓筆者深深體會到在藝術創作裡,需要多面相的反覆研究與實驗,採取多維度的滾動思想去探索藝術內容與形式。不是去革傳統的命,而是傳承傳統,從中吸取養分,創新技法,開創自我的創作風格。為強化對創作的信心,不斷的創作是筆者擴大生活經驗的動力,透過學習傳統進行內省認識自我,來釐清自身創作的真實內涵。除去對立,進而融合、交織、潛沉,以達期望的創作效果。 師法自然是中國畫的要訣,水拓的技法是水與墨的衝擊之後表現出來的效果,無窮無盡的演繹它們每一次的相遇水花,這恰恰就是生活的必經之路。繪畫不只是形式上、構圖上、技巧上的追求,也重於內容、情感及美感或藝術表現視覺上的探索,把情感帶入作品之中,是每個創作者的終極目標。